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顾一灯:在深海中,为你提一盏明灯

2019-10-25顾一灯

传奇故事(上旬) 2019年9期
关键词:旋涡奥数碾压

作者简介:顾一灯,曾用名苏思蓓。1997年12月生,毕业于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小说、散文见于《破茧成蝶》《意林·小淑女》《儿童文学》《少年文艺》《十月少年文学》等多家报刊。曾获第六届香港华文青年文学奖短篇小说奖,周庄杯儿童文学短篇小说奖第七届三等奖及第八届二等奖。作品曾入选多种选刊和选集。

此时,彼刻,我们终将穿越旋涡。带着理想的荣光,经受命运的挑拨,感受坚守的寂寞。高中三年后,终于步入昔日梦中的燕园,回首穿越旋涡的半路风雨半路晴,心中有感恩,有感动,更多的则是对过程的思考与体悟。

与大神们一路的碾压不同,进入高中,我深切体会到了被碾压感。这种差距不来自智商,而是起点。

本以为有点小聪明,可奥数课上的考试却有分数是我两倍的牛人甲。本以为英语还不错,然而年级里却时常惊现满分的才女乙。后来得知,甲从小学就学奥数,而乙的小学则在英国度过。也许,小孩本应该玩好而不是学好,但无论父母的培养方式是否正确,我们之间的“鸿沟”是切实存在的。

被碾压的绝境让我一度感到迷茫,与其说在穿越旋涡的过程中碰壁连连,倒不如说站在旋涡口边犹犹豫豫不知该不该抛下曾经的荣誉下水。有劲不知往何处使。整日浑浑噩噩,甚至连一直擅长的语文,我也因为从不关心字、音、形等基础问题而得分中下。我生活在沿海小城里,环境优美,生活舒适,固然宜居,却也磨损着我的野心。当时甚至想过,在本地随便上个大学,不也挺好的吗?把我招进自己班的班主任是物理奥赛教练,第一学期期末后,他找到我说了这样一句话:“看你这么多次考试都上不来,你是不是不行啊?”

或许是他的激将法奏了效,或许是当时我仍执着于“好斗”而非“好学”,我低头没作声,回到班里回忆着这半年的迷茫挥霍,突然感到自惭。很怕遇到曾经的朋友,很怕听他们说:“你怎么变成了这个样子”。

而最感到失望的,恐怕还该是我自己吧。我在作文里冠冕堂皇地写着责任,信仰,努力,而当我面对挑战,有功利和进取之心,却并无胆量迎接它。

那个周末我买下了厚厚的语文和历史“53”以及数学资料。寒假里,每天上午继续冒着风雪去上奥数,下午在家拿起厚厚的积累本,一点点积累那些曾经被我轻视的基础,适应排序题里那高考特有的所谓“逻辑思维”。用了一罐钢笔水,写了无数的笔记错题,在奥数课上继续感受着被碾压的痛苦,听着似懂非懂的几何数论。

临近开学考的时候我退出了奥数,它对我来讲只是一个拓展思维的途径,我自知时间和天赋上我都不够把奥赛当成保送的桥梁。那个曾经随遇而安懵懂茫然的我,开始学会利益最大化的综合考虑,学会扬长避短的校园生存攻略。我转而投入艰难的“裸考”道路,决心抛弃加分与政策,像个绝地逢生的勇士,执着地踏上高考的独木桥,企图在阳春三月打一场漂亮的仗。

开学考试,我的名次从五十跌到了百名外。我自知还有太多东西要弥补。但奇迹般地,第一次月考,我意外战胜班里的众多高手——我常常在晚自习写不完时抄他们的物理作业——进入了年级前十。期中考试,我居然摇摇晃晃撞进了前五。

期末考试,年级第三。那时我做完了手头上所有的试卷,积累本、错题和笔记变成了厚厚一大摞。也不知道用了多少钢笔水,终于感觉自己有了点应试思维,做题有了玄虚的“手感”,不复曾经的自由散漫。

那年夏天,交了志愿书,我写着假期的数理化作业,来到文科班报到。一楼的教室,窗外是一片迎春花,不知是不是临近学生密集的地方的缘故,“歌台暖响,春光融融”,它开得格外早,也格外美。

高一的班主任又找到我,只问了我一句话:“你想不想进北大?”

那个名词对我来讲太过遥远,学校近二十年来文科只出了两个北大生,谁能保证那光环会掉到我的头上?对北大的印象像一个飘忽渺茫的梦,青涩又诱人。

说不清为什么,我回答说:“想!”

