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了我的祖国

2019-10-28

党员生活 2019年10期
关键词:七里坪治河敌人

【编者按】 2019年9月29日,湖北省委直属机关工委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为了我的祖国”革命传统教育报告会,以此讴歌伟大祖国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共抒爱国情怀,共话祖国新貌,激励省直机关党员干部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凝聚起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力谱写新时代湖北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的强大力量。报告会分为“为了祖国·我牺牲”“为了祖国·我奋斗”“为了祖国·我奉献”三个篇章,每个篇章都精彩纷呈,感人肺腑。

【为了祖国·我牺牲】“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从1923年黄安党组织建立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有14万英雄的红安儿女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前仆后继、壮烈牺牲,他们身上闪耀着“不要钱、不要家、不要命,要革命;不图名、不图利,图奉献”的红安精神。

张南一:革命火种播撒者

“老子生是革命人,死是革命鬼,再过二十年,老子还要革命!”

张南一出生于黄安县七里坪柳林河村一个贫寒之家,自幼学着打鼓说书。1926年,张南一以打鼓说书为掩护,从事革命宣传活动,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7年12月黄安县城失陷后,张南一奉党的指示,继续以鼓书艺人的身份为掩护,宣传革命,发展红军,发动革命群众帮助红军站岗放哨、散发传单、打听情报,影响越来越大。他的活动被敌人盯上,他的名字出现在敌通缉令上。

一天夜里,张南一来到七里坪张家湾村一位亲戚家中,见有10多人围在一起议论穷人的八字和命运。张南一主动同他们拉扯起来,并架起小鼓,边说边唱。那些怨天怨地怨八字的穷苦农民,心底豁然开朗,当场就有3人报名要跟他一起闹革命。敌人安插的“坐探”发现了张南一的行踪。

第二天,张南一刚刚回到家中,柳林河村马上被敌人包围。张南一在乡亲的掩护下,藏进一间房屋的夹墙里。敌营长挨家挨户搜查,没有抓到张南一,于是将全村300多名群众全部押到打谷场上,狂叫道:“今天不交出张南一,你们都别想活命!”人群中有人答道:“张南一早就离开家了,他孤身一个,谁知道他到哪里去了。”敌营长指使几名匪徒,将那答话人抓了出来,用皮鞭抽打,并继续叫嚷:“交不交?不交就烧房子!”人们攥紧拳头,怒目横视。不一会,被敌人点燃的几间房屋起火了,敌营长狰狞狂笑叫喊:“限定10分钟,如果不交出张南一,我就将全村化为灰土,把你们葬在这里!”说话间,“砰砰”几声枪响,一位老人应声躺在血泊之中。躲在夹墙里的张南一听到敌人的吼叫和枪声,再也忍不住,他冲向打谷场,大骂敌人:“你们这些狼心狗肺的东西,胆敢如此放肆,欺压百姓,老子就是张南一,要捉就捉我!”全村的群众得救了,而张南一却被敌人五花大绑起来,押到了七里坪。

张南一被捕后关押在敌军营部,敌营长装出一副笑脸,忙叫士兵给张南一松绑,并假惺惺地说:“只要你保证以后不闹革命,我就放你。”张南一蔑视着敌人,斩钉截铁地说:“头可断,血可流,不革命是办不到的!”敌营长见软的一套不行,即施以重刑,一面拷打,一面审问,得到的回答是“不知道!”敌人软硬兼施,无济于事,便把张南一关进了监狱。过了几天,敌人在七里坪西门外挖了一个沙坑,用铁丝将张南一的肩胛和脚跟穿起来,推到坑旁。敌营长指着沙坑对张南一说:“看你还革不革命?”张南一忍着剧烈的疼痛,愤怒地回答:“老子生是革命人,死是革命鬼,再过二十年,老子还要革命!”敌人用刀割掉他的耳朵、鼻子,又恶狠狠地狂叫:“还革命吗?”张南一痛得昏倒在地,当他醒来时,仍喃喃地说:“老子……还……还要……革命……”丧心病狂的敌人又凶残地割掉他的舌头,随后将张南一推进沙坑里,活埋致死。张南一牺牲后,悲痛的乡亲们趁着夜晚将他的遗体从沙坑里挖出,然后送到村后的山上安葬。

