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来水厂采用次氯酸钠替代液氯消毒效果研究

2019-10-25漆文光

供水技术 2019年3期
关键词:液氯副产物次氯酸钠

漆文光

(广州市花都自来水有限公司,广东广州510800)

广州是一个特大型城市,供水量逐年递增。液氯作为消毒剂,其每天储存与使用的量高达数十吨,若发生泄漏,易对环境造成污染,给所处地区的安全带来了严峻压力和社会风险。寻求液氯消毒替代品,从源头上消除液氯所带来的安全风险非常必要。次氯酸钠与液氯均为含氯消毒剂,消毒副产物类型基本一致,不存在液氯跑、泄、漏、毒等隐患,操作安全,使用方便,易于储存,是液氯很好的替代品。次氯酸钠虽然也具有挥发性,会从水中自然释放、散逸出少量氯气,但浓度较低,与氯气相比,安全性高。

1 次氯酸钠替代液氯消毒改造

A水厂和B水厂均为广州市花都区的主力水厂,生产规模分别为12×104和20×104m3/d,生产工艺均为“生物预处理—网格反应池—斜管/平流沉淀池—V型滤池”。为了消除水厂重大危险源,创造安全稳定的营商环境,2个水厂积极实施了次氯酸钠替代液氯消毒工艺改造。改造前,两个水厂均采用传统的液氯消毒工艺,液氯投加以滤后为主、反应前为辅,投加量约为2~3 mg/L。

为保证水厂正常生产,对消毒系统的改造遵循“边生产边改造”的原则,在厂区空置氨库内建设次氯酸钠投加设施,在确保安全生产的前提下,逐步置换原有的液氯消毒投加系统。采用塑料罐储存次氯酸钠,储存罐高2.47 m,直径为2.15 m,每个罐的储存量约为9 t,占地面积约为5 m2。配备超声波液位计,安装耐腐蚀隔膜计量泵、控制器等设备,新铺设PPR投加管道至前、后投加点,采用压力投加方式,不消耗水量。

A水厂、B水厂均于2017年3月开始推进液氯消毒工艺改造,分别自2017年4月和5月开始改用次氯酸钠消毒,总投资约为82万元。

2 次氯酸钠消毒系统的运行效果

2.1 消毒效果分析与评价

采用次氯酸钠消毒后,系统已稳定运行2年多,出厂水水质与液氯消毒时并无显著变化。出厂水水质稳定,106项水质指标全部达到《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要求。

2.1.1 改造前后的消毒效果

根据A、B水厂2017年5—9月与改造前2016年同期的相关检测数据,出厂水中均未检出总大肠菌群和耐热大肠菌群。改造后,A水厂出厂水游离氯为0.37~1.55 mg/L,平均值为0.85 mg/L;B水厂出厂水游离氯为0.31~1.41 mg/L,平均值为0.91 mg/L。改造前后,A水厂出厂水总氯平均值分别为0.96和1.04 mg/L,菌落总数平均值均为3 CFU/mL;B水厂出厂水总氯平均值分别为1.05和1.08 mg/L,菌落总数平均值分别为2和1 CFU/mL。2个水厂改造前后的余氯和菌落总数基本控制在同一水平,如图1和图2所示。

在使用次氯酸钠的初期,由于次氯酸钠投加与控制经验不足,当月出厂水总氯和游离氯含量略有下降,菌落总数略有上升,但仍较低且处于安全水平。经过1个月的运行,出厂水总氯和菌落总数已能保持在较为稳定的范围。因此,A、B水厂改用次氯酸钠消毒后,在保持总氯同等水平的条件下,消毒效果与液氯相当,出厂水微生物指标均能满足标准要求,微生物安全性得到保障。

图1 A水厂改造前后的出厂水总氯和菌落总数Fig.1 Total chlorine and colony number of treated water of waterworks A before and after renovation

图2 B水厂改造前后的出厂水总氯和菌落总数Fig.2 Total chlorine and colony number of treated water of waterworks B before and after renovation

2.1.2 改造后的管网水质

A、 B水厂采用次氯酸钠消毒并稳定运行后,于2017年6月委托第三方检测机构对水质进行检测。结果表明,2个水厂采用次氯酸钠的消毒效果显著,对确保管网水质并无影响,可满足消毒要求。出厂水、管网水和末梢水中均未检出总大肠菌群、耐热大肠菌群、大肠埃希氏菌。游离氯和总氯均可达标,菌落总数偶有检出,见表1。

表1 次氯酸钠的消毒效果Tab.1 Disinfection effect of sodium hypochlorite

2.2 消毒副产物分析与评价

2.2.1 出厂水消毒副产物的变化

根据每月对出厂水消毒副产物的检测结果,A水厂和B水厂2017年5—9月(改造后)与2016年同期(改造前)消毒副产物生成情况见表2。

表2 改造前后消毒副产物生成情况Tab.2 Generation of disinfection by-products before and after renovation mg·L-1

