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雷贝拉唑与莫沙比利联合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
2019-10-26闫梅徐智超王娟
闫梅 徐智超 王娟
262300五莲县洪凝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消化内分泌科,山东日照
慢性胃炎在临床消化内科属于一种高发性疾病,该病症治疗周期相对较长,且治愈难度大,引发的主要原因为不科学、不规律的生活及饮食习惯,患病后会出现消化不良、上腹痛以及贫血等临床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1]。当前,临床上对于该病症的治疗多采用药物治疗方式,为患者选择最优治疗方案,降低复发概率,在单纯性给予雷贝拉唑基础上加用莫沙必利,对效果进行详细分析,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8年1月-2019年2月收治慢性胃炎患者94 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7 例。对照组男27 例,女20 例;平均年龄(40.2±9.4)岁;平均病程(3.2±1.8)年。研究组男26例,女21例;平均年龄(40.5±9.1)岁;平均病程(3.6±1.6)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通过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批。
诊断标准:①存在明显上腹痛及腹胀感;②进食后出现临床症状加重趋势,并产生嗳气、烧心等症状;③经胃镜检查发现,患者胃黏膜颜色呈灰黄色或灰白色,且有萎缩现象;④Hp检测结果呈阳性[2]。
纳入标准:①经胃镜检查及病理学检查确诊慢性胃炎;②有完整的治疗及随访记录。
排除标准:①对研究药物过敏或近1个月内服用过研究药物;②合并胃癌;③合并孕期及哺乳期;③合并胃部手术史;④合并慢性消耗性病症;⑤合并其他重大疾病;⑥合并免疫系统功能障碍[3-4]。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症状缓解时间比较(±s,d)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症状缓解时间比较(±s,d)
组别 n 腹痛 饱胀 烧心 嗳气 食欲不振对照组 47 2.24±1.02 4.21±1.46 2.36±1.00 4.89±2.35 4.68±2.21研究组 47 1.02±0.81 2.13±1.54 1.41±0.06 2.09±1.64 2.14±1.52 t 6.4214 6.7197 6.5011 6.6985 6.4920 P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表2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n)
表3 两组患者Hp根除率比较(n)
方法:两组患者入院均接受常规对症药物治疗,给予1 g 阿莫西林及0.5 mg克拉霉素等;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20 mg雷贝拉唑口服,1次/d。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5 mg 莫沙必利口服,3 次/d。两组均连续治疗1个月。
观察指标:⑴比较两组临床症状缓解时间,包括有腹痛、饱胀、烧心、嗳气以及食欲不振;⑵比较两组治疗总有效率,疗效判定标准:①治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经胃镜检查发现炎症消失;②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经胃镜检查发现有轻微炎症;③有效:临床症状缓解,经胃镜检查发现有炎症;④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⑶比较两组Hp根除率,包括Hp已根除与Hp未根除。
统计学方法:数据使用SPSS 22.0 软件处理;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两组患者临床症状缓解时间比较:研究组临床症状缓解速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研究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两组患者Hp根除率比较:研究组治疗后Hp根除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讨 论
临床上常见的慢性胃炎病因包括有长时间食用刺激性较强的食物及药物、咽喉部长时间存在慢性感染、幽门螺杆菌感染以及长时间精神状态不好等,主要临床表现有食欲下降、上腹痛等,临床上对于该病症的确诊主要借助胃镜检查、胃液分析以及血清检查等,患病后若不及时进行干预治疗,容易造成腺体萎缩或黏膜变薄,以致于降低胃部上皮细胞的黏液分泌能力;直至肠上皮发生生化或异性增生情况时,若还未进行干预治疗,将增加患者发生癌变的风险。所以,及早选择科学有效治疗方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5]。本研究中,给予患者雷贝拉唑+莫沙比利联合治疗方案后,临床治疗效果得到了显著提高。雷贝拉唑在临床上属于一种常见的质子泵抑制剂药物,服用该药物后,将使得氢、钾及ATP 酶发生可逆性结合,使之有效抑制餐后患者胃酸的分泌。莫沙必利在临床上属于一种新型的胃肠动力药。上述两者药物的联合服用,不仅不会发生药理作用相抵制情况,且可在减少机体胃液释放的同时减少体内胃酸含量,实现优势互补,增强药效,提高治疗效果,达到彻底治愈的目的。
综上所述,雷贝拉唑+莫沙比利治疗方案的实施可有效缩短患者临床症状缓解时间,提高治疗效果及Hp 根除率,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