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对AI的拒绝与接受
2019-10-29芦伟
芦伟
半年前,我做过一次关于“AI在AV的现状与发展”的专题策划,当时联系了多位AV行业厂商及专家,但都被委婉拒绝了。究其原因,主要来自于两方面,一是自身还没有AI实践应用,感觉没什么可说的;二是对AI认识不深,行业对AI应用的也不多,怕说的不合适让别人笑话。
半年之后,再次策划AI专题,联系采访对象的时候,发现情况发生了一些变化。首先,愿意接受采访的人多了,无论目前是否有AI应用,但至少有了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其次,对于AI持肯定态度,也愿意去实践去发展。
我认为这就是一种进步。AI是一种必然趋势,它会涉及到各行各业、方方面面。虽然AI进入AV行业的步伐不像互联网行业那么快,但必然会到来。提前认识、思考、规划AI,对于未来保持竞争地位很有必要。虽然到目前为止,AI仍是众说纷纭,甚至不乏盲人摸象的看法,但这不正是一种新技术到来之前的常态吗?当一切尘埃落地,没什么可以讨论的时候,机会也就消失了。目前只有通过不断地碰撞、交流,思路才会越来越清晰,才会越有的放矢,知道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对于本次AI专题,不少行业之士给予了充分肯定,其中北京利国电子副总经理关点的看法很有代表性。他希望行业媒体或者组织协会,以后能够多组织一些关于AI与AV结合的交流活动,集思广益、抛砖引玉,很可能就会产生出一些颠覆式的应用。
AV人眼中的AI
不管其他行業怎么说,现在我们来看看AV人怎么认识AI的吧。
利国电子副总经理关点认为,AI是一种用于模拟人类的智能,并用于扩展和延申人类智能的技术,并通过这类技术形成多种提高人类工作效率的工具。它与大数据、计算能力的发展是不能分开的,特别是当前世界海量的视频音频数据越来越多。对于这些数据的检索分析已经远远超出人类的能力,AI技术将会辅助甚至代替人类对这些音视频数据进行处理工作。
“我认为AI将会持续火热,而且慢慢融合到我们生活和工作中,可能我们都不会感觉到,但是它无处不在。一方面,随着IoT技术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传感器、数据,以及身边的移动设备计算能力的提高,都将会推动AI的发展,另一方面,国家对AI非常重视,中国人有机会引领这次颠覆式的变革机会。”
赢康股份软件部经理张睿俊表示,AI代表着先进的生产力,是技术发展的大趋势。在未来,不用AI辅助生产和采用AI辅助生产两种方式的区别,在相当一部分场景下就像刀耕火种和采用农业机械生产之间的区别一样大。AI技术的全面应用还需要时间,但在部分领域已得到长足发展,如语音识别、图像识别、基于地理位置的应用(滴滴打车、快递调度)、电子商务(如阿里的千人千面系统)等。在我们看得见和看不见的地方,开始影响我们的生活,而且这种影响还会持续并愈发深远。
AI与AV的结合机会
虽然目前AI在AV中的应用还不多,还处于初级阶段,但彼此结合的机会还是很多的。
关点认为,AV可能是各个行业中,在应用层最需要结合AI技术的行业。这是因为首先,厂商的AV产品,可以为AI的数据计算提供视频的原始数据支持,或者利用在整个系统中的各个AV产品对一些重要数据进行搜集,然后提供给AI分析工具进行分析,帮助AI进行机器学习,提高AI的智能水平;其次,随着AV产品的计算能力提升,还可以在AV产品中集成AI学习和分析功能,提升分布运算或简化用户交互的功能。
显而易见,AI将会对AV行业中的视频数据检索、识别、分析、自动控制提供特别大的帮助,当然这也就会帮助AV厂家扩展现有产品的功能,提高厂家的竞争力。
张睿俊表示,AV即看和听,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之一。如果有一项技术能改善看和听的效率效果,必然会得到广泛应用。目前一些终端(如遥控器、电视)已经和语音识别结合起来;摄像头、闸机等设备在图像识别结合方面也有了长足进步。随着AI技术变得更加有效低廉,以及人们对“AV系统要紧贴应用”这一诉求的日益普遍化,AI和AV的结合将愈发广泛和深入。
“以前的AV系统只是一台冰冷冷的机器,而结合了AI的AV系统则是一个上到决策人员和系统管理员,下到日常使用人员的好秘书。它会有自己的眼睛、耳朵和感觉,会有自己的思考,并会通过学习来不断完善自己的思考能力。它会用语言和图像和你交流,会根据你的话语、手势乃至眼神和习惯来调度日益复杂的AV系统为你服务。当然,完全智能化的AV系统离我们的日常生活还有一段距离,但这种具备感知能力和智慧的系统才是最符合我们人类习惯和需求的,也是技术发展的一个永恒趋势。”
为何AI在AV应用不多
相比于AI在互联网、金融、安防、广电等行业的如火如荼,AI在AV这里是雷声不大雨点也小,大家谈的不多,应用更少。虽然目前有所进步,但距离火热还差很远,这是为什么呢?
