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重要改革进展和突破
2019-10-28高尚全
高尚全
2013年11月9日—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制定了我国在新的发展阶段全面推进改革开放事业的宏伟蓝图,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主要任务、重大举措。以这份全面推进改革的《决定》为基础,中国改革事业在战略布局、改革难点以及市场的地位上都获得了一些重大的进展乃至突破。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地位获得重大突破
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实际就是从计划作为配置资源的主要手段逐渐变革成为市场成为配置资源的主要方式,市场经济逐步确立,并不断完善的过程。在这个进程当中,市场的力量从无到有、从弱小到壮大。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旗帜鲜明地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当中发挥决定性的作用,这在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发展历史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市场规律的认识在不断提高,这是我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一个重大突破。从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到决定性作用,是一个不断深化认识和完善改革的过程,党的十五大提出,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十六大提出,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十七大提出,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十八大提出,更大程度更广泛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使市场在配置资源中起决定性作用。
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党的十四大以来的20多年间,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对政府和市场关系,我们一直在根据实践拓展和认识深化寻找新的科学定位。可以看出,我们对政府和市场关系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中央认为这个问题从理论上作出新的表述,条件已经成熟,应该把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修改为“决定性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面临着全新的环境和挑战。世界经济严重衰退,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世界经济格局面临新的洗牌。与此同时,我国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和结构继续进行深刻的调整和改革。中国经济面临着保持一定水平的增速和调结构的两难困境。在这种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中央及时作出了供给侧改革的决定和布局,以前所未有的勇气和决心,开启了一场中国经济发展方式向更高形态发展的結构之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是“三去一降一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层次着力点,就是进一步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改革得到了有效落实,极大地提升了市场经济的活力。
国家政治体制顶层设计适应了新的要求、获得新的突破
在长期以经济体制改革为核心的制度背景下,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势必要对过去领导改革的行政部门本身进行改革,这就对改革领导者的决策效能和执行力提出了重大考验。
为了推进改革,中央先是设立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有力提升了改革的决策效能,使过去总是被回避的改革议题,比如户籍问题、农村土地制度问题等等,能够集中力量摆脱各种利益羁绊获得正面突破。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提高还体现在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进步上。
坚持党的领导,是我国实现持续发展繁荣的根本保证,而人民当家作主,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力量之源。全面深化改革对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提出了通过各项制度建设,丰富民主形式,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的总目标。
2014—2015年,中央审议通过了《关于改进完善专题询问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强县乡人大工作和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意见》等,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协商民主发展路径等通过制度的构建和完善,进一步推进了我国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日新月异。
2013年11月,党中央决定将国防和军队改革纳入全面深化改革的大盘子,上升为党的意志和国家行为。在党的历史上首次将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单独作为一个部分写进全会《决定》。2015年7月,中央政治局常委会正式审定通过《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总体方案建议》。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为增强国防能力、实现国防现代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反腐倡廉效果显著,依法治国有效推进
党的十八大以来,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形成了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这样大规模的反腐浪潮,激浊扬清,民心得以振奋,党风得以清正,使全体党员干部受到深刻的教育,掌握权力行使权力的全体党员干部自觉地规范行使权力、自觉避免滥权渎职行为,这为规范政府权力的行使、保障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肃清腐败的基础上,中央通过确立依法治国的方略,从制度建设来从根本上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2014年10月底召开的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次专门研究法治建设的中央全会。党把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通过法定程序转化为国家意志,成为全国人民共同遵守的法律规范,实现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有机统一。依法治国的庄严承诺和有效推进,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已经从一个革命党真正成长为一个执政党。
在新一轮改革的起点上,如何处理改革和立法的复杂关系,尤显重要。改革必须尊重法律的权威,在2014年中央深改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明确提出了“重大改革于法有据”的要求。注重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改革,实现立法和改革决策相衔接,立法主动适应改革,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鲜明品格。
在司法层面,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司法体制改革试点若干问题的框架意见》明确提出了改革路径:对人的统一管理,主要是建立法官、检察官统一由省提名、管理并按法定程序任免的机制。对财物的统一管理,主要是建立省以下地方法院、检察院经费由省级政府财政部门统一管理机制。这些改革,有效促进了司法公正,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提供了有力的司法保障。啃下这块“硬骨头”,也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改革的重大突破。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为创造绿色环境打下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治国理政的重要战略位置。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一起,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布局;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全面、清晰地阐述了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构成及其改革方向、重点任务,是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布局后的又一大创新;十八届四中全会,要求用严格的法律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十八届五中全会将绿色发展纳入新发展理念。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顶层设计密集推出,体现了党遵循发展规律、顺应人民期待、彰显执政担当。
2015年9月22日,被誉为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四梁八柱”的关键性文件《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出台,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目标被锁定在八项制度上,引人瞩目地提出了要树立的六个重大理念。体现党以先进理念引领改革,割裂已经固化的部门利益,通过高层面的协调机制将各类生态资源纳入统一治理的框架之中。
习近平总书记表示,只有实行最嚴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制定修改的法律就有十几部之多。当今中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构建起最严格的生态环境法律制度。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形成了全面铺开、点上突破、上下互动、统筹推进的良好局面。长期困扰我国的生态问题得到了初步的扭转。
文化体制改革推动了文化事业的繁荣
2014年早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深改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其明确了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思路、主要任务和政策保障,细化为104个重要改革举措及工作项目,为今后一个时期的文化改革发展规划了路线图、明确了时间表、布置了任务书。2015年10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全国性文艺评奖制度改革的意见》,推动文艺创作从高原走向高峰。
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2014年12月,中央深改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随后《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出台,把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及城乡规划,开启了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新时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任务之一。
在互联网时代,整个舆论生态都在发生深刻变化。2014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深改领导小组会议,部署推进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随后,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2017年5月,经中央批准印发《关于实施网络内容建设工程的意见》,对加强网络内容建设作出全面系统部署,网络内容建设全面展开。6月,《网络安全法》正式实施。
(经作者授权,本文节选自《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一文,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