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壁外固定术在乳腺癌手术中的应用
2019-10-26蒋雅玲
蒋雅玲
410005长沙市第一医院,湖南长沙
乳腺癌是一种发生在乳腺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好发于育龄期女性,严重威胁了女性患者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1]。为改善患者预后和延长其生存周期,临床常采用乳腺癌根治术对患者治疗,虽具有良好的效果,但受手术创伤较大、皮下脂肪和淋巴管丰富等因素的影响,常易引发患者术后发生皮下积液并发症[2]。皮下积液不仅会加重患者机体痛苦,同时还会对其术后恢复效果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在乳腺癌手术中,还需采用有效的缝合方法辅助治疗,降低患者术后皮下积液发生率,才能全面提高其预后质量[3-4]。我院通过不断创新,研究出胸壁外固定术对患者治疗,获得了满意效果,现将胸壁外固定术在乳腺癌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图1 胸壁外固定缝合
2016年1月-2018年1月收治乳腺癌患者78 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9 例。对照组患者年龄39~65岁,平均(49.6±2.5)岁;病理类型:浸润性导管癌24 例,浸润性小叶癌15 例;TNM分期:Ⅰ期12例,Ⅱ期20例,Ⅲ期7 例;试验组患者年龄40~63 岁,平均(49.4±2.7)岁;病理类型:浸润性导管癌22 例,浸润性小叶癌17 例;TNM 分期:Ⅰ期13 例,Ⅱ期21 例,Ⅲ期5 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方法:①对照组术后采用常规间断缝合,术后采用大量生理盐水对创口进行冲洗,将漂浮的脂肪碎块彻底洗尽,然后对创口全层进行单纯间断缝合,缝合完毕后,在胸壁及腋窝各放置1 条引流管,进行负压引流。试验组术后采用胸壁外固定缝合,对创口冲洗完毕后,采用三角针穿7 号丝线从皮肤进针,贯穿于胸壁肌肉约3 cm 的距离后再从对应的另一处皮肤处出针,缝合处皮肤上用纱球通过缝线打结外固定,以加大皮肤与胸壁的贴合面,减少空隙,减少术后皮下积液的发生,缝合方法,见图1。
观察指标:对比两组术后皮下积液发生率、引流量、引流管留置时间和住院时间。皮下积液的判定标准:手术部位出现波动性或局部隆起,且穿刺肿块可抽得不凝固液体。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两组术后皮下积液发生率比较:试验组术后患者发生皮下积液2 例,对照组发生皮下积液11 例,试验组术后皮下积液发生率为5.1%,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291,P<0.05)。
两组患者术后引流量、引流管留置时间和住院时间比较:试验组术后引流量显著低于对照组,试验组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术后引流量、引流管留置时间和住院时间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术后引流量、引流管留置时间和住院时间比较(±s)
组别 n 术后引流量(mL) 引流管留置时间(d) 住院时间(d)对照组 39 236.7±30.2 8.1±1.2 10.3±1.8试验组 39 184.5±22.3 6.4±0.6 8.2±1.1 t 8.925 7.573 7.294 P<0.05 <0.05 <0.05
讨 论
目前,我国乳腺癌的发病率在妇女恶性肿瘤发病率中占首位,且发病年龄趋于年轻化[5]。乳腺癌早期发现概率随人们对乳腺癌认识的不断提高而提升,加之不断完善的治疗手段和辅助治疗方法,已使乳腺癌患者的生存率获得了大幅提高,对手术后的生活质量也有了更高的要求[6]。经过不断发展,乳腺癌手术已经“从大变小”,更加注重美容效果。从传统的乳癌根治转变为改良根治、保乳手术及乳房再造术,不管手术方式如何变迁,皮下积液是乳腺癌手术常见的并发症。相关数据表明,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发生率约为10%~20%。其产生的原因为:乳腺癌皮瓣游离广泛,手术创伤较大,正常血液供应丧失;皮瓣张力过大,缝合后的创面形成一个巨大的潜在腔隙;乳腺及腋窝周围的淋巴管网丰富,再加上电刀的广泛应用。这些综合因素极易导致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的形成。皮下积液不仅会增加患者机体的痛苦和影响伤口愈合,同时还易引发其发生皮瓣坏死、切口愈合延期、切口感染等并发症,从而会对患者根治术治疗效果和整体预后质量造成不良影响,因此,需要医者们不断努力及创新,探寻有效的辅助手术,才能有效避免或降低该并发症的发生。
本研究中,对两组行根治术治疗的乳腺癌患者分别在术后采用常规间断缝合与胸壁外固定缝合,对比两组缝合效果,结果说明在乳腺癌手术中应用胸壁外固定术对患者进行缝合,不仅能有效减少患者术后皮下积液发生率,还能降低其术后引流量和缩短其整体预后周期。
综上所述,胸壁外固定术在乳腺癌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大力应用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