由表2可知,2座水厂改造前后出厂水四氯化碳、三氯甲烷均满足《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要求(四氯化碳≤0.002mg/L、三氯甲烷≤0.06mg/L)。与改造前相比,改造后出厂水的三氯甲烷平均值略有增加,但仍处于较安全水平,消毒副产物并无显著上升趋势。

2.2.2 管网水消毒副产物的变化

综合2017年6月第三方检测机构对出厂水、管网水、末梢水和用户终端水的消毒副产物的全面检测结果可知,采用次氯酸钠消毒后,各种消毒副产物均可稳定达标,多数指标远低于标准限值,如表3所示。其中,三氯甲烷、三氯乙醛的生成水平与投加液氯时相当,基本保持在标准限值的50%以下,但三氯乙醛偶尔接近限值的70%,应当予以关注。

表3 改造后出厂水、管网水与龙头水的消毒副产物Tab.3 Disinfection by-products of treated water, pipe network water and tap water after renovation mg·L-1

三氯乙醛会随投氯量、停留时间和水温而变化[1],投加量越大生成量越多,反应停留时间约为24 h时的三氯乙醛浓度达到峰值,在继续延长停留时间后会略有下降。水温升高对三氯乙醛的生成也有促进作用,故三氯乙醛夏季含量高,冬季含量低。应避免次氯酸钠的过量投加,确保出厂水余氯处于较低水平,以利于三氯乙醛的有效控制。根据2018—2019年的水质分析结果,三氯乙醛基本保持在0.001 mg/L左右的较低水平。

可见,采用次氯酸钠消毒产生的消毒副产物与使用液氯时并无显著差异,从出厂水到用户终端均可稳定达标。但仍应关注氯化消毒副产物的变化,控制好次氯酸钠投加量,尽量减少反应池前投加量,及时排放管网末梢水,多方面防范水质风险。

3 次氯酸钠原品带入化学物风险分析

3.1 氯化物和钠离子的影响

根据次氯酸钠的制备工艺和容易发生的化学反应,次氯酸钠原品中除NaClO外,还会带入NaCl、NaClO3、NaOH等化学物质。因次氯酸钠原品带入氯化物和钠的含量很小,与上年同期使用液氯时相比,改用次氯酸钠消毒后出厂水氯化物含量、钠含量变化不大,见表4。氯化物含量基本在20 mg/L以下,钠含量始终在30 mg/L以下,均远小于Na≤200 mg/L、NaCl≤250 mg/L的标准限值要求。

表4 出厂水钠和氯化物含量Tab.4 Content of sodium and chloride in treated water mg·L-1

3.2 氯酸盐的影响

根据第三方机构的水质检测结果,从A、B水厂的出厂水到用户终端,NaClO3含量均未超过0.07 mg/L,远小于0.7 mg/L的标准限值。随着水温的升高和储存时间的延长,次氯酸钠会逐渐分解,氯酸盐升高[2]。在水温达到35~50 ℃且储存7 d后,氯酸盐含量才会接近限值水平。管网水温度通常在10~20 ℃且管网水每天更新,因此,管网水中的氯酸盐均处于较低水平,次氯酸钠原品带入的氯酸盐未对水质造成影响。

3.3 游离碱(NaOH)的影响

根据次氯酸钠制备工艺可知,次氯酸钠原品中会残留少量NaOH,导致出厂水pH值升高。根据对次氯酸钠供货产品的连续检测结果,游离碱含量一般为0.3%~0.6%,控制在国标0.1%~1%范围内。

2个水厂的原水pH值通常为6.6~6.9,采用次氯酸钠消毒的出厂水pH值基本稳定在7.1~7.2,与使用液氯消毒时处于同一水平。次氯酸钠消毒不会引起pH值过高的现象,带入的少量游离碱还有利于节省石灰或烧碱的投加量。

4 次氯酸钠产品质量与供货保障

4.1 产品质量

每批次次氯酸钠送到水厂后,卸货前水厂均进行抽样检测。检测结果显示,次氯酸钠原品中铁、重金属和砷均小于检测限,有效氯含量基本能达到10%的要求。

由于次氯酸钠稳定性不强,随着时间推移、气温变化、运输与储存条件改变等,有效氯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衰减。根据试验结果,次氯酸钠的有效氯含量每天自然衰减约为0.1%~0.2%,满足《次氯酸钠》(GB 19106—2013)关于储存衰减的规定。根据生产经验可知,从入库、储存、管道输送到投加点的过程中,亦会出现类似情况。只要衰减幅度不大,并不影响正常投加使用,也不会对水质造成影响。

