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高质量服务商迈进2018-2019全国百佳农资服务商数据分析
2019-10-28中国农资魏萌
《中国农资》记者 魏萌
农资服务商主营业务类型
当前,农业生产模式与经营主体的深刻变革,对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服务“三农”的重要力量,农资经销商在承担农资流通重要职能的同时,正承担起越来越多的服务职能。经过多年探索,一大批农资经销商顺应时代需求,逐步由经销商向服务商转型,成为助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中坚力量。作为权威行业媒体,中国农资传媒长期关注农资经销商的生存与发展状况,沉淀了大量的样本和数据。在今年的“全国百佳农资服务商推选活动”中,入围企业不论大小,都呈现出一种蓬勃向上的新气象,在服务的广度和深度上也取得了新的突破。
诚信经营成为共识
自2007年起,中华合作时报社、中国农资传媒联合中国农业生产资料流通协会、中国东盟农资商会推出“全国百佳(优秀)农资经销商推选活动”这一行业品牌盛会。如今,百佳已走过十二载春秋,为行业遴选出数千家标杆企业和优秀农资企业家代表。十二年来,百佳活动紧扣时代脉搏,在为行业寻找榜样的同时,也通过与时俱进的百佳精神影响和引领着农资流通行业的发展。
2019年,随着一批新政策的落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步伐正在加快,农资经销商向服务商转型的脚步能否跟上,已成为关乎流通企业生死存亡的关键问题。为了彰显百佳群体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组委会正式将活动更名为“2018-2019全国百佳农资服务商推选活动”。
活动自7月份启动以来,组委会陆续收到来自红四方、云天化、中农控股、浙农集团、四川美丰等27家龙头生产、流通企业的推荐,以及经销商自荐材料340份。经过公平、公开、公正地多轮严选,最终共有223家企业入围本次“全国百佳农资服务商”名单。从地域分布上来看,入围企业来自全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基本覆盖国内主要农业生产区域,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其中,山东、浙江、四川、河南、河北、安徽等省份的入选企业数量较多,占比分别达到12.7%、9.3%、7.6%、6.7%、5%、5%。与此同时,这些省份的入围企业在服务创新方面的能力也较为突出。由此可见,在农业产业占比越高、农业越发达的地区,农资服务商的数量越集中,竞争越充分,服务和创新能力也越强。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次百佳服务商推选中,组委会除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天眼查系统对参选企业进行信用审核外,还引入了由中国农业生产资料流通协会主导建设的中国农资流通行业企业信用等级评价体系。经筛查,223家入围企业均为连续经营3年以上、法人无失信记录、无周边法律风险的企业。其中的125家具备A至AAA企业信用评级,获评中国农资流通行业企业信用AAA级的企业共有21家,AA评级的有2家,获评其他机构颁发的A级以上信用评级的企业有102家。入围企业信用合格率达到100%,信用评级优质率达到56%。
记者在与部分入围企业负责人交流时发现,农资流通行业对企业失信行为,尤其是制假售假行为出现零容忍的态势。在向服务商转型的过程中,诚信经营已经深入人心,成为农资流通企业安身立命的根本。为了进一步扩大诚信第一的行业共识,抵制失信行为,从本届百佳评选开始,组委会将建立“黑名单”制度。参评企业一旦被发现存在失信或其他严重违反评选准则的行为,在被一票否决的同时,还将被列入百佳评选失信黑名单,并永久失去参评资格。
基础指标全面提升
在农业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农业投入品的优化升级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立健全是两大重要抓手。通过对企业资产、经营状况、服务能力、渠道建设、模式创新、社会责任等多项指标的筛查分析,组委会发现,本届入围企业的基础指标全面提升,综合发展质量较往年也有了较为显著的提高,农资流通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愿景正在一步步变为现实。
