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特殊的“遗产”
2019-10-24任红禧
任红禧
2019年3月29日,焦珊向“张庆云教育基金”汇入1万元钱,这已是她连续8年在这个日子向这个账户汇款——这也是姥姥留给她的一份特殊“遗产”。
11年前,焦珊96岁的姥姥这样安排自己的“遗产”——将唯一的老房子卖掉,加上所有积蓄,一共24万元,全部捐出来,其中20万元用于翻新一座小学校,4万元用于设立教育基金。
焦珊的姥姥叫张庆云,她捐建的那所学校如今已经以她的名字命名——哈尔滨市阿城区双丰镇庆云希望小学。
“建一座结实的小学”
张庆云裸捐的念头,源于11年前那场震惊世界的汶川大地震。
2008年5月12日,四川的汶川等地发生了里氏8.0级强烈地震,地震波及大半个中国和亚洲多个国家和地区。从那天下午起,张庆云每天守在电视机前关注着灾区的救援进展。很多学校受灾的新闻深深刺痛了她。
“把钱用在修建学校、培养学生上,比把钱搁在自己儿女身上意义大多了!”当时正值共青团黑龙江省委推进“援建百所希望小学”活动,从事一辈子教育工作的张庆云产生了一个想法:“捐钱建一座结实的小学。”
打定主意后,张庆云把一大家子人召集到一起,专门开了一次安排“遗产”的家庭会议:卖掉唯一的房产,加上毕生的积蓄,全部捐给希望工程,自己则在外孙女焦珊家养老。
在这个第三代人全是博士的知识分子大家庭里,家人都很理解老人:张庆云出生于封建家庭,小时候没机会读书,直到18岁才插班读了初中。师范毕业后,先在农村小学教书,后来搬到哈尔滨市,从老师一直做到铁路小学的校长。
家人都知道,老人搞了40多年教育,她是打心眼儿里爱孩子、爱教育,所以,一致同意老人的决定。
第二天一早,焦珊就找到时任黑龙江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简称“青基会”)秘书长杨晶。张庆云老人的想法深深打动了杨晶,她仔细筛选了一批符合条件的小学名单供老人选择。当时,张庆云已经96岁了,不便远行,为了不折腾老人,焦珊在杨晶的陪同下,拿着摄像机到各学校现场“踩点”,再将视频放给姥姥看。
经过“初选”,张庆云确定了几所学校,让焦珊开车带她挨个儿去“考察”。
当张庆云来到阿城区双丰中心小学时,眼前的景象让她感到心酸——校舍是两排平房,教室分为两个区域:左侧为安全区,是孩子们看书、学习和休息的区域;右侧是危险区,一根木桩支撑着倾斜的墙壁,地面是用碎砖头铺的,偶尔还有老鼠穿过,破旧的木头门窗被风吹得“嘎吱嘎吱”直响。而站在她们面前介绍情况的女校长穿着一身灰色运动服,袖口已经磨白了……
这位叫张瑞杰的朴实校长向老人介绍了学校的情况:全校有22名教师,每人同时兼上四五门课,月收入只有一两千元。除了上课,老师们也负责修理漏雨的房顶、折腿的桌椅,粉刷墙壁、搭炉子、糊窗缝等杂活,还常常“搭”给学生一些自己的工资——看到学生穿不起袜子、吃不上飯,老师们就自掏腰包。
当时,学校里流传着一个顺口溜:“远看是座庙,近看是学校,百八十人全像老道。”
张庆云在学校走了一圈,对焦珊说:“就这儿吧!”
当时的张瑞杰并不知道,老人之所以选择这所学校,除了学校“实在太破了”以外,还因为她办公室里的那几盆小花。这些花是张瑞杰和孩子们在秋天时从花坛里一株一株移植到盆里的,等到春天时还会和孩子们一起再移植回花坛。
这个小细节让老人看到了曾经的自己——条件虽然艰苦,但依然热爱生活、热爱教育,而这正是老人选择捐助对象的一条重要标准。
最终,老人将24万元全部捐给双丰中心小学,其中20万元用于翻修小学的平房校舍,4万元用于设立教育基金。
“我是抛砖引玉了”
2008年10月30日,庆云希望小学竣工。那天,张庆云特意选了一件红色绒衣,在焦珊的陪伴下参加剪彩仪式。看着满院子向她敬礼的学生,老人激动得半天没说话。
走进崭新的教室,老人蹒跚着登上讲台,用颤抖的手用力地在黑板上写下一行字: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后来,给张奶奶写信成了孩子们之间最爱“攀比”的事儿——如果能收到张奶奶的亲笔回信,那真是“帅爆了”。除了写信,很多孩子还给张奶奶做手工画、写贺卡、做风筝。校长和老师则成了孩子们的“邮递员”,每次到省城开会、看望张庆云老人,都会给她捎去一大兜子信。
每次,张庆云都把信摆满一床,拿着放大镜挨个看,还不时用红笔圈出信中的错别字……
焦珊一直觉得,姥姥生命的最后三年是她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那段时间,只要一听说学校邀请自己去参加活动,张庆云一天能问上好几次,以至于后来焦珊都不敢提前和姥姥打招呼。而且每次去学校前,姥姥早餐都不敢喝粥,怕上厕所行动不方便。
