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乡医的成才路
2019-10-24高浦国
高浦国
老爸今年94岁了,但一点儿不糊涂。
7月1日那天,老爸午睡醒来,从床头柜里拿出一个纸包递给我:“岁数大了,记性不好,你替我保管吧,别弄丢了啊……”
我打开纸包一看,是老爸几十年来在不同时期获得的乡医证书。
我心里清楚,这些老爸引以为荣的“宝贝”,承载着他的奋斗经历,也见证了国家的发展变化……
会计被逼上从医路
老爸叫高丰金,出生在辽宁省庄河县,年少时读过5年私塾。1947年家乡搞土改,因为有点儿文化,他被推举为区里的会计。在那个年代,能做会计这份工作可是被人高看一眼的。
十几年后,家里接连出现的两个重大变故改变了老爸的人生走向——1961年6月,刚刚步入甲子之年、原本身体硬朗的爷爷,不知何种病因,突然撒手人寰;几天之后,我9岁的弟弟又因患急性脑膜炎而夭折。
短短几天之内丧父失子,给老爸造成的精神打击之大是无法形容的。没多久,他毅然辞去会计工作,变卖了家里所有值钱的东西,又求亲靠友借了些钱,一个人离家出走了。
妈妈告诉我:“你爸说,当会计救不了人命,去学手艺去啦。”
三年后,爸爸回家了,背回来一麻袋有关中医和西医的各种新旧书籍。
后来家里人才知道,他先到丹东一家中医医院当了两年学徒,又去大连的一家西医医院打了一年零工。干活期间看书学习、偷师学艺,经过不懈努力,既学会了中医的“望闻问切”,又掌握了一些西医诊病方法,尤其对中医针灸术运用娴熟。
老爸回村后,虽然职业还是种地、身份还是社员,但因为有一技之长,时常为邻里看病,渐渐在十里八村有了名气。1964年,他成为大队卫生所唯一的卫生员。后经大队推荐、公社卫生院批准,他到庄河县医院参加了专业测试,由县卫生科颁发了一个农村初级医生证书。
成为乡医的老爸,虽然有了养家糊口的本事,但随着家庭人口的增多,仅靠他一个人挣工分换口粮,已不能解决全家人的温饱问题。
1971年春天,为让一家11口人填饱肚子,老爸领着一大家子到黑龙江投奔他的三舅,并在尚志县黑龙宫公社兴胜大队落了户。
外来户当上赤脚医生
刚到黑龙宫,看到这里男女老少的体型和步态,我惊讶不已——或是矮矮矬矬的个子,走路摇摇晃晃;或是粗粗鼓鼓的脖子,说话粗门大嗓。后来听到这样一段顺口溜:“大骨节,满脚心,挎筐的胳膊拧腚的臀,呆了吧唧粗脖根,不用问都是本地人。”
出于好奇,我认真探究了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这里土生土长的老百姓,平时饮用的都是塔头甸子里流淌出来的地表水或浅井水,加之营养不良、缺医少药,不同程度地患有大骨节病、地甲病(粗脖根)、克山病。我家落脚的兴胜大队,正是尚志县三大地方病的重病区之一。
老爸的三舅,也就是我的三舅爷,那年72岁,因患克山病在炕上已经躺了一年多。为了报答全家在此落户的接纳之恩,老爸针对我三舅爷的病症,每天查阅各种中医典籍和民间偏方。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他琢磨出一副中药配方,又去尚志和延寿县城买齐了中草药,给我三舅爷服用熬制的汤药,同时辅以针灸等疗法。两个多月后,三舅爷不但能下地了,还能干些轻体力活。
听说新来的逃荒户老高懂医术,社员们都称他为“高人”,谁家请他看病,都是礼遇有加,十里八村的社员也纷纷闻讯而来。老爸通过总结经验,运用针灸和中西医疗法,相继治好了十几个患有地方性疾病、常年吃药的“老病篓子”,名气大增。
1971年7月,在社员求“医”若渴的情况下,老爸这个外来户被推上大队赤脚医生的岗位。同年8月,他参加了由松花江地区行署卫生局组织的乡医考试,获得了一个类似中级医师资格的乡医证书。
给北京医疗队当助手
老爸当上赤脚医生之后,一天到晚忙得不可开交。为患者救死扶伤,这是他当年立志学医的初衷;能为病患解除痛苦,这是他人生的最大成就。而在行医过程中,对一些患有罕见疾病特别是严重地方病的患者,他也常常产生力不从心、爱莫能助的苦恼。
