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钱”世与今生

2019-10-29

学与玩 2019年8期
关键词:新币票证出远门

在上期的“我和我的祖国”栏目中,大家了解了我国首颗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张衡一号”,它肩负着预测地震的任务飞上了天。今天,咱们再来看个“接地气”的,那就是“钱”。70年来,我国的钱有了哪些变化呢?

一万元的钞票长啥样

你见过。这样一万元的钞票吗?这可是建国之初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发行的第一套人民币中的一种币一一值。那时候,在商店布料柜台,一尺花布售价3750元。当时最大面额是五万元,买点日用品动辄都要上万。面额这么大,是因为新中国成立前连续多年通货膨胀遗留的影响没有 完全消除。

为了适应新的经济环境,1955年,国家收回第一套人民币,发行第二套人民币。旧币换新币的比例是。一万元换一元。两套人民币通用期间,商品同时用新币和1日币两种价格标示。习惯了“成千上万”花钱的人们,很快适应了分票、一毛票。

你认识这些票吗

不光小读者不认识,估计就连你们的爸爸妈妈也会感到陌生。这可是小读者祖辈熟悉的粮票、油票、布票、鸡蛋票、肥皂票、火柴票……国家实行计划经济制度时;生活必需品凭票证定量供应,光拿钱是买一不到东西的。那时每户人家几乎都有几十种票证。

改革开放后,物资供应逐渐充裕起来,再不用按人头定量配给了。20世纪90年代起,各种票证陆续退出历史舞台。

钱啊,我该把你放哪几啊

改革开放后,快速发展的经济除了让人们吃饱穿暖,也让生活多彩起来。没钱的时候想富裕,有钱了,新的难题又来了带钱出门怕丢,放家里怕偷。粮食缸、沙发缝、床垫下、相框后……人们为了藏钱费尽心思,藏来藏去,常常连自己都忘了藏在哪了。

生意人带钱出远门更是提心吊胆、绞尽脑汁。河北省曲周县人曹献忠对此记忆犹新:

80年代初,我第一次出远门做生意,家里只有5000元,都带上了。怕不安全,就准备了一件多兜坎肩,把钱分开装在各个兜里,一内衣也装了钱。当时是冬天,又在外面穿了好几层外套。

到了90年代,生意好了,一生活富裕了,出门带的钱多起来了。有一次是夏天,没办法穿很厚的衣服,就专门找了一条带兜的内裤,最多一次装了大概7000元。但是很不方便,取钱还要去厕所拿,再付给人家。那时候只有存折,没有银行卡,买东西只能用现金。

你见过内地第一张信用卡吗

带现金這么不方便,有储蓄卡甚至信用卡就好了。周炳志曾是中国银行一名员工,1985年他去香港探亲,第一次见到了信用卡。在目睹信用卡支付的便捷之后,周炳志兴奋得很,把香港信用卡的申请表格等资料全部带回了珠海,向行长提出:我们内地也可以引进这种新的金融产品。两个月后,中国银行珠海分行推出了中国内地第一张信用卡。卡片没有磁条、芯片、每次刷卡都要打电话给银行核实信息。

当然了,如今的信用卡就方便多了。除了信用卡,我们还有更多支付方式,就像下图中的两位外国友人,来自澳大利亚悉尼的蒂姆领着从美国刚来的朋友杰弗瑞在杭州体验了一回不带现金的出行。从购物、点餐、坐公交、租用 共享单车到医院缴费等,蒂姆都能顺利地使甩手 机支付。

猜你喜欢

新币票证出远门
“重新探索新加坡”消费券期限延长
换新币
票证收藏驶入“快车道”
张宝红:中国票证拍卖第一人
春风(外一首)
外币的兑换
天大的误会
什么叫“放过”
小笑话
投资粮票成富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