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通业促消费保增长的策略研究
2019-10-28许迅安
许迅安
内容摘要:随着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流通产业也得到快速发展。而流通产业又反作用于国家经济发展体系,成为了促消费保增长的重要途径。从事物发展周期来看,流通产业已由发展高峰进入下行发展阶段,对此,流通产业必须依托于人工AI、“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进行自我完善。本文以流通业促消费保增长的功能入手,对流通产业存在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并结合具体实践研究提出了相应的策略及建议。
关键词:流通业 促消费保增长 组织再造 功能创新
前言
2008年,我国将“扩大内需”作为基本的国家发展战略,并将“促消费保增长”做为经济发展的重点。2016年,我国在《商务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提出“全面推动流通产业升级,提升流通领域标准化、信息化、集约化发展能力,充分发挥流通产业促进消费、引导生产、改善民生的基本功能。”规划还强调:“引导并促进流通组织的全面升级,逐渐完善中小企业流通组织结构,建立健全其内部治理体系。”从宏观视角分析,“互联网+”对国内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動作用,我国经济结构及生产方式都得到了极大优化,这对流通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挑战。
我国商贸流通业功能分析
(一)我国商贸流通业促消费功能分析
生产领域的发展都依托于流通业基础。流通产业链接了生产与消费,在供给侧改革中承担了关键角色。2017年,我国邮政流通渠道业务总量达到9763.71亿元,同比增长32%;快递业务总量超过400亿件,同比增长28%;同时,与快递业务配套的运输收益达到4957.11亿元,同比增长24.7%。综合数据发现,我国邮政快递业务收益达到总利润的74.9%,同比增长1%,整体占比数据说明流通业已成为我国传统邮政行业的利润来源。随着邮政领域运输业务的不断增加,我国流通产业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其流通结构、渠道路径、基础设施等方面得到全面优化。在流通业发展的同时,其也带动了运输业、零售业的发展。从零售产业来看,电商平台对流通业影响最大,新零售增长及增速情况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2011年我国电商零售仅有0.8万亿元,但随着电商推广力度的不断增强,2017年我国电商零售额达到了7.2万亿元,其增长了900%。另外,2011-2017年,网络零售增速由68%下降至39%,说明新零售业态逐渐成熟且得到了购物群体的认可,这对扩大内需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同时,这也说明我国网络新零售产业发展进入平稳期。
(二)我国商贸流通业保增长功能分析
随着国内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调整,流通产业发展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其开始步入市场化、体系化、规范化的发展路径。为有效满足消费群体的需求,流通业将扩大内需作为发展重心,其逐渐推动供给市场平衡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流通业的行业规模、管理体制、体系建设等发生了极为深刻的变化,其在促消费保增长上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实践表明,流通业的全面发展能够有效提升国民生产总值,其增加值每上升1%则GDP涨幅上升0.32%。2016年,国内商贸流通产业增长规模拓展到9.6万亿元,约占国家GDP总量的12.9%,其直接或间接影响居民的消费水平,对GDP的贡献率达到了64.6%,同比增长上升4.9%,该增幅是2001-2016年最高的增长数值,说明其对GDP贡献率高。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流通产业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日益显著,其能够推动产业结构的全面升级、有效缓解国家资源错配现象、促进供需关系持续均衡发展。流通业发展对就业市场也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作用。随着“最后100米”理念的提出,流通业成为第三产业中就业指数最高的领域。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12月31日,我国商贸流通领域工作人员达到5012万人,同比增量达到0.6%。因此,现代流通业具有推动经济增长、服务民生、推动就业及确保社会安全稳定的作用。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物流业对经济体系的“调结构、保增长、促转型”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其作为经济驱动引擎的功能日益突出。