1930年2月,中共鄂豫边特委和鄂豫边革命委员会决定将七里坪镇命名为“列宁市”,将七里坪镇的小南门命名为“南一门”,以纪念这位革命烈士。

【为了祖国·我奋斗】1988年的春天,莽莽荆山中的尧治河村,传出惊天动地的开山炮声,惊醒了沉睡的大山,拉开了尧治河人向贫穷宣战的序幕。30多年来,尧治河人战天斗地,艰苦创业,决战贫困,实现了从保康县极贫村到全县首富村、全省百强村、全国文明村,从蛮荒原始逐步走向现代文明的巨变。

尧治河:在山水沟壑之间谱写美丽传奇

“干,为了贫穷的乡亲们,甩开膀子拼它一回!”

尧治河村地处高山之颠,海拔1650米,村民们分散居住在崇山峻岭之间。1988年的早春,春寒料峭。就在这天晚上,尧治河村委会里,几个黑瘦的汉子边吐着“烟圈”,边商讨着村里的发展。也许当时他们并没有感到,就在那晚,他们悄悄为尧治河村找到了脱贫致富的光明大道。

“干,为了贫穷的乡亲们,甩开膀子拼它一回!”村党支部书记孙开林豪迈地说。

穷急了、穷怕了的尧治河人看到了黎明前的曙光,他们一呼百应,在村支“两委”的带领下,投入到一场改天换地的战役中。

尧治河村有丰富的磷矿资源,然而有矿无路,守着“金疙瘩”仍然过着穷日子。为了打通出山的公路,村支“两委”一班人带领村民劈山炸石,在万丈绝壁上凿通了通往第一个矿点的6公里山路。尧治河人为此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3个村民摔下悬崖,5个村民落下残疾。

随着源源不断的矿石运出山外,长期贫穷的尧治河人终于挺直了腰杆,绽开了笑脸。然而,矿石总有开完的—天,吃着祖宗的饭,要想着子孙的碗。仅靠卖矿不行,还要谋求更大、更远的发展。面对着潺潺的溪流和飞泻的山瀑,村支“两委”一班人决心要在峡谷深處筑起一道水坝,蓄水发电。

为了解决资金问题,精明的尧治河人提出一个大胆的设想,开放办电,引股上山,让尧治河家家户户都成为电站的股东,有钱的用资金入股,没钱的以劳力入股。

深山峡谷中,机械设备开不进。村干部们带领群众,硬是靠肩挑背驮,从两公里外扛回了筑坝用的500多吨水泥、钢筋。就这样,把一座高28米、可蓄水28万立方的大坝垒在了马面河上。尝到甜头的尧治河人,又一鼓作气建起了5座水电站,至今,这些电站每年仍在为村里创造财富。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早在十几年前,尧治河村坚持走“磷化工业、旅游开发、生态文化”发展之路,紧盯磷化工、旅游、水电、酒业和服务五大产业,用现代企业管理理念不断壮大集体经济实力。

2013年,挖山20多年的尧治河人开始“治山”,着手实施矿区生态修复工程:15个露天开采矿点、8家矿粉厂先后关闭,8个勘探项目被叫停,3家想进村投资的企业因环保不达标被拒之门外。60多万立方米废石、废渣被回填,戴家湾矿区和老屋沟矿区得到有效整治。村里的农耕博物馆、地质公园、日月广场等景区的地基,也都用废石、废渣填充。村里还投入2.8亿元植树造林,实施水土治理、植被恢复、废旧矿洞修复等工程。

“村在园中、厂在绿中、房在花中、人在景中。”如今的尧治河,建成了3个4A景区,67个景点,旅游产业为尧治河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赏不尽的山水美景,写不完的传奇故事。30多年的艰苦奋斗,30多年的生动实践,尧治河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用如椽之笔在山水沟壑之间谱写了一个又一个美丽传奇的中国故事。