1972年冬天,一个重大喜讯传来,人们奔走相告:周总理派专家医疗队来了。
原来,周恩来总理从新华社提供的一份内参上得知,经卫生部和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专家联合调查认定,黑龙江省尚志县是大骨节病、地甲病、克山病三大地方病的重病区,百姓缺医少药,建议中央关注。周总理立即作出指示,由首都各大医院抽调专家组建北京医疗队,进驻尚志县开展三大地方病的综合性预防和治疗工作。
第一批北京医疗队进驻尚志县后,坚持“点面结合、上下协作、综合指导、群防群治”的原则,对全县发病率高的村屯派驻医疗小分队。
身为大队赤脚医生的老爸,十分荣幸地参与到防治三大地方病的战役中。
在北京医疗队李家宜、陶萍两位老专家及哈尔滨医科大学、尚志县人民医院的医务人员进驻我村巡诊治疗之后,老爸整天跑前忙后,引领医疗人员挨家挨户调查登记,建立各种地方病档案存卡,真是“累并快乐着”。在这一过程中,他随时向北京和省里来的专家虚心求教,并积极为他们当助手、搞服务,按照专家组制定的治疗方案,为患者调配服硒吃钙的片剂药量,定期入户跟踪问效。在专家为重患病人诊治时,他在一旁目不转睛地观察,回家之后再把学到的知识记到本子上。
我家东院的邻居蔡仁志是个大骨节病的重患者,粗大的腿脚骨节和手指大鼓包使他干不了重活,连十多斤的东西都拿不起来;他的老伴儿是克山病患者,两个孩子还是粗脖根。一家人把三大地方病都占全了。老爸按照专家的医嘱,每天为他们送去适量的药剂,并监督服用。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蔡家人的病情都有了明显好转,特别是两个孩子的地甲病得到了有效控制。
看到许多患者的病情出现好转,老爸的工作积极性更高了,每天起早贪黑不辞辛苦地东奔西走。村里人都说:“高大夫像个活菩萨,不用说人了,连各家的狗见了他都觉得亲。”
经过北京医疗队的集中救治,兴胜和盛丰两个大队有374名患者得以治愈或病情好转。大伙儿都夸老爸有功,老爸却说:“我可不敢当,记住喽——这都是托周总理的福,托专家们的福啊!”
1974年3月,年届半百的老爸为获取具有副高级乡医的资格证书,参加了县卫生局举办的为期五个月的业务培训,并在当年7月全省乡医医师资格统一笔试和临床技能测试中名列前茅,获得了由黑龙江省卫生厅颁发的医师执业资格证书。
1975年春天,在第二批北京医疗队进驻尚志县进行地方病防治时,老爸作为全公社仅有的两名拥有副高级资格的乡医中的一员,被抽调到县里的医疗小分队,参加了为期14个月的地方病巡防救治工作。
1986年,老爸随我迁居到尚志县城居住,凭借副高级资格的乡医证书,在城里开办了一家卫生所,开启了悬壶济世的职业生涯。谈及往事,老爸说,作为一名乡医,当年能参与到地方病的防治工作中,与北京的专家们一起为患者解除病痛,那是他这辈子最光荣的记忆。
对于老爸的光荣记忆,我是十多年后才真正明白其中的深意。
在担任尚志市地方志办公室主任期间,我接触到了大量史料。据《尚志县志》记述,1942年冬天,当时的珠河县有25 417人死于急性克山病,其中全家人死光的584户。据1949年春统计,当时大骨节病患者25.4万人,其中未成年人患病比例高达62.3%;地甲病患者17.3萬人,其中60%以上为女性。1949年12月,东北人民政府卫生部和松江省政府将尚志列为“卫生实验县”。1950年5月,在尚志城关区建立了松江省地方病防治所。1964年春天,在一面坡镇设立了黑龙江省大骨节病研究所……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群防群治、综合施治,到2002年5月,经世界卫生组织、国家卫生部、省卫生厅三级联合检验,三大地方病在尚志地区的发病率为0,标志着严重危害人民群众健康的三大地方病得到了彻底根治。
这一造福人民的丰功伟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创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