我国流通业发展阻碍分析
(一)粗放式发展不利于流通组织结构优化
基于理论视角分析,流通业在社会再生产体系中始终居于“终端位置”,很多企业都将其视为保障基础,而不是必备条件,对此,流通业发展空间受到限制且没有形成稳定的发展架构。所以,国内流通业大多呈现出“粗放式”的发展特征,其竞争力不强、高端供给较少、同质现象突出。由于流通业业态不够合理,其导致了国内流通业无法完成由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进程。基于新零售业态不断的发展背景,仅有国美、苏宁、百联集整体销售额度突破千亿规模,而上述企业都有着极为发达的流通基础,能够确保实现全国配送“次日达”,尤其是苏宁易购自有的物流配送体系,其大部分商品都能做到“当日达”。2017年,国内百强零售企业销售总量约占社会零售总额的16.6%,而美国在上世纪90年代就已经达到60%。我国流通业产业规模较小、结构分散、同质突出,始终无法形成规模化发展趋势。所以,我国流通业必须从国家战略视角出发,不断优化产业组织形态,对其自身进行整体规划。
(二)商贸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
流通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我国流通业发展长期滞后,其信息化、现代化、标准化水平都相对较低,故无法满足市场高度发展需求。一方面,国内流通业缺乏统一的规划及标准,现有的物流设计相对陈旧、标准化程度较低、规模化水平较小。另一方面,基础设施共享不足,我国大多数的物流企业都在建设自己的基础设施,这就导致了建设重复程度高,从而出现了兼容性、配套性差及资源浪费的问题。因此,流通产业信息化、现代化之间的融合度急需提升,建立符合电商时代消费产业需求的流通体系极为重要。
(三)商贸流通业经营环境有待改善
由于国内对于流通产业整体重视不够,其管理模式相对滞后,从政策、资金、战略来看,都存在极为显著的不足。一方面,由于法规政策支持力度不够,导致很多流通业的相关经营活动难以通过审批;另一方面,国内流通产业成本居高不下成为普遍现象。2017年,我国物流费用达到12.1万亿元,约为GDP总量的14.6%。另外,由于地方保护主义普遍存在,流通市场存在极为突出的条块分割现象,这不利于产品配置优化及资源市场的流动。从资金支付来看,流通业占款、压款现象较为突出,商业主体间资本周转率不高,流通主体间关联性低,这导致了其现代物流体系规模化、集团化发展水平低,竞争力难以提升。
(四)流通业竞争力不足,区域发展不平衡
我国流通产业现代化处于起步初期,但由于流通业多元化发展趋势已经形成,新兴企业竞争力不强,故我国流通产业呈现出无序发展状态;虽然我国流通产业数量增长较快,但其整体获利能力较低,流通现代化发展仍然存在不足之处。如我国流通领域经营性企业多达360多万家,但大型的集团企业或连锁企业相对较少,规模化企业比例不足1%。另外,国内流通业存在发展不够均衡的现象,东西部差异、农村与城市间的差异普遍存在,通常情况下,经济发展水平对流通业影响相对较大,如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及京津等地区的流通业发展就相对成熟,而经济发展较慢的中部及西部地区,其流通业就极为落后。
我国流通业促消费保增长发展策略分析
(一)创新流通组织形式
要创新流通组织形式,就要在构建现代化新型流通组织形式的同时加强流通网络现代化管理。一方面,流通企业要构建现代化新型流通组织形式,随着人工AI技术、智慧物流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对现有的流通体系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所以,建立健全现有的市场体系,构建连锁、电商、智慧于一体的流通模式,要从管理技术及科学视角进行创新,并要不断优化资源配置效果。从连锁视角分析,在互联网的影响及推动下,我國各商业业态呈现出创新化、多极化发展趋势,快闪店、无人零售逐渐成为新兴业态。“互联网+”的普及应用,加速了我国“大数据”体系的形成,“大数据”技术通过数据汇总及分析,能够全面了解消费群体需求,其提升了企业规范化、创新化水平及发展能力。在电商零售平台的撮合下,资金、物流、信息等都得到较好的匹配及发挥,从而确保了各级主体都能够获得较好的收益。在全面推动电子商务发展的同时,应对传统交易方法进行研究,通过做到线上线下相结合,更好的提升客户的购物体验,让其具有“体验式”营销的属性;另一方面,需要加强优化流通网络现代化管理,流通业现代化发展必须以信息化、数据化发展为基础,在此基础上推动商贸流通业现代化发展,应用新手段、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提升国内流通业的水平,确保其向规范化、现代化方向发展。首先,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流通企业要想实现区域的竞争优势,必须以良好的基础设施为支撑。对此,流通企业可以选择强强联合,由几家流通企业共用同一套基础设施,通过提升现有资源利用率,全面提升顾客的满意度及忠诚度,进而推动供应链价值的有效实现。其次,要进一步完善国家法律法规及政策规定。国家要针对流通业出台配套性政策机制,从市场供需平衡、基础设施建设及产业发展模式等视角出发,加强对现代流通业的规范化建设。积极发展电子商务、特许经营、连锁经营及物流“一体化”现代流通体系。最后,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协调及规范作用。在市场得到全面规范同时,加强“大数据”体系、物联网等高新技术的应用,从而不断提升流通业的可视化发展进程。