焦珊和姥姥最亲——她出生时正赶上“文革”,姥姥心疼她,就把她从农村抱回哈尔滨市区,打那之后,她就没有和姥姥分开过。买房、结婚后,她也一直带着姥姥一起生活。
焦珊知道,姥姥这一生不容易,因为出生在封建家庭,14岁就结了婚,18岁才在自己的争取下上了中学,后来又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教育事业。
张庆云卖掉的那所房子,承载着全家几十年的记忆,对于她和整个家族来说都意义非凡。即使这样,张庆云依然觉得“钱搁在学校意义更大”。
2010年,张庆云荣获“感动龙江年度人物”称号,同时还获得2万元奖金。获奖的第二天,老人就把这笔奖金打入“张庆云教育基金”。
张庆云老人的事迹被媒体报道后,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到庆云希望小学。尤其是省青基会主任杨晶,不断协调各方资源,多次跟当地领导沟通,最后协调到一笔资金,为庆云希望小学建了一座崭新的教学楼。
听说政府要给学校建楼,张庆云高兴极了,她反复跟焦珊说:“真没想到,我这是抛砖引玉了。”
老人一定还没想到,她引来的“玉”会源源不断——正是因为张庆云的义举,曾经的“破庙学校”得到了更多的关注,成了全省希望小学中实施希望工程公益项目最多、公益设施配备最全、得到扶持力度最大的学校。
现任校长陈彦发介绍说:“学校每年都会收到很多爱心企业、爱心人士的捐款、捐物,有的企业家因为信得过学校,都不过来实地考察,直接就把钱打到账上。现在校园里的塑胶跑道和足球场就是大庆一位企业家捐建的,还有企业为学生们免费定制新校服……”
2011年3月29日,99岁的张庆云老人安详地去世了。临终前,老人留下遗嘱:“国家发放的抚恤金还有亲友赠送的慰问金,除了支付丧葬费以外,都放到‘教育基金里。”
就在老人去世的第二年,一座崭新的四层教学楼拔地而起。如今,庆云希望小学已有53名教师、600多名学生,师生们早已搬进新教学楼,老人当初捐建的平房校舍则成了孩子们的爱心食堂。
按照张庆云的遗愿,焦珊把姥姥生前用的眼镜和助听器送到学校,安放在学校的纪念碑下——老人曾说:“天天能听到孩子们的读书声和老师的欢笑声,是我最大的愿望。”
“爱,一直在延续”
张庆云带给学校的不仅仅是外观上的改变,“庆云精神”也在滋养着更多的人。
在庆云希望小学,孩子们懂得感恩、生活节俭,600多人在食堂吃饭,每天剩下的泔水却不足半桶。
当年,在张庆云老人追悼会上担任主持人的小女孩石蕊,如今已是东北农业大学的一名大四学生。这个从庆云希望小学走出来的孩子,一进大学校门就报名加入了学校志愿者服务站。她把勤工俭学挣的钱捐给庆云希望小学的孩子们买玩具、学习用品,还利用暑期去广西支教,給大山里的孩子教英语。去年,石蕊参加了教师资格证考试,只为了圆她从小的一个梦想:像张奶奶一样教育更多孩子。
在庆云希望小学的毕业生中,像石蕊这样长大后“反哺”母校、回馈社会的孩子还有很多,他们建立了一个“不忘初心、情系庆云、放飞梦想”微信群,目前群成员已有100余人,经常发起一些公益活动。
深受“庆云精神”影响和激励的,还有老师们。学校规定早上7点50分上课,每天7点10分,老师们就到齐了,开始准备工作。
孙宝东是庆云希望小学的美术老师,也是这里的毕业生。这个瘦弱、寡言的青年老师,是庆云希望小学校本课程——风筝课的开发者。他的风筝课在阿城全区闻名,他也是唯一两次获得“希望工程庆云园丁奖”的老师。2018年11月,孙宝东刚做完胆囊息肉摘除手术,在家歇了一天就去上班了,当时腹部缠的纱布还带着血渍……因为优秀,“街里”的学校几次要“挖”他,都被他婉言谢绝了:“我觉得这儿更需要我!”
截至目前,“张庆云基金”已经奖励了近百名乡村一线优秀教师,帮助了近千名贫困孩子顺利毕业,而基金里的钱却有增无减——在越来越多的爱心人士的助力下,还在不断增加。
受到感染和影响的还有社会爱心人士。2014年,88岁的哈尔滨市离休干部龙皓如老人在看到张庆云的新闻报道后,向省青基会捐款1万元,在哈尔滨市道外区的一所小学捐建了一个图书室。2015年,龙皓如老人去世后,家人在她的枕头下发现了一张遗嘱:将8万元积蓄全部捐给省希望工程。
显然,张庆云留下的不仅仅是一座有形的校舍,更是一份永不枯竭的精神遗产。
而焦珊,一直在用一种特别的方式纪念姥姥——每年姥姥的忌日,她都会向“张庆云教育基金”的账户汇去1万元。她还代表姥姥参加各种公益活动,每次有学校、希望工程组织邀请她参加纪念活动,只要时间允许,她肯定到场。
“爱,一直在延续。”焦珊相信,这是姥姥最期望的一种纪念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