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商贸流通业促进就业增长的能力及其机理分析

2019-10-28孙永生周俊胜

商业经济研究 2019年20期
关键词:商贸流通业实证分析

孙永生 周俊胜

内容摘要:本文利用2012~2017年省际面板数据对商贸流通业促进就业增长的能力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商贸流通业生产总值每增长1个单位,将带动地区就业人数增长0.761个单位,具有显著的就业吸纳能力。与此同时,流通业就业人数增长的回归系数与地区就业人数增长的回归系数非常接近,可知商贸流通业对就业增长的促进作用主要来源于流通业本身的就业增长,对其他行业的就业增长影响不大;商贸流通业生产总值每增长1个单位,能带动限额以上流通业产业活动单位数增长0.867个单位,说明流通业发展能通过带动产业活动单位数的增加来吸纳就业。此外,城镇化率的提高有助于就业增长,但人均生产总值的增长反而起到了阻碍作用。总之,流通业发展已然成为实现就业增长的重要产业因素。

关键词:商贸流通业   就业增长   实证分析

引言

商贸流通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连接生产与消费的纽带和桥梁,对经济社会整体协调发展发挥着基础性作用。不少学者研究了流通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马勇,2015;费清、卢爱珍,2015;王东岳,2017)、对消费增长的影响(文启湘、梁爽,2010;苏俊华、彭海阳,2017)以及对制造业效率的影响(宋则、常东亮、丁宁,2010;祝合良、石娜娜,2017)等。在众多的流通业带来的影响中,一个重要的却没有被充分研究的因素就是商贸流通业对就业增长的促进作用。因此,本文主要在于探讨商贸流通业对促进就业增长的能力以及其中的作用机理。

商贸流通业可分为三大子行业,分别为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目前的研究成果普遍认为,流通业是具备促进就业增长能力的。谢莉娟和吴中宝(2009)在利用偏最小二乘法对促进就业增长的贡献分析中指出,流通业发展已经成为实现就业增长的关键性因素。王晓东和谢莉娟(2010)则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利用中部地区数据对流通业对就业增长贡献进行了研究。张冠凤(2018)在基于投入产出分析中,得出流通业发展不仅能带动本身的就业增长,还能促进其他行业的就业增长。但是,总体而言现有研究缺乏商贸流通业与就业增长之间直接的经验证据及其作用机理。因此,为了进一步探讨商贸流通业对就业增长的影响,本文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利用2012-2017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对商贸流通业对促进就业增长能力及其作用机理进行了分析。

本文的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为商贸流通业促进就业增长的统计分析,第三部分描述本文使用的数据、变量和模型,第四部分为实证模型估计与结果分析,第五部分为结论与政策建议。

商贸流通业促进就业增长的统计分析

(一)商贸流通业贡献度分析

商贸流通业不论是对于促进经济增长还是吸纳就业都存在巨大的潜力。其中,流通业产值贡献率和流通业就业贡献率是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对国民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做出贡献的重要指标。要确定流通业对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首先要确定流通业的定义。本文所使用的商贸流通业的相关数据,都包含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这三大子行业。以此为基础,本文对商贸流通业对国内生产总值和就业的贡献度进行了测算。流通业产值贡献度=流通业当年总产值增量/当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量*100%;流通业对第三产业贡献率=流通业当年总产值增量/当年第三产业总产值增量*100%;流通业就业贡献度=当年流通业就业总人数增量/全国当年总就业人数增量*100%。

表1给出了流通业对GDP和就业的贡献度,可以看出,流通业产值贡献度和流通业对第三产业产值贡献度都有所下降,2017年分别为13.7%和26.18%,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这说明我国商贸流通业正面临瓶颈期,其转型发展减缓了进一步的增长势头。流通业就业贡献度在2017年略有下降,但总体而言保持在比较稳定的水平;第三产业占就业人员比重则呈逐渐上升趋势,至2017年已达到44.91%。这都说明我国商贸流通业的就业吸纳人数呈现较稳定的增长。

(二)商贸流通业产业结构分析

除了从流通业“量”的扩张带来经济增长外,本文进一步分析了商贸流通业的产业结构。表2给出了2012-2017年间商贸流通业产值及就业构成比例。可以发现,三大产业的产值和就业都存在偏离现象。一方面,批发和零售业产值比例平均达到了60.6%,而就业比重却仅为48.5%,这说明总体而言批发和零售业尚未发挥出实际的就业吸纳能力;另一方面,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的流通业产值比例分别平均达到了28.2%和11.2%,流通业就业构成比例则分别达到了33.4%和18.1%,超过了流通业产值比例,这说明这两大行业承载的就业压力略大,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就业吸纳能力也许会有所降低。