企业注册资金、资产总额、销量与销售额是衡量农资企业实力的传统硬性指标。从数量上看,本次入选企业中,注册资金在3000万元及以上的有43家,占19.3%,其中1亿元以上的企业共有15家,占比6.7%;注册资金在500万元及以下的企业共101家,占比45%。注册资金在500万元及以下的企业占比过半,而注册资金在3000万元以下的企业总数占比则达到80%。从资产总额上来看,本次入围企业中资产总额达10亿元以上的企业有19家,占比8.5%;1亿元以上的企业42家,占18.8%;资产总额5000万元-1亿元的企业30家,占13.5%;资产总额达1000-5000万元的企业50家,占22.4%;总资产在1000万元以下的企业占比为36.8%。
从销售量与销售额数据来看,入围企业中年销售量在100万吨以上的经销商共有16家,主要为省级农资流通企业,占入选企业总数的7.2%;年销售量在50-100万吨的经销商共有8家,约占总数的3.6%;年销售10-50万吨的经销商22家,占总数的9.8%;年销售10万吨以下的经销商为70家,约占总数的31.4%;年销售量1万吨以下的经销商约占总数的48%。此外,年销售额在10亿元以上的企业共有19家,占总数的8.5%;年销售额在5-10亿元的企业共有11家,约占总数的4.9%;销售额1-5亿元的企业共30家,占13.5%;销售额1亿元以下的企业约占73.1%。
综合近6年的数据来看,各梯队农资流通企业的占比结构相对稳定,大中型企业数量略微下降,销售量和销售额也有0.3%-0.5%的下滑,部分企业甚至因经营不善成为失信被执行企业而退出百佳评选;中小型农资服务主体数量增幅显著,年均增长率超过5%,部分企业的业绩增幅达到10%以上。总体而言,经销商向服务商转型过程中,实力和服务能力全面提升。大型服务商虽基础雄厚,发展平稳,但显然规模化、贸易型为特点的发展方式遇到瓶颈,正在积极寻求产业链上的新突破;而中小型服务商体制更灵活,创新和危机意识更强、发展活力和潜力更强,成长相对更快。
服务质量长足进步
随着农资行业优胜劣汰和转型升级速度的同步加快,打破传统农资流通模式,由经销商向服务商转型已从设想变为现实。从类型上看,入围企业中私营企业占62.8%,国有企业占7.3%,集体企业占6.9%,混合所有制企业占3.2%,股份制企业占7.3%,其他类型企业占12.5%。从业务类型上看,入围企业中主营化肥的企业占22.4%,主营种子的企业占0.4%,主营农服的企业占0.8%,而兼营农资和农业服务的企业占比达55%以上。其中,业务涉及农技服务、飞防植保、土地托管、粮食收储加工贸易、农业金融等3项以上服务的企业占比超过60%,而飞防植保服务的表现最为抢眼,普及率超过40%。
在向服务商转型的过程中,大中型农资流通企业与中小型农资流通企业扬长避短,走出了各具特色的道路。作为农资服务第一梯队,部分省市级农资公司逐步摒弃传统思维,基于庞大体量和网络体系优势,在夯实和完善传统农资销售网络和农化服务体系,承担国家和地方各项储备任务及各项惠农政策的同时,积极整合资源,通过与生产企业、科研机构、下游经销商及种植基地、专业合作社等单位和组织强强联合,打通产业链条,广泛涉足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各个领域,逐渐呈现出农业服务平台化的趋势,由单一的农资经销商转变为拥有农资供应、智能配肥、农机服务、庄稼医院、土地托管、农民培训、统防统治、烘干仓储、粮食贸易、产业链金融等综合能力的服务商,发展潜力和韧性得到空前加强。
在对相关数据分析中,记者还发现,近年来,“大企业搭台、小企业唱戏”的现象越来越多。本次入围的小企业中,有43.5%的企业与大型生产、流通企业合作紧密,成为大中型企业服务与渠道下沉的重要“桥头堡”。在体制和经营管理理念方面,中小企业更加灵活,敢想敢干,迫于生存压力,对于新模式的探索也更为积极,部分企业通过聚焦发力产业链单一或多个环节,迅速成长,区域服务面积的比重和服务质量都取得了长足进步。
经过多轮淘洗,大型农资企业在品牌、渠道、技术、产品、服务等各个领域的探索已趋于成熟,通过渠道下沉去做服务的过程中,与中小型企业形成了密切配合、互为助力的良性发展格局,农业服务的模式、领域、路径出现百花齐放的趋势,为我国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作出了突出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