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职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

2019-10-25张建娣

河南教育·职成教 2019年9期
关键词:教育工作者德育工作心理健康

张建娣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属于德育体系,它扩充和完善了德育的目标和内容,提升了德育的功能和效果。

一、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

二者目标一致。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都以培养人的全面发展为前提和基础,且都侧重培养“社会人”。德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较好道德品质、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的人;心理健康教育是帮助学生进行心理调适、矫正与发展,以培养人健康的个性、良好的心理素养,以发挥人的潜能。两者的终极目标一致。

二者内容交叉。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在内容上并不是相互独立的,都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内容。新时代德育更需要引入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和方法,吸收其精华,借鉴其人性化的方法,让道德的种子生根发芽,结出硕果。

二者方法互补。德育以榜样示范、环境熏陶和理论说服、实践走访为主要教育方法;心理健康教育以情绪引导、游戏测试、心理指导为主要教育方法。二者的教育方法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补充,通过对二者的整合可以切实提升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二、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意义

在中职学校的教育实践中,如果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能互相渗透、有机结合,则能达到优势互补、出奇制胜的目的,这对于提高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方面,教师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德育工作,有助于加速学生道德内化的进程,切实提升德育的效果。在以往的德育过程中,教师往往偏向于理论说教和生硬灌输,忽视学生的内在心理,强调外部环境的影响,导致学生或多或少地产生一些抵触心理,影响德育工作的实施效果。因此,德育工作者要更新德育理念,重视学生的心理需求,从心理健康教育中吸取有益的养分融入德育工作,找寻外在要求和内在需求的最佳结合点,为德育工作的开展提供良好的心理背景。比如,教师可以采用角色扮演、共情、沟通分析等心理辅导中常用的方法,把握学生的心理需求,从而缩短双方的心理距离,逐渐消除抵触心理,让其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又如教师可以借用心理测验及其他测评工具来客观了解学生的气质、个性状况、优劣势及情绪走向,把准受教育者的思想脉搏,就可以更好地做到因材施教,工作更具针对性,减少德育工作的阻力,提升德育工作的成效。

另一方面,教师结合德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减少很多德育问题引发的心理问题,大大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心理健康教育要依靠德育来为自己引领教育的方向,同时借助德育实践来拓宽操作空间。中职生存在很多心理问题和障碍,如缺乏心理承受能力、责任心不强等,表面上看是心理问题,但深层挖掘,根源却在德育方面。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要吸纳德育的“视野”和“思想方法”,有效解决道德和价值观冲突,纠正道德认知的偏差,主动渗透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此外,德育中开展的丰富多彩的实践教育,如采访工匠,了解匠人的成长经历;参观历史博物馆,学习老一辈革命家为党和国家做出的伟大贡献等活动,能磨炼学生的意志品格,增强其担当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三、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存在的问题

(一)工作机制融合不畅

目前,大多中职学校已经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德育体系,形成了相对成熟的德育工作机制和相对固定的德育工作人员,固定的运行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与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耦合程度。另一方面,较之德育,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进程明显落后。近几年,随着中职学生教育管理问题的日益显现,学校普遍开始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并加大了这方面的投入,如进行相关专业人员的补充和心理咨询室的建设,工作机制也在不断发展完善,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往往采用西方模式,秉持“去道德化”的理念,坚持“价值中立”原则,站在旁观者角度不干预受教育者的任何价值观念,这一点与德育的内涵存在一定差异。

(二)工作队伍融合不顺

其一,在德育教育工作队伍中,专业过硬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十分缺乏。大部分德育工作者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都是临时兼任,没有接受过正规、系统的心理学专业培训,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理念、程序、方式等缺少正确的认识,工作视域难以跳出德育的圈子,也很难用心理学的方法与学生交流沟通,教育效果自然大打折扣。其二,很多中职学校也配备了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但很少有学校按规定的师生比配足,工作人员晋升通道不顺畅,日常工作繁琐,这些都导致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岗位吸引力较低。而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一般具有心理学专业学科背景及心理咨询实践训练经历,有自己的角色定位和工作目标,大多着眼于自己的专业领域,对德育的工作理念与方法存在一定程度的抵触和排斥。

(三)交流平台不足

在中职学校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由于受专业限制,工作中往往各具独立性,缺少两者功能融合的交流、研究平台,阻碍“两育”(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并最终形成合力。虽然教研活动时常会把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放在一起讨论,但就“两育”功能探讨、相互合作,缺少针对性的机构、组织或平台来进行系统协调和构建。

四、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途径

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都为人的全面健康发展服务,两者结合是十分必要的,当然,这种结合不是完全合一,而是适当、合理的整合。

(一)内容上有机整合

中职学校的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虽然在内容上各有侧重点,但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思想困惑和心理矛盾经常是混在一起的。因此,不能再采用以往各管各的工作模式,必须要对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整合、拓展和延伸,达到既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德育观,又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目的。实践中,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打破“按单门课的知识点来传授内容”的枷锁,共建一个平台,共订一个计划,共学一套内容,共享丰富资源,共筑“两育”和谐,共塑健全人格,真正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目标。

(二)方法上相互借鉴

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在方法上各有千秋,可相互嵌入,做到相互补充、互生共長。“00后”的学生思路开放、视野宽广,需要平等的环境和教育工作者们足够的尊重。因此,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时,适当采用心理咨询时常用的平等对话、倾听接纳等方法,可减少学生的逆反、抗拒心理,拉近师生距离,亲其师而信其道,促进学生自由健康发展。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教育工作者要稍微改变原有的“价值中立”态度,适当加强对学生价值观念的干预,即引入德育的“宏观调控”。也就是说在师生共情产生情感共鸣时,不仅切身体会学生的心境,还要积极回应他们的困惑,适时进行价值引领。

(三)队伍上整体提高

就目前情况而言,从事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两支队伍有一定的交叉。但大多数德育工作者未系统学习过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也未系统学过德育专业知识,从事“两育”的教师在工作中基本上都是单兵作战,协作配合较少,导致工作深度不够,方法和内容针对性不强,工作也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因此,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都应主动更新教育理念,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培养学生健全健康人格为导向,努力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健康发展,进行专业系统的培训,不断掌握另一专业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方法,达到德育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均能胜任的目标。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集体研讨、互相观摩、案例分析、专家指导等方式不断切磋,群策群力,实现整体队伍的双向促进。

(责编   李亚婷)

猜你喜欢

教育工作者德育工作心理健康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德国早期儿童教育工作者严重短缺
浅析提高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对策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教育部下发关于印发《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的通知
探讨如何提高新时期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身为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几点思考
内蒙古从10方面加强德育工作
浅论初中化学教学中的STS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