何朝宗款披坐观音瓷塑研究
2019-10-30许金凌
文/许金凌
一、德化白瓷
白瓷始出现于北方地区,与浙江越窑青瓷并称“南青北白”。宋代时期全国的瓷器烧制达到繁盛,德化窑在宋代时烧制白瓷,明代时创制猪油白,又称象牙白的瓷器。与宋代定窑的白瓷、明代景德镇的青白瓷和永乐时期甜白瓷相比,德化白瓷不仅瓷质成分不同,而且釉色更为纯净,色泽滋润明亮,工艺也更为成熟。相较宋元时期的单一器形,德化民窑的瓷塑是明代一绝,犹以有“何朝宗”名款的瓷塑为精品。17、18世纪因海上贸易传入欧洲,德化白瓷被法国人称为“中国白”,认为是中国白瓷的最杰出代表。
(一)贸易与康乾盛期
金硕圭将明清时期的德化窑分为三期。一期,相当明代中叶至清代初年。这一时期因景德镇的衰弱,德化得以发展;二期,相当于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三期,相当于清代嘉道以后,有的延及民国。 一般认为,德化窑的兴盛期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之后开始走下坡路。康熙到乾隆约为17世纪后半期到18世纪晚期,这段时间正是欧洲航海贸易兴盛时期。甘淑美列举了国外收藏与沉船打捞记录,17、18世纪葡萄牙、荷兰、西班牙和英国都进行海上瓷器贸易,从沉船中打捞出的瓷器明显来自德化,且瑞典皇家收藏中有德化白瓷的明确记录。 说明了康乾时期是德化白瓷外销的兴盛时期。
(二)德化瓷塑的开端
佛教、道教和民间信仰相结合的瓷塑可能是信仰朝拜功能与工艺品结合的产物。林忠干认为德化白瓷生产约在明代中叶开始兴起,唐·纳利(P.J.Donnelly)假设德化是在15世纪开始烧制白瓷,从16世纪晚期或17世纪早期开始生产瓷塑像的。明代德化瓷塑仅有少数刻有具体年代,藏于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British Museum)的财神像是其中的一尊,塑像底座背面刻有三列铭文15字:“万历庚戌年季春念六日壬寅未时造”,公元1610年,这是目前发现的纪年最早的德化白瓷像。
二、德化大师何朝宗
唐·纳利是第一个对德化瓷塑名款进行分析的学者,他认为有“何朝宗”名款的作品达20余件。何朝宗所制观音最为著名,被百姓称为“何来观音”,其造型优美,工艺精湛,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但是关于作者生平却鲜有记载。一个艺术风格的流行势必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关,探讨何朝宗本人经历与艺术风格是研究德化瓷塑的一个关键点。
有关何朝宗生平的最早记载出现在乾隆二十八年(1763)的《泉州府志》卷六十六“明艺术”:“……同时又有何朝宗者,不知何许人,或云祖贯德化,寓郡城,善陶瓷像,为僧伽大士天下宝之。”另在乾隆《晋江县志》、道光《福建通志》中亦有类似载述,但这些古文献对其确切生卒年代与身世皆未提及。
观音坐像与童子 高23cm 德化窑 约1620——1650年英国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国立博物院藏
20世纪末,徐本章先生走访德化,最终在浔中镇后所村发现了何朝宗家谱,确定了何朝宗生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出生地在德化县得中镇隆泰社前苏村(今后所村),活动时间为16世纪前半期到17世纪前半期。前文已述德化制瓷塑像年代应早于16世纪晚期,生产瓷塑像的时间与何朝宗生活的年代如此接近,不难想象德化瓷塑的兴起与何朝宗有很大联系。
唐·纳利认为何朝宗生活与制瓷的年代应在17世纪后半期,即康熙朝以后。虽然徐本章先生的新发现打破了这一假设,但是唐·纳利对于德化白瓷盛期的定位是准确的。德化白瓷的盛期在康、雍、乾三朝,之后开始衰败。前文已论证,康乾时期是德化白瓷外销的黄金期,而海外人“不惜以万金购”何朝宗的作品, 说明这时期大量销往海外的德化白瓷,其中精品仍是何朝宗款或“何派”的作品。
清 人物立像 高23cm(左) 22.5cm(右) 德化窑英国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国立博物院藏
三、何朝宗批坐观音瓷塑
