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1+1”探索链教学法的应用探讨

2019-10-25娄南羽

河南教育·职成教 2019年9期
关键词:沟槽建构案例

娄南羽

“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是土木工程类专业的专业课程,同时也是工程造价管理方向的核心课程之一,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直接应用于工程实践的能力。本课程不但要求学生掌握各分项工程的工程量计算规则和计价程序,还必须具有实操能力。由于课程难度较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问题,如学生听懂了示例却不知道该如何动手实践,知识点太多导致学生思维混乱,等等。为提高教学效率,任课教师需要研究如何帮助学生通过实例内化知识从而指导实践,笔者认为, “1+1+1” 探索链教学法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一、“1+1+1” 探索链教学法的理论依据与内涵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到学生的简单转移或传递,不是学生机械地记忆、背诵教师所讲授的内容,而是学生根据自身经验去总结案例获得知识,从而自主建构知识经验的过程,这种建构是任何人都不能代替的。学习是个体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这意味着学习是主动的,学习者不是被动的刺激接受者,他要对外部信息做主动的选择和加工。因此,每一位学习者都是在自己原有的经验系统的基础上对新信息进行编码,建构自己对信息的理解。从这个角度来看,教师需要做的就是为学生创设有效获取经验的情境,引导学生建构知识体系。

以建构主义学习观为基础,“1+1+1” 探究链教学法是指教师在课堂上利用一个例子, 一以贯之、一材多用,设置层层推进且具有内在联系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索问题,形成有效的探索链,从而引导学生在探索中获得知识。

二、“1+1+1” 探索链教学法的意义

(一)有利于实现驱动学习

人类是由意义驱动的族群。某种意义上,人类所有的知识都是为了一定目的而存在的,艺术是为了陶冶情操,哲学是为了思辨明理,历史是为了鉴古知今,等等。不存在没有源头、没有意义的“知识”,而问题是学习的最佳驱动。通过一个问题情境,学生对某个事物产生了兴趣,就会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去尝试探索、解决问题,并在探索的过程中完善和丰富自身的知识体系。

(二)有利于学生建构知识体系

将知识点孤立地分开,为每一个知识点配一个例子,这样不但会造成知识点之间衔接生硬、联系不够紧密,还可能会导致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知识不成体系。教师借助一个案例,创设学习情境,将相互关联的知识点有机结合起来,是为了让课堂条理性增强,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从而更好地运用知识。

(三)有利于学生发展自身能力

处于高等教育阶段的学生需要掌握结构化的深层知识,能够完成主动的知识建构、有效的迁移应用及真实问题的解决,进而实现问题解决能力、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元认知能力等高阶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学生能否实现知识的正向迁移,取决于知识与情境、情境与情境的关联程度。教师创设连贯、完整的情境,有利于学生运用比较、推理、归纳等方法,建立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自觉地将旧知识运用到新的情境中,顺利实现知识迁移。

(四)有利于在信息化环境下有效开展教学

随着课堂改革的深入,为了激发学生的學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知识,许多教师开始运用各种信息化手段设计生动形象的情境。不足之处在于,部分情境的连贯性和完整性没有得到充分重视,甚至存在简单地堆砌材料、为了情境而创设情境的情况。表面上看,教师讲得兴高采烈,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但这种“看热闹”似的教学效果并不好。利用“1+1+1” 探索链教学法,教师的教学设计就能为信息化工具的应用提供一个导向,所有信息化手段的使用与否取决于是否有利于探索链的顺利进行,避免了为信息化而信息化等现象的出现。

三、“1+1+1” 探索链教学法的实施

(一)案例选取的原则

案例作为一个起点,选取的原则有三点:第一,能跟学生已有知识体系中的某个环节挂钩。如此,可以将学生已有的知识作为引子,引发学生共鸣,提高其学习兴趣。第二,所选案例需难度适中。案例太容易,学生会觉得没有挑战性;案例太复杂,学生可能会跟不上节奏而产生畏难情绪。第三,可拓展性强。案例应该是动态可拓展的,能够通过调整其个别给定条件来多角度地辐射课本内容,实现“一例到底”。比如,在“挖沟槽土方工程量计算”这一部分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用学生已经学过的挖沟槽施工工艺作为课堂的引子,设计一个不需要放坡开挖的沟槽案例,如图1所示。教师再将案例中给定的垫层底标高替换成-1.8m,将知识点引入到放坡开挖的沟槽计算。接着,教师将案例中的情境进行补充:现场堆放的东西比较多,没有空间放坡怎么办?进而将知识点引入到支挡土板开挖的沟槽计算。随后,教师可以将案例中的情境继续进行拓展:假设这个项目是在进行招标,两个施工单位对于沟槽开挖有不同的施工方法,那么如何通过报价中挖沟槽的单方指标来判断谁更经济?如图2所示,从而将知识点引入到定额工程量和清单工程量的区别上来,教学难点迎刃而解。

(二)问题的设计与生成

1.立足教学案例科学预设。课堂中的探索链能否形成,除了依靠案例情境的选取,案例的问题设计也十分关键。“1+1+1”探索链教学法的问题设计,以学生当前的认知水平为基础,以案例为核心,以学生的技能养成为目标,分层设问,逐步推进,学生在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探索新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完备、系统的探索链闭环,这样就避免了生硬枯燥的说教,使教学节奏更为紧凑、引人入胜。

2.根据课堂情况动态生成提问。课堂现场的发展情况不可能全在教师的预测之中,对于课堂现场学生“突发”的思维方向,教师应当及时捕捉、判断和重组信息,动态生成新的问题,灵活调整教学过程。比如,在提到挖沟槽超过一定深度需不需要放坡的问题时,有学生提问:“老师,沟槽两侧可以一侧放坡一侧支挡土板吗?”教师马上意识到这个提问的教学价值,应当先肯定这位学生的积极思考,再引导全班学生进行探讨:既然不同的施工单位施工方案可能不同,那么他们计算的挖沟槽工程量是不是很有可能不一样?经过这个“临时打岔”,学生对“定额工程量是施工工程量并且会因为施工方案不同而有所区别”这个知识点印象深刻,教学重点轻松突破。

四、教学效果

教师运用“1+1+1” 探索链教学法实施课堂教学, 直接用案例代替大段的文字叙述和讲解,学生兴趣增强。教师从一个知识点有逻辑地引入到新知识点,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听课率提升。学生动手实践时对知识的应用更加灵活,实现了该门课程的教学目标、理论教学内容与工程实践的紧密结合, 学生思维开阔、实际操作能力显著提升。

(责编   张德广)

猜你喜欢

沟槽建构案例
沟槽的超声振动辅助磁性复合流体抛光仿真分析
多元建构,让研究深度发生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样板案例
NSE 9A-Module 4-Unit 2案例设计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成功是一条沟槽
种大蒜
建构游戏玩不够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稿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