因此,次氯酸钠供货产品质量总体上比较稳定,不存在重金属等有害物质超标问题。对于有效氯衰减问题,可通过缩短供货周期并加强储存环境遮光与温度控制等措施来降低。

4.2 供货保障

通过调研可知,在广东省范围内有多家次氯酸钠生产厂家,年生产能力均达到数十万吨,且运输距离在1~2 h内,可有效保障水厂的生产需要。

5 运行管理与安全风险分析

5.1 运行管理

液氯卸货及储存条件较高,需要起吊设备,操作人员必须取得特种设备操作资格证,且操作程序严格,流程较复杂。改为次氯酸钠后,设备和操作比较简单,维护管理相对较容易。次氯酸钠卸货时,直接通过管道和泵转入储罐即可,对操作人员没有特殊资格要求。次氯酸钠仍采用自动化投加,无需增加操作人员。主要设备为计量泵,比采用液氯时的投氯机简单,造价低,维修与操作较容易,维护与更换成本较低,工作及时性更强。

5.2 安全风险分析

浓度大于5%的次氯酸钠属于一般危化品,常温常压储存,性能较稳定,安全性高于液氯,可以在一般环境工作条件下投加。虽然次氯酸钠也具有一定的挥发性,当温度略高时,会从水中自然释放,散逸出极微量的氯气味道,但浓度很低,泄漏后的扩散范围很小,不易构成安全威胁。需要注意的是,次氯酸钠也属于危化品,具有较强的腐蚀性,在运输、保存和使用过程中必须做好相应的防护措施。

6 运行成本分析

改为次氯酸钠消毒会影响水的pH值,并使投加设备发生变化,运行成本的分析综合考虑了液氯、次氯酸钠、石灰、烧碱、投加耗水量和用电量。由于次氯酸钠浓度只有10%,投加量远高于液氯,但石灰和烧碱的投加量有所降低,可节省部分自用水量和用电量。根据2个水厂改造前后综合投加量的变化,估算运行成本的变化如表5所示。表中成本均以2017年原材料单价计算,电费以0.7元/kW·h计,用水成本按水资源费和自来水单价合计。

表5 液氯与次氯酸钠投加成本对比Tab.5 Comparison of cost between dosing liquid chlorine and sodium hypochlorite 元·m-3

单从液氯与次氯酸钠原材料的成本分析,次氯酸钠比液氯增加约0.016元/m3。但综合其他成本的变化情况,次氯酸钠的消毒成本只是略有增加,仅为0.001元/m3左右。因此,采用次氯酸钠替代液氯消毒的运行成本并未显著增加。

7 结语

① 采用次氯酸钠替代液氯消毒工艺改造实施后,在消毒效果、消毒副产物控制、安全管理、运行成本等方面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出厂水106项水质指标稳定达到标准要求。

② 2年多来的运行结果表明,改造前后的消毒效果相当,无显著性差异。出厂水余氯可稳定保持在原有水平,基本在0.8~1.2 mg/L之间,出厂水、管网水和末梢水的余氯、微生物指标均可稳定达标,菌落总数平均保持在5 CFU/mL以下,总大肠菌群、耐热大肠菌群、大肠埃希氏菌均未检出,微生物安全性可以得到保障。三氯甲烷、三氯乙醛的含量基本控制在标准限值的50%以下,各种消毒副产物均可稳定达标。次氯酸钠原品带入的NaCl、NaClO3、NaOH含量均较低,对供水水质影响甚微。

③ 次氯酸钠(浓度﹥5%)属于一般危化品,常温常压储存,性能较稳定,安全性比液氯高;装卸、投加设备及流程简单,设备造价和维护管理成本较低,并且从根本上消除了液氯这一重大危险源。次氯酸钠产品质量较好,不存在重金属等有害物质超标问题,且货源充足,便于运输,可有效保障供货的安全性。有效氯随储存时间及温度变化的自然衰减对水质无影响,可通过加强遮光和温控措施、先检后用以及缩短送货周期等措施,保障供货质量和投加控制的安全稳定。

④ 从原材料消耗来看,液氯、次氯酸钠的原材料成本平均分别为0.009和0.025元/m3。改为次氯酸钠消毒后,原材料成本增加约0.016元/m3,但节约了自用水量和电耗,降低了石灰和烧碱的投加量,吨水总运行成本仅提高约0.001元/m3。

猜你喜欢

液氯副产物次氯酸钠
次氯酸钠消毒系统及其自控改造与应用
桃果深加工及其副产物综合利用研究进展
次氯酸钠自动精密加药系统在乡镇水厂中的应用
废次氯酸钠的循环利用及其对乙炔装置水耗的影响
金银花及其副产物的营养研究进展
饮用水中含氮消毒副产物的形成与控制
液氯气化器及防止三氯化氮积聚问题
工业副产物废氢溴酸的回收与利用
陕西地区液氯市场重心下移
专用工具在液氯瓶阀上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