【为了祖国·我奉献】25年前,为了支援国家建设,许家冲人先搬后安,义无反顾献出家园;25年后,他们依然用朴实无华的行动,浓墨重彩地描绘出乡村振兴的生态底色。他们的肩膀上,扛着“一江清水出三峡”的光荣使命;他们的旗帜上,大写着一行嘹亮的诗句,叫做:“绿色发展,保护长江。”

许家冲:移民新村的许家报国情怀

“一头挑着国家大计,一头挑着群众利益,宁可苦自己,绝不误移民。”

1994年12月14日,举世瞩目的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正式破土动工。为了修建三峡大坝,三峡地区百万移民“舍小家、为大家、顾全大局为国家”,开始了浩浩荡荡的大迁徙。他们来不及做任何准备,更没有讲任何条件,他们叩别祖先,把依依不舍的背影留给世世代代居住的家园,毅然决然地踏上了搬迁之路。

紧邻着这座伟大工程的“坝头第一村”,是位于长江左岸的宜昌市夷陵区太平溪镇许家冲。作为一个移民新村,许家冲由原来的许家冲村、西湾村、覃家沱村、苏家坳四个村组合而成。陌生的环境、不同的文化背景、失去大部分生产资料的移民们一时无法适应,一点小事都容易引发轩然大波。全村1428人只有311.7亩耕地面积,人平没有三分地,集体经济底子薄,结构单一,青壮年村民大多不得不外出打工,村里人心涣散、大操大办打牌等陋习屡禁不止,乡村发展陷于停滞。

“一头挑着国家大计,一头挑着群众利益,宁可苦自己,绝不误移民。”时任村支书李文洪思考着,怎么才能让许家冲村民“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是摆在村党支部面前亟待解决的一道难题。

他们从建章立制入手,发动村民自创《村民公约》和《党员公约》,借用流传于三峡地区的民俗曲腔,把文明礼仪、乡规乡俗、党规党纪等编成朗朗上口的渔鼓调,让党员和村民把规矩唱在嘴边,记在心头,引导村风村俗。

村党支部还带领群众整治废弃厂房,引进了本土龙头企业萧氏茶叶合作社,建起了“穴盘育苗”大棚、茶博园、游客接待中心,让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

在党员干部的带动下,还有一些村民积极寻找门路,渐渐发展起自己的企业。因被取消低保待遇,一度成为上访户的望运平,在村“两委”班子的帮助下,租用老村委会作为厂房,贷款100万元组建双狮岭茶叶专业合作社。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壮大,如今合作社安置80多名移民就业,季节性用工达200多人,一举成为“国家基层标杆社”。

失去农业生产资料的谢蓉在创业道路上几经坎坷,最终在艾草绣品中找准定位,并通过电商平台开辟市场,现在她的手工基地每天都有上千订单发往全国各地,“三峡·艾”特色手工品牌享誉海内外,引领民俗旅游发展,企业年产值近千万元。

“大河有水小河满、国家强盛小家富。”许家冲人在用勤劳智慧开创新生活的同时,也把融入血液的奉献精神作为家风代代传承。村史陈列馆陈列的一幅照片,是78岁的韩启松和外孙杨杰眺望三峡工地的背影。举家移民之后,一家人艰苦创业,在许家冲开启了全新的生活。今天,他们兴办的韩家大院已成为三峡坝区小有名气的农家民宿,年收入达到100多万元。

“奉献、自强、感恩、阳光”,文化广场四根立柱上的八个大字,正是許家冲人的心灵存照。今天的许家冲,已经走出了一条茶叶、手工绣品、民宿旅游、电商体验等多业并举融合发展的道路,移民第一村成为远近闻名的致富带头村。

猜你喜欢

七里坪治河敌人
饶惠熙
捡敌人的枪来用,靠不靠谱
在尧治河酒业首届“诗酒交响”论坛上的致辞
在尧治河酒业首届“诗酒交响”论坛上的致辞
游九寨沟
敌人派(下)
峨眉半山七里坪 邂逅半山梦幻嘉年华
《治河论》浅谈
足够是够的敌人
最后一个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