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華人家族企業的代際傳承模式 富真的過不了三代嗎?
2019-10-29
無論在歐美發達國家或其他地區的發展中國家,家族企業對國民經濟都有極大的貢獻。雖然華人家族企業歷史相較於其他國家時間較短,但在企業數量及經濟總量增長的同時,華人家族企業的規模有持續明顯擴大的趨勢,未來會有更多的華人家族企業進入世界500強,以家族企業主體為主流發展的民營經濟,除增加工作機會,也能為GDP增長帶來實質貢獻,因此家族企業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
代際傳承影響社會與經濟的未來發展
《公司治理教程》一書中提到,家族企業平均存活24年,這個數據與企業創始人平均工作年限不謀而合。然而,Benson(1984)的研究更明白指出,能成功延續到第二代的家族企業,只有三分之一。這其中又只有不到一半的企業能夠傳承到第三代,這也正好印證了坊間流傳「富不過三代」的說法,家族企業想要順利傳承並不是那麼容易,這也更加突顯示家族企業在代際傳承方面的重要性。
伴隨著家族企業對GDP 貢獻越來越高,家族企業代際傳承將直接影響社會與經濟的未來發展。對於家族企業來說,當企業逐漸邁入創辦人與第二代進行代際傳承時,傳承的模式、過程及成功與否,皆與家族企業後續發展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絕不僅僅只是創辦人退位及繼任者接班如此簡單的問題而己。
完善華人家族企業的代際傳承模式
相較其他國家,華人地區家族企業對經濟有著更為重大的影響,華人地區家族企業代際傳承,對於許多家族來說已是迫在眉睫,繼任者問題關係著整個企業未來的命運。
綜觀百年華人家族企業發展史,第一代白手起家,打下企業版圖創造了一批富可敵國的企業家,如香港李嘉誠家族的長江集團、郭炳湘家族的新鴻基集團、李國寶家族的東亞銀行、董浩雲家族的東方海運;新加坡郭氏家族的豐隆集團;馬來西亞郭鶴年家族的郭氏集團;印尼黃奕聰家族的金光集團、林紹良的沙林集團,以及臺灣地區王永慶家族的台塑集團、辜振甫與辜濂松家族的台泥與中信集團、蔡氏家族的國泰與富邦集團、吳氏家族的新光集團、徐有庠家族的遠東集團等,在整個亞洲經濟的發展過程中都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
然而,在不同國家或區域,代際傳承都會有所差異。以中國大陸來說,多處在一代傳承給二代階段,而台灣與香港地區則多數處於二代傳承給三代,甚至四代的階段,如何協助繼任者找出正確的人生規劃,成為承先啟後的新生代企業家,成為華人家族企業在經濟發展方式及轉型升級之外的另一巨大壓力。更適逢後金融危機時代的國際經濟動盪期的挑戰,需思考如何完善華人家族企業代際傳承模式,對於促進經濟增長、提供就業崗位、增加社會安定、保持宏觀經濟穩定,提升整體競爭力都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正確的代際傳承理念會幫助華人家族企業從「富不過三代」的困境中跳脫出來,協助其達到「基業長青」的長期戰略目標。
隨著各國不同歷史、文化背景及制度等差異,家族企業有著不同的形態與發展軌跡。相較於日本、歐洲、美國一些老牌的家族企業,動輒傳承上百,甚至上千年的情況,例如西元718年開業的日本法師溫泉旅館,擁有世界上最大的連鎖零售企業沃爾瑪46.07%股份的美國沃爾頓家族(Walton family)。華人社會固然不乏鉅賈富賈家族,但能夠擁有榮景累世不墜者卻實屬少見,「富不過三代」的說法更是廣為流傳。多數人會以華人家族企業任人唯親、專制父權、家族內鬥等刻板印象來理解及詮釋,而按房均分家業或家產的繼承法則更被視為華人家族企業難以擴大規模、代際傳承的文化局限。
家族企業代際傳承的4個維度
華人家族企業正遭遇後危機時代的國際經濟快速動盪階段,經濟正位於翻轉階段,完善企業代際傳承模式,不僅能夠創造經濟成長、持續宏觀經濟穩定,升級整體競爭力,具有跨時代的重要意義。而全球的變遷如此快速,包含科技、技術、組織、氣候、經濟、人口等外在環境的變化,到新家族企業的成立,代際傳承的內在變數與無法掌控性日益增加,從創業第一代到孫子輩的第三代,甚至第四代的傳承,經營管理才華每況愈下,繼任失敗時有所聞。
歷經內外在環境的衝擊下,需要系統化的分析家族企業代際傳承進程中的關鍵影響因素,我將其分為以下4個維度:
1.繼任計畫;
2.繼任者能力與意願;
3.企業競爭力;
4.家族文化。
後續文章中我將會針對上述4個維度對家族企業之「繼任者」進行深度訪談,以繼任者的視角進行探討研究,並提出相對應的建設性意見,作為未來華人家族企業代際傳承的參考,也讓即將面臨或是正在進行代際傳承的家族企業有所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