(二)实现流通组织功能创新
在推动新型流通模式的前提下,应注重流通业的组织创新、功能创新、模式创新。在传统供应体系中,流通环节居于供应链最末环节,传统发展理念认为,上游环节对流通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而处于末端的流通业在供应链体系中会受到制约,其难以发挥应有的功能。所以,必须要对物流业供应链进行全面整合,提升企业的自主性、主导性、均衡性特征。随着流通业发展需求不断转换,市场供需关系日益复杂,因而要对流通组织功能进行创新,以此满足多元化的市场主体需求。另外,要充分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让物流能够进行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创新,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
首先,要实施流通集聚辐射集约化战略,促进信息资源共享。完善创新流通体制,全面推动流通业集约化发展战略,积极构建聚辐平台,确保平台要素能够和平共处、数据共享、资源集聚,必须要重视供应链的流通需求。对此,要加强流通业产业升级优化,增强产业的信息集聚应用,提升流通效率,降低企业的流通成本,从而使得流通业能够获利良好的发展机会。同时,专业的流通市场在整个体系中承担中介功能,对此要结合专业市场发展趋势,加速生产企业与服务环节的融合效果,确保两者能够发挥出整合优势,确保供应链整体效率能够得到全面提升。国家要建立统一的流通业管理体系,对符合共享标准的信息要全面录入系统,通过为流通企业提供查询、咨询及其它服务功能,从而实现资源的有效共享。
其次,要加强产业互动发展,实现流通业一体化发展。政府要加强产业间发展互动,通过确保关联性产业做到“一体化”发展,从而为更多的关联主体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对此,要以流通业发展为驱动力,充分发挥现有物流体系的促进及引导功能,发挥城镇化、新农村与城市发展的优势,降低城乡二元结构差距,确保国内消费市场更加活跃。同时,要打破传统的商业布局理念,构建具备网络化的市场发展体系,各省市要建立自己的流通产业基地,为流通企业提供发展机会,加速现代物流建设速度,确保资金流、物流、人流的快速集聚,以提升产业的整体辐射效果。国家要从立法视角,打破传统的地方保护主义及各类流通壁垒,让企业进行透明化的运营,不断推动国内流通业向“一体化”格局方向发展。
再次,要培育流通龙头企业,积极提高企业自主经营水平。政府要加大流通市场主体培养力度,建立“多端发展体系”,即按照不同的区域形成不同的“龙头”,牵引国内流通企业逐渐集聚,形成具备核心竞争优势的产业体系。当前,新零售的独立性、自主性更加明确,其为有效提升整体效率奠定了基础。发展模式创新,能够明显提升企业的盈利能力,从而推动国内流通业发展规模。因而,必须要建立独特的发展策略,不断提升企业的管理经验及经营能力,逐渐培养部分企业向大型集团方向发展。流通企业应当适当的调整自己的经营战略,全面实施连锁经营模式,打破传统联营特征,推动产业格局向“联营+自营+租赁”模式发展,通过不断提升自身盈利水平,从而获得竞争优势。
总结
研究发现,国内流通业能够促进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变化、推动国内经济健全有序发展、提升国内整体就业水平及就业能力,从而达到促消费保增长的目标。本文结合具体案例对流通业的发展困境进行分析,找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实践研究制定了促消费保增长的策略。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充分发挥消费群体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基础性作用。”随着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持续发展,“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会广泛应用于流通领域,随着我国消费模式的革命性变化,为确保我国消费水平整体提升,推动流通业个性化、多样化发展,成为流通业转型发展新的增长核心。
参考文献:
1.郭伟奇.商贸流通业发展与消费增长的联动效应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6(4)
2.依绍华.强化自主品牌对促进品质消费的研究[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7(7)
3.袁曙.农村商贸流通体系建设必要性及其模式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6(16)
4.赵武.商贸流通业的经济增长效应及深化策略[J].商业经济研究,2016(13)
5.祁京梅.2016年消费形势分析及2017年走势预测[J].理论学刊,2017(1)
6.基于动态面板数据的流通业对新型城镇化的影响机理与因素分析——以江苏省为例[J].中国流通经济,2017,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