而文科班的战役远比想象的艰难。

本以为读过不少书,爱跟历史打交道,有语数外的底子,就能过上向往已久的自由生活。可是蒙蔽双眼的短暂优越过去之后,迎接我的是文综的惨烈——历史明明背了书还考七十多分,地理也多次月考在及格线上徘徊。虽说语数外总能把我从困境中拯救出来,但危机感已经愈发迫近。看着文综大神悉心整理的笔记,体系清楚,字体漂亮,突然明白了自己差在哪里。

又是一次深陷被碾压的境地。但有了高一的经历,我已不再迷茫,不再害怕,而是如昔日一样,默默写下一册册笔记,做完一卷卷习题,然后安宁地看到一点一滴的进步。

很难想象,高二高三的自己会那样努力,在书山题海里过得那么执着——执着地用无谓的方式守候渺茫的梦,执着地在高考的独木桥上奋力奔跑,执着地把苦涩与眼泪埋在心里。记忆最清晰的是刷数学的天利38套卷(其实似乎是六十多套),整理一遍错题,筛出100多道,然后挖掘里面的数学思想思路方法,进行二度加工,于是又多出了一个本子,浩大的工程们,大都延续到了高考前一天。

“穿越漩涡,不靠什么,就凭生命的嘱托。天晴雨过,再寻回,造化改变不了的你我。不做随波逐流等待破碎的泡沫,不能辜负易碎的承诺。就没条件软弱。不做点缀大时代波澜壮阔的泡沫,不怕守住理想的寂寞,不在人海沦落沉没。”

最后的高考,我十分平静。因为我相信我已经尽到了自己最大的努力。更因为,我并非一帆风顺,而是从被碾压的绝境中坚强地生长起来的。每一段被碾压的经历都是莫大的磨练,让我能够泰然地应对一切坎坷险阻。

我们都曾被碾压过。都曾有那么一个瞬间仰视着某个熠熠生辉的名字,感到自己的微弱和渺小。

可是,请不要迷茫,不要害怕,不要不知所措,就从被碾压的绝境开始,在看似没有边际的黑暗里寻觅远方倾城的日光,在看似难以爬出的深渊中摸索通向希望的路途。

请相信,我们可以。

不妨以罗大佑的《穿越旋涡》中,林夕的词作作结:“谁在拍岸惊涛中走过,潮流淘不尽当初的你我。耐得住命運的挑拨,回首重逢更坚强的你我。”

【创作谈】

其实现在,我已经几乎不写回忆高中生活的励志文章了。并不是对这个类型有什么成见,只是我愿意透露的当时的所思所想,已经基本被我写尽了。再去描摹,就只能陷入令人厌倦的重复。相比之下,小说的边界更广阔,挑战性也更强。不过,那些记录过去成长的文字依旧是极其美好的回忆。

《破茧成蝶》的编辑老师同我约稿,于是我想从这些文章里挑一篇我最满意的。最终我选了这篇《穿越旋涡》,这是我高考后那个夏天写的第一篇作品。这感觉很奇妙,就像兜兜转转,见证过许多,竟又回到了起点。

我有写东西时听音乐的习惯,那次写作时的bgm是罗大佑的《穿越旋涡》——夏日上映的《太平轮·彼岸》的宣传曲——最后也以此做了主题。我很中意这个意象。比起“从被碾压的绝境开始”一类转载时常用的主题,“穿越旋涡”多了几分诗意和天真烂漫。生活已经够直白的了,不如对它做一点新奇的包装。就像对高三水深火热的日子,许多人喜欢用明信片、信纸、书签等富于仪式感的物件去装点一样。

如何走出旋涡,是一个恒久的迷思,它出现在人生的各个阶段。有些同学觉得我并没有这种经历,在他们的眼中我一直都毫不费力就能拥有很好的成绩。但旁观者总会选择性地忽略一些事情,比如我刚开学后的语文、数学都考过位于实验班中下游的分数,比如我被班主任叫出去直截了当地质问自己的能力是否足够,比如每次奥赛培训时我只会做最简单的那一道题,简直恨不得立刻逃离教室。就像,我曾羡慕地望着隔壁班学神的背影发呆,觉得她真幸运,却忽略了她从小就牺牲掉玩的时间,跟着大学老师学奥数。这是同一个道理。