本文选取故宫博物院藏何朝宗款批坐观音来进行风格讨论,下文简称北京批坐观音像;同时横向比较两尊德化观音像,一是唐·纳利在《中国白——福建德化瓷》中举出的有1629年款的观音像,下文简称1629年款观音;二是柯玫瑰(Rose Kerr)、孟露夏(Luisa E·Mengoni)在《中国外销瓷》中举出的断代为1620——1650的观音像,下文简称外销瓷观音像。
(一)观音像描述与比较
北京批坐观音像高28厘米,底座宽13.3厘米,头上有髻,披一长巾,双手置于右胁藏于衣纹中,半跏趺坐。胸前一串珠饰。眼帘低垂,双目成一条线,下颌娇小丰满。观音坐于莲花座上,衣纹垂叠如花瓣,造型流畅,线条感有吴带当风之感。通体施白釉,中空,背后戳印阴文篆书“何朝宗”三字葫芦形印章款。莲花座采用刻画手法画出蒲叶纹路,简单自然。
明 德化窑白瓷盘龙纹瓶 高21cm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唐·纳利所举的1629年款观音像与柯玫瑰所举的外销瓷观音像,在造型上非常接近,皆是观音单趺一足,跏于另一足上之安坐法。宝珠与披巾的形制相同,面部朝向也相同。但1629年款观音像的工艺更精湛,且有二童子胁侍,外销瓷观音像只有一童子胁侍。北京批坐观音像与1629年款观音像均将左手藏于袖口中,但后者观音像的右手置于平几上,与外销瓷观音像相同。外销瓷观音像将双手均展露出来,我们知道,手部的塑造是很考验工匠能力的,文艺复兴时期论画的优劣时就以看手指而不看全手来判断。
但是何朝宗作为德化瓷塑大师不可能存在工艺欠佳的问题,只能说这是何氏独创的一种形式。即将观音双手藏于袖口,用衣纹来塑造肌肉形体。邵维娜在《明中晚期德化观音瓷雕研究》中搜集了103尊德化观音瓷雕的手型资料,笼袖且坐姿观音的情况较少。这说明“不出手”的坐姿观音不是德化本土观音常见的形式,很可能是为外销而特制的,为了防止塑像的手在海运过程中破损。所以1629年款观音像很可能沿袭了何朝宗风格,而较后期的观音像则因距离大师年代遥远,而失去了这一“不出手”的形式。这种风格的变化也可以佐证何朝宗的制瓷年代,应当是早于17世纪初,可至16世纪晚期。
清 德化白瓷带盖壶 高11.4cm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二)世俗化的宗教观念
何朝宗的观音像以世俗女子为模特,有亲和力。这一转变反映出当时手工艺人的自我创作,以及明代世俗化、民族化的佛教观的体现。学界认为何朝宗观音像与基督圣母子像有所关联。日本更是将观音像奉为基督信仰的崇拜物,如陈禹默《被误为圣母的观音像》就分析了德化观音像在日本被当作基督信仰的可能性。
而较晚近的德化观音瓷塑出现了怀抱婴儿的形象,这很可能是何朝宗观音像的变体,是德化地区为了适应市场需求而进行的艺术创作。如甘淑美提到17世纪末英国商人Nassau的商品目录中“Woman with children”这一词,可能是指有婴孩的观音像或送子观音。而现存的何朝宗的两尊观音像均没有婴孩,只有观音一人,可以推论带婴孩的观音像与送子观音像是德化地区在17世纪初发展出来的。
四、结论
以何朝宗为代表的德化“中国白”瓷塑,没有采用繁复刻画,而用乳白釉色来完成其人物雕塑。何朝宗的作品用于外销,深受外国人的追捧。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收藏的何朝宗款“渡海观音”,则吸收了民间南海观音的信仰并结合了福建妈祖信仰,赋予观音像新的崇拜意义,这一创造成为德化瓷塑竞相模仿的对象,从而衍生出众多具有民间信仰特色的送子观音等观音形象,远销日本及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
何朝宗作为德化地区一个著名的手艺人,由他的作品带动了德化地区“何派”风格的形成,生产出了适合外销以及符合外国人审美趣味的瓷塑,从而使瓷塑作品远销海外。德化白瓷的兴起是因为象牙白这种釉色的发明在历史上打开了新篇章,而其独特的佛教瓷塑则赋予德化白瓷新的生命力。何朝宗,他可能是德化民窑的一个符号,一个品牌,而不是一个单一的手艺人。他代表了德化的精品,在何朝宗带领下开始了德化白瓷的转型,从而开创了德化瓷塑行销海外的历史。
清 德化窑白瓷观音立像 高24.8cm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