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宏观经济学多课程协作式教学模式设计与实践

2019-10-24赵领娣王园馨

教育教学论坛 2019年39期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

赵领娣 王园馨

摘要:《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作为西方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国民经济活动的整个过程为研究对象,通过考察就业总水平、国民总收入等经济总量,研究各经济总量的决定因素及其变化规律,解决整个社会经济资源的利用问题。《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是经济学的基本学科,与经济学其他专业课程的内容存在关联性。文章主要研究多课程协作式教学模式,设计与《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相关联课程间相关模块分析与协作式的教学方案。以高鸿业主编的《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作为参考,分别与财政学、《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进行对比分析,阐述《西方經济学(宏观部分)》与这两门学科的相同与相异之处,帮助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关联性进行主动思考,使多课程协作式教学模式达到最佳效果。

关键词:多课程协作式教学;《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关联课程;异同比较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39-0130-05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主要是对国民经济总量相互关系的研究,揭示宏观经济运行中的矛盾、宏观经济变化规律以及政府和货币当局的经济政策对国民经济的影响,通过对经济总量的分析为政府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提供理论依据。《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作为经济学的基础学科,与经济学的其他学科存在着交叉部分,阐述的经济学观点也与其他经济学课程具有相同和相异之处。学生熟练掌握《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的内容,对于今后学习其他的专业课程将会有很大帮助,也为今后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打下坚实基础。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授课老师忽略了《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与其他专业课程的关联性,未注意强调并引导学生将《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里所学到的内容与其他专业课程内容进行相同和相异之处的对比分析,教学方式也忽略了多课程协作式教学,因此,笔者在此提出协作式教学方案,引导学生主动查找相关书籍,分析并总结《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与经济学其他相关课程之间的相关联之处。这项任务对学生理解运用经济学的相关理论与知识具有重要意义。笔者以高鸿业的《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为基础,主要与《财政学》和《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进行比较,分析总结《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与这两门学科的相同与相异之处。

一、《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与财政学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与财政学这两门学科主要在政府支出问题上存在共性。虽然两门学科均讲授到财政政策和税收,但在内容上存在一定的不同之处。具体如表1所示:

讲授《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中财政政策与税收这部分内容时,老师将会建议同学们课下自主找寻财政学的相关教材,比较《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与财政学相关内容的相同与相异之处。通过对比分析王福重主编的《财政学》第十一章财政政策及哈维·S·罗森、特德·盖亚编著的《财政学(第十版)》第4篇第14章税收与收入分配及第15章税收与效率的相关内容发现,《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与财政学关于财政政策和税收的讲解有所不同。在学生进行比较的基础上,老师讲课时会告知同学们关于财政政策概述、国内外财政政策评析、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税收与收入分配、税收与效率、有效且公平的课税等内容[2],财政学授课老师会在财政学中详细讲解,学习《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我们应重点掌握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影响、财政政策效果、两种政策的混合使用及财政政策及效果中提及的税收部分[1]。课上通过问答,与学生互动、交流,提高学生的听课质量和学习效率。

财政学和《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的主要交叉点在政府支出的基本概念及组成部分。政府支出是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地区为了实现其公共职能,购买所需要的各种商品和劳务时进行各种财政资金的支付活动,其本质是政府向社会必须付出的成本。一般来说,各级政府支出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政府购买,比如政府出资修路、设立法院、提供国防、开办学校等,这一部分的支出需要计入GDP;另一部分政府支出不需要计入GDP,有转移支付、公债利息等[1]。综上来看,《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和财政学都讨论了政府支出带来的经济影响。

在引导学生对比了解两门课关于财政政策的阐述区别的前提下,作为《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在授课时主要着重讲解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混合使用,该内容也是学生学习《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时重点应当学习掌握的。如果某一阶段的经济发展处于萧条状态,这时政府可以采用扩张性财政政策,也可以采用扩张性货币政策,还可以将两种政策混合使用。如图1所示。

除上述情形之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结合多种多样,这种因两种政策结合产生的效应,有的事先可以进行预计,而有的则必须根据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哪个效果更大而决定,因而这种效应事先并不能进行预计,是不确定的。因此,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两者混合使用时对利率水平产生的影响是不确定的。下列表2给出各种政策结合使用的效应。

政府和中央银行可以根据具体情况以及实现目标的不同,从而选择不同的政策组合。例如,第一种组合在经济发展处于萧条时期但是又不太严重时更适用;第二种组合更适合于经济发展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现象;当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通货膨胀现象但是不太严重的时候,考虑采纳第三种组合;当经济发展出现严重萧条时,可用第四种组合。

如果IS曲线为垂直线而LM曲线为水平线的极端情况出现时,此时财政政策将十分有效,而货币政策将完全无效。这种情况被称为凯恩斯主义的极端情况。如图2所示。

一方面,LM曲线水平,这表明当利率降低到这样的低水平时,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为无穷大。这时,人们将货币持有手中而不购买债券的行为所带来的利息损失相当小,反而购买债券所带来的资本损失风险会相当大,因此,这时人们不管有多少货币都只想持在手中。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国家货币当局想通过增加货币供给量的方式来使利率水平下降,从而刺激投资,这种决策是不可能产生效果的。水平状态的LM曲线也就是上文提过的“凯恩斯陷阱”,这种情况下如果政府通过使用增加支出或者减少税收的财政政策来使社会总需求增加,产生的效果将会十分显著,因为政府实行这类扩张性财政政策向私人部门借钱(出售公债券),并不会使利率水平上升,从而对私人投资不会产生任何“挤出效应”。综上所说,在凯恩斯陷阱中,即使IS曲线不是垂直状态而是向右下方倾斜,政府实行财政政策也会十分有效。

猜你喜欢

西方经济学
浅议融合创新创业教育的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