其实,每个趟过洪流的人都会经历这种不得已被席卷的过程,会感到绝望,感到痛苦,感到无从摆脱。我太能理解这种感受。从小学到大学,我一直都不是一个适应能力很强的人,一定要考几次倒数才能慢慢摸索出方法,向上攀爬。在燕园的第一年,我的绩点可以说不理想到了极点。但从第二年开始,我就跻身年级前十之列,拿到了几种奖励和奖学金。我渐渐把写作从简单的爱好发展成我的特长,也侥幸获得了一些全国性的文学奖项。你看,我不是天才,不是各种“二代”,只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人,可走到今天,却也取得了一点许多人觉得不那么普通的成果。我相信,你也可以。

不论选择哪一条路,学文或者学理,高考或者出国,都不是自由的通行证。在每个十字路口,都有太多人没法下定决心;在每条路径上,都有太多人中途放弃。或许没人真的喜欢应试教育,但为了它能带给我们的其他东西,总要去适应它的考题,它的方法,它的思维。转身投入厚重的课本,写下清晰的提纲,哪怕这世界的土壤已经太过浮躁,我们也要扎下根脉。我还记得舒比格在《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里写下的话:“夜晚静寂,菜园里却很热闹。洋葱、萝卜和番茄不相信世界上有南瓜这种东西,它们认为那只是空想,南瓜默默不说话,它只是继续成长。”说得真好。

我想告诉亲爱的读者朋友们,如果你也正处在这个混沌又不知所措的时期,没有关系,不要担心,不要害怕,这是生命的常态。你只需理清头绪,大胆地往前走,去坚持也去努力,你会看到阳光铺天盖地照在你身上的那一天。穿越旋涡后,一定会有光亮在等你。

【写作技巧分享】

我认识一个妹妹,正在读初三。她对我抱怨说,老师和爸妈都吐槽她写的作文总有着很浓重的编造痕迹。可是,她又觉得自己身上发生的真事没什么可写。我觉得好奇,也去读了一下。其中一篇是她走在路上遇到一只小猫冲自己叫,于是她跟过去,发现了一窝小猫,原来之前遇到的是个猫妈妈。她因之感叹了一番母爱之伟大。还有一篇是母亲节时,她从门缝看见妈妈正捧着一个东西发呆,后来她悄悄探查,发现这是妈妈年轻时参加演讲比赛的照片。原来,许多的妈妈都为了孩子舍弃了自己的梦想,这让她非常感动。其实,她的文笔不错,但故事实在太过生涩,又缺乏基本的生活逻辑,前后矛盾,要么巧合惊人,没法让人信服。

很少有人天生就是编故事的高手,这种编造的作文往往漏洞百出。编造的原因,则是不知道该写什么。其实这很好理解,我们的中学生活一般局限在两点一线,有些城市还有早晚自习,除了上课就是写作业,连音乐、美术课都常被占掉了,比较枯燥乏味。素材缺乏,写作的性质也就此本末倒置了,它成了不得已而为之的任务,而不是自由表达的渠道。而表达,才是写作的本质。

起点来自过剩的表达欲,这就足够了。不一定要写下山崩地裂一样宏伟的大事,邻家男孩的白衬衫和笑容同样值得被记录;不一定要主题深邃仿佛哲学命题,停留在心间的小美好亦是弥足珍贵。“想写”这件事本身,就足以构建一篇生动的文章。这样的写作,带来的不是做完机械拼字游戏的麻木,而是创造的成就感。读者也有足够的鉴赏力去辨别,怎样的文字才是出于本心的。

接下来,“写什么”与“怎么写”是两大挑战,如何解决“写什么”的问题?准备积累本是个好办法。对记叙文,本子里可以是单调日子中难得的一点闪光。对议论文,积累的可以是各类新闻或打动你的故事。现在,我也保持着这个习惯。最近我在回看《我不是药神》的花絮,编剧之一韩佳女曾说,她创作剧本的起点就是中午吃饭时听到的一段新闻。而“怎么写”则需要在多读、多写的过程中不断摸索,形成自己独立的审美和笔法,并无一定之规。当写作的“量”上去后,才有可能形成质变,此时不管再读《故事》等指导写作的指南,还是名家的经典之作,便更能有所共鸣,获得收效。马伯庸读海明威的短篇《杀手》,便采用了这个策略,从起初是不解其意,到之后的震惊,乃至常读常新,是一种十分有趣的体验。

相信你可以越寫越好。

猜你喜欢

旋涡奥数碾压
二线碾压一线的时代来了 捷尼赛思G80
小心,旋涡来啦
大班科学活动:神秘的旋涡
旋涡笑脸
碾转
欢迎订阅《碾压式土石坝设计》
一年级奥数测试题
一年级奥数测试题
二年级奥数测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