数据、变量和模型

(一)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为了研究商贸流通业促进就业增长的能力,本文选取2012-2017年31个省份的省际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其中,数据主要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和各省份统计年鉴,商贸流通业的相关数值都包括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这三个子行业的数值。此外,为了避免出现伪回归,本文对地区就业人员总数、流通业就业人员总数、流通业产业活动单位数、流通业生产总值和人均生产总值进行了对数处理。

(二)变量和模型

利用2012-2017年31个省份的省际面板数据,本文设置计量模型如下:

其中,i表示地区,t则表示时间。被解释变量选取了地区就业人员总数(lnEit),在进一步稳健性分析中,本文还选取了流通业就业人员总数(lnECit)和流通业产业活动单位数(lnNCit)作为因变量。解释变量为流通业生产总值(lnCGDPit),控制变量选取人均生产总值(lnpgdpit)、城鎮化率(cityit)和人口规模(popit)。εit表示残差项。

被解释变量:地区就业人员总数(lnEit)。为反映总体的就业情况,在基准回归中,本文选取了地区从业人员总数来刻画总体就业量;在稳健性检验中,本文则分别选取了流通业就业人员总数和流通产业活动单位数作为因变量进行回归,以检验回归结果的稳健性。流通业就业人员总数为地区流通业三大子产业的就业人数之和,流通产业活动单位数则选取了地区限额以上三大子产业的活动单位数之和作为代理变量。

解释变量:流通业生产总值(lnCGDPit)。流通业增加值一直是反映商贸流通业发展规模的重要指标,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商贸流通业的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本文利用流通业三大产业增加值之和作为流通业生产总值的代理变量。

控制变量:考虑到多种变量对就业增长的影响,在计量模型中需要引入相关的变量因子。本文选取人均生产总值(lnpgdpit)、城镇化率(cityit)和人口规模(popit)作为控制变量。人均生产总值通常用来反映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率为城镇人口占地区总人口之比,反映一个地区的城镇化水平;人口规模则选取年末总人口数作为代理变量。

表3给出了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可以发现,地区就业人员总数平均为416.54万人,流通业就业人员总数平均为45.02万人,占总人数比重达到10.81%,处于较高的水平。流通业产业活动单位数平均达到4363个,有待进一步增长;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47572元,城镇化率达到56.2%,增长较快;人口规模则平均达到4411万人。

实证模型估计与结果分析

(一)平稳性检验

为了验证本文所使用的面板数据是否存在单位根,本文利用LLC检验方法进行了平稳性检验。根据表4的检验结果可知,本文计量模型中变量的p值均小于5%,也就是说模型中的所有变量均在5%的水平下拒绝“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因此,本文的回归结果是平稳的。

(二)基准回归

本文分别采用“OLS+稳健标准误”方法(见第一列)和加权最小二乘法(WLS)(见第二列)进行回归分析,以降低异方差的影响。表5给出了商贸流通业促进就业增长的回归结果。可以发现,在两种回归方法下,商贸流通业对就业增长的影响始终在1%的水平下显著为正。因此,回归结果较为稳健。

总体而言,商贸流通业生产总值每增长1个单位,将带来地区就业人数0.667~0.761个单位的增加,说明商贸流通业对就业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与此同时,城镇化率和人口规模也都在1%的显著水平上促进就业增长,说明城镇化率的提高和人口的增长都能带动就业增加。但人均生产总值对就业增长产生负面影响,这可能是因为随着人均生产总值的提高,经济发展趋向良好,居民收入增加以及收入差距的拉大,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也趋于增加。

(三)稳健性检验

为了进一步验证回归结果的稳健性,本文分别选用流通业就业人员总数和流通业产业活动单位数作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流通业生产总值的增长,最直接影响到流通业的就业人员人数以及产业活动单位数。表6汇总了稳健性检验的回归结果。可以发现,不论是采用稳健标准误回归方法还是WLS回归,流通业生产总值都在1%的水平上对流通业就业人员总数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且回归系数与基准回归结果的回归系数非常接近,说明商贸流通业对就业增长的促进作用还是主要来源于流通业本身的就业增长,而不是其他行业。

与此同时,商贸流通业对流通业产业活动单位数的影响也在情理之中。流通业产值每增加一个单位,将带动流通业产业活动单位数增加0.780~0.867个单位。流通业产业活动单位数的增加是促进就业增长的一个重要途径。三大产业的活动单位数的增加能形成大量岗位空缺,从而为就业提供大量岗位,且流通业对人力资本的要求相对较低,就业容量大,活动单位数的增加为解决劳动力就业问题发挥了较大作用,这也进一步验证了商贸流通业对促进就业增长的作用。

