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饭碗装满中国粮食
2019-10-24
1952年夏,中国土地改革彻底完成,数亿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得土地。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被历史终结。翻身成为土地主人的中华儿女,兴修水利、开荒拓野、重整山河。
“东方风来满眼春。”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中国人民自此走上了富起来的康庄大道。改革开放40多年来,7亿多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贫困发生率从97.5%下降至1.7%。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
改革开放之初,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让农业更加生机盎然,人们迈开了从温饱奔向小康的大步伐。我国粮食总产量由1949年的11318万吨提高到2018年的65789万吨,从“靠天吃饭”,到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强化。
而在新中国水稻发展史上,单产出现过3次重大突破。第一次是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矮化育种,主要通过降低株高,使品种的耐肥抗倒性和收获指数大幅度提高。第二次是20世纪70年代初期的杂种优势利用,我国水稻平均亩产由此提高到400公斤以上,高产地区突破500公斤,进入世界先进水平。而超级稻是通过理想株型塑造与杂种优势利用相结合选育的单产大幅度提高、品质优良、抗性较强的新型水稻品种,被誉为“水稻第三次革命”。
1996年,我国提出“超级稻育种计划”,由袁隆平院士主持培育计划。1997年,袁隆平发表著名的《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提出“形态改良与杂种优势利用相结合”的水稻超高产育种技术路线。随后,“超级稻育种计划”被列入总理基金项目。由袁隆平、谢华安、陈温福、程式华等众多知名专家领衔,联合了国内数十家优势科研力量,建立起遗传育种、栽培植保、技术推广和生产管理等跨多学科领域的协作组。
科学家们创制了“沈农89-366”“培矮64S”“华占”“春江12”等一大批不育系、恢复系水稻,选育了一大批产量高、抗性强、适应性广并在生产中大范围应用的超级稻新品种。继超级稻2000年实现700公斤一期目标、2004年实现800公斤二期产量,2013年实现了连续两年在多点实现了亩产超过900公斤,标志着超级稻第三期产量目标基本实现。据农业农村部数据,截至2018年底,全国超级稻累计推广应用14.8亿亩,年种植面积由2005年的3837万亩扩大到了2013年的1.3亿亩,近5年里,超级稻应用面积一直稳定在1.3亿亩以上,所占水稻种植面积比重由8.7%提高到30%以上。
在广袤稻田里,以袁隆平为代表的中国超级稻科学家们一次又一次创造了人类粮食生产的新高度。正是这些科学家和7亿农民的艰辛付出,中国粮食实现了十五连丰!中国14亿人民解决了温饱问题。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人民群众吃得饱,吃得好。中国人的饭碗,始终盛着中国粮食!
军垦农场则是新中国农业战线上特有的又一道亮丽风景!
黑龙江农垦集团所在的“北大荒”是新中國第一个军垦农场。72年前,这里只是一片人迹罕至的莽莽荒原。先后由14万转业复员官兵、10万大专院校毕业生、20万内地支边青年、54万城市知识青年组成的垦荒大军。别羊城、离巴蜀、辞云贵、渡浦江,义无反顾地投身于一场人类历史上伟大的拓荒。
72年沧桑巨变,北大荒为国家战略而生,与祖国共同奋斗成长,如今已开发建设成国家重要商品粮生产基地、丰盈富饶的中华大粮仓。2018年,黑龙江农垦农作物总播种面积4339.5万亩,粮食调查产量456亿斤,实现“十五连丰”。这片神奇的黑土地:一年的粮食产量,能为1亿国人提供一整年口粮。
从开垦初期年产粮只有0.048亿斤,到去年产粮456亿斤,跳动的数字展示着大粮仓的实力。历经72年开发建设,垦区已累计生产粮食4370.7亿公斤、向国家交售商品粮3444.3亿公斤。
“只有全面深化农垦体制改革,才能让北大荒脱胎换骨。我们要在体制改革上实施农业航母战略,闯出一条国有农业经济发展壮大之路。”北大荒农垦集团总公司(农垦总局)党委书记、局长、董事长王守聪说。
非转基因大豆油、完达山“乳此新鲜”巴氏鲜奶、北大荒有机米、北大荒丰缘高筋小麦粉……历经岁月洗礼,北大荒的一张张品牌名片、一件件明星产品在全国亮相。
放眼垦区各地农场,大马力机械、科学化种植早已是日常标配,智能化也在稳步推进。2018年,城镇化率达86.5%,人均住宅面积达32.9平方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789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