上海寰视市场总监靳锴认为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
(1)数据来源的限制。AI最主要的基础是数据分析,只有通过海量数据进行深度学习后才能产生AI智能决策。但目前AV行业的主要数据来源于不同的职能部门,数据单一、结构多样,不同数据之间没有互通,难以收集到可用的海量数据分析生成AI模型。但可喜的是,国家层面已看到该弊端,很多职能部门在AV系统的建设上已在努力推动扁平化架构、横向畅通,使得数据应用可以融合和互通。
(2)数据安全的限制。由于AI需要大量真实的数据演练来生成模型,而这些数据是否脱敏、是否泄密,都是各部门首要考虑的风险因素。出于信息安全的考虑,数据无法批量开放,只能处理后以有限的方式提供。这就制约了数据样本的多样性,AI的准确度也会受到影响。
(3)人为偏见。人工智能近年来有了井喷式的发展,但它的发展时间毕竟短暂,人类对于人工智能的信任度、可靠性仍存有很大疑虑,对其快速发展是否会取代人类仍存在争议。此外,受制于认知的局限性,人们已习惯依据主观经验进行判断决策。
因此,没有前端积极主动地配合和推动,企业难以实现AI的广泛应用。
对此问题,关点的看法是AI实际上应用已经很多,但是AI属于一个生态圈。AV产品作为其中的一个产品需要与其它非AV行业的产品进行技术融合,这个过程需要水平比較高的一些跨界人才,诸如知识丰富的产品经理,能够把AV产品带入并融合到AI的生态圈里,为用户创造新的功能或者产品,甚至是颠覆性的功能或者产品。目前这个生态圈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AV与AI的跨界人才更是奇缺,此造成AV中的AI应用比较少。
AI对AV的冲击或变革
任何一种新生事物的出现,都会对原行业现状和结构造成影响,AI也不例外。
对于张睿俊来说,AI对AV的影响可能导致两种结果,一是“变革”,二是“冲击”。
“变革”就是传统AV企业拥抱AI技术,解决了行业当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升级技术到符合用户日益苛刻的要求。这是一种行业内部的变革过程,是主动行为。
“冲击”是外来的高科技企业对AV行业发起“降维打击”,从出人意料的角度和更高的维度夺走整个行业的生存空间,类似于支付宝干掉了ATM机生产商。这并非是危言耸听,如果哪一天手机能够管理好所有视听需求,那视频会议系统、会议管理软件、传输系统等厂商,可能就变得没有存在的必要了;而显示系统、音频厂家等公司也难免受到波及,这是一种被动行为。
应对方法就是放开视野,拥抱变化。IT及AI领域有大量开源资源是AV可以利用的,这些资源虽然未必是技术上最顶尖的那一批,但帮助AV用较低的成本紧跟时代的潮流,还是足够的。
靳锴认为,AI给AV行业带来最大的变革是智能化决策。通过AI实现智能化决策,主要有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为辅助决策阶段,也就是现在人们通常所说的大数据信息呈现。目前,视听行业正处于AI应用发展的第一阶段。第二阶段,应该是可以根据数据分析产生决策预案,比第一阶段更深入更高级,人们不再需要对所呈现的海量大数据进行分析研判,而是可以直接根据AI算法分析后提供的预案,来选择最优方案执行。第三阶段为全人工智能阶段,从前端数据采集、信息处理,到最优方案的产生与选择,再到落实执行、跟踪反馈等,全程无需人工干预,全部由AI自动执行。
例如,某地发生火灾,通过指挥中心的AI智能分析后,自动研判现场情况,根据算法提供最优救援方案并自动通知对应部门,同时实时追踪各职能部门的救援执行进展,再通过实时状态反馈后计算产生新的处理方案,灵活调整……这样的变革对AV行业来说也是一种巨大的冲击。
当到达第三阶段以后,所有原始数据汇聚到资源池后都由AI算法自动处理完成,全程无需人工干预,势必对大数据呈现所需的载体带来很大的影响。那么应该如何应对?靳锴认为:创新是对抗冲击的重要手段!面对AI,我们不能固步自封,而是要深入挖掘用户的需求和应用,并通过持续研发投入和快速创新迭代,结合AI技术来开发满足用户智能化决策需求的应用。
拥抱AI
拥抱AI,并希望在AI的技术浪潮中,尤其在AI和AV的结合当中占据领先位置,这是赢康、利国、上海寰视等很多AV 厂商的共同愿望。
张睿俊透露,赢康一直探索研发一些AI智能平台,预计明年下半年可以推出。
利国目前有些AI深度学习的项目,正处于测试和用户验证阶段。同时也在和一些AI深度学习、图像识别等公司合作,尝试寻找一些产品机会。
在AV行业,上海寰视主要解决的是音视频信号处理、传输和调度的问题。靳锴表示,从AI层面,寰视更多考虑的是如何结合AI实现更智能化的调度,使得人工干预的程度更低,实现指挥中心的全面人机交互智能化调度。寰视正在进行相关研究和应用开发,不久的将来,就可以看到上海寰视与AI深度融合的产品。
从以上可以看出,AI距离AV并不远,AI也并不可怕。如果一味拒之门外,最终AI依然会打破大门,对AV行业造成巨大冲击。但如果AV业者积极拥抱AI、探索应用,AI则会造福AV,让AV更智能、应用更广泛、竞争力更加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