结论和政策建议

为了探究商贸流通业对就业增长的影响,本文首先对商贸流通业促进就业增长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流通业产值贡献度和流通业对第三产业产值贡献度都有所下降,但流通业就业贡献度总体而言保持在比较稳定的水平,第三产业所占就业人员比重则呈逐渐上升趋势,这说明我国商贸流通业的就业吸纳人数呈现较稳定的增长。与此同时,在商贸流通业产业结构分析中发现,三大产业的产值和就业都存在偏离现象。这说明我国商贸流通业的结构比例有待进一步调整。

本文接着利用2012~2017年省际面板数据对商贸流通业促进就业增长能力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商贸流通业生产总值每增长1个单位,将带动地区就业人数增长0.761个单位,具有显著的就业吸纳能力。与此同时,流通业就业人数增长的回归系数与地区就业人数增长的回归系数非常接近,可知商贸流通业对就业增长的促进作用主要来源于流通业本身的就业增长,对其他行业的就业增长影响不大;商贸流通业生产总值每增长1个单位,带动产业活动增加0.867个单位,说明流通业发展能通过带动产业活动单位数的增加来吸纳就业。此外,城镇化率的提高有助于就业增长,但人均生产总值的增长反而起到了阻碍作用。

基于以上结论,提出建议如下:

第一,优化商贸流通业内部子行业的结构调整,完善流通业就业吸纳导向。首先,确立批发和零售业发展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充分提高其就业吸纳能力,与此同时,适当提高其他行业的产值比重以降低就业负载压力。其次,通过整合重组、规模控制以及结构调整,扶持中小型流通企业的发展,提高现有流通企业已形成的产业集中度,以充分发挥中小流通企业的劳动力密集优势,增多流通业活动单位的内部就业增长点,持续释放潜在的就业机会。最后,调整产业内部的要素分配结构,优化收入分配格局,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强化劳动要素和资本要素的回报程度。

第二,加强对人力资源的在职教育和培训,培养熟悉现代流通规则与模式的高素质人才。首先,可以通过组建大型流通企业集团来吸引高素质人才的加入。现代大型流通企业集团需要熟悉现代流通规则、流通方式,如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通过搭建大型发展平台来吸引更多具备现代信息技术处理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加入。其次,国家应重视专职教育,通过一定程度的资源倾斜以培养更多具备流通业专业知识的高素质人才。最后,企业要建立在职培训体系,不断培养和提高在职员工素质和劳动技能。

第三,创新流通发展新业态,不断拓宽流通就业渠道。当前,我国商贸流通业业态形式主要有专卖店、便利店、百货商店等连锁零售业形式,以及咖啡店、快餐、正餐等连锁餐饮业形式,但这些业态形式对社会劳动力吸纳的比重不到10%。因此,要充分发挥商贸流通业促进就业增长的能力,需要不断创新流通发展新业态,积极推动百货店、超市等连锁经营业态向专业店、便利店等新型业态发展,同时积极推进餐饮及一般零售等经营领域向家电、医药、图书、租赁等不同行业进展,扩大销售领域。经营网络应不只局限于城市,要充分利用農村这一广大的消费市场,实现经营网络向农村的发展和延伸。

参考文献:

1.马勇. 流通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基于流通经济学理论视角[J].商业经济研究,2015(26)

2.费清,卢爱珍.商贸流通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的作用机理及优化对策[J].商业经济研究,2015(12)

3.王东岳.流通产业集群与流通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17(7)

4.文启湘,梁爽.基于DEA模型的流通业与消费增长协调发展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0,1(10)

5.苏俊华,彭海阳,吴丹洁等.我国商贸流通业发展与城乡居民消费增长实证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7(5)

6.宋则,常东亮,丁宁.流通业影响力与制造业结构调整[J].中国工业经济,2010(8)

7.祝合良,石娜娜.流通业在我国制造业价值链升级中的作用与提升路径[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7(3)

8.谢莉娟,吴中宝.流通业发展对促进就业增长的贡献分析[J].价格月刊,2009(9)

9.王晓东,谢莉娟.论流通产业结构调整与就业增长——基于中部地区流通业对就业吸纳的贡献分析[J].财贸经济,2010(2)

10.张冠凤.我国流通产业就业吸纳能力研究——基于投入产出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18(11)

猜你喜欢

商贸流通业实证分析
安徽省劳动就业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本土会计师事务所与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的比较分析
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国有经济为主导的实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