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永不褪色的一面红旗

2019-10-24杨雪

党的生活(黑龙江) 2019年9期
关键词:前哨党总支林场

杨雪

“老王,下午还有一批客人过来,你准备一下。”

“知道啦!”

盛夏时节,坐落在神州北极漠河的前哨林场成了人们“找北”纳凉的好去处,一连二十多天,来这里参观学习的队伍、休闲度假的游客络绎不绝,把林场党员职工王福生忙得不亦乐乎。

王福生没想到,在林场工作30多年,自己会从一名“动手”的防火员变成“动嘴”的讲解员。而出现角色转换的不仅仅是人——曾经废弃的场所建起了场史党建展馆和党员干部实训基地,老旧的职工宿舍变成了焕然一新的民宿,空旷闲置的场区成了发展林下经济的园区……

地处祖国最北边陲的前哨林场,建场48年来一直是全国林区名副其实的排头兵——林场党总支先后三次受到中共中央组织部表彰、一次受到中共中央表彰。这面飘扬在大兴安岭林海深处的红旗,在林区经济转型发展的今天,彰显出一种精神,展现出一种信念,激发出一股动力。

与时俱进的“战斗堡垒”

前哨林场本是以绿为底色——这里曾有着丰富的林木资源。被誉为“采伐大王”的林场伐木工人王东森自豪地告诉记者,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他和同伴们伴随着轰鸣的电锯声,喊着“顺山倒”的号子,将一根根原木运往山下,再将一车车木材运往全国各地。“前哨为国家建设提供了191万立方米木材。”

然而,一场史无前例的大火让这片山林失去葱茏。

1987年5月6日,西林吉、图强、阿木尔和塔河4个林业局所属的几处林场同时起火,造成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一次特大森林火灾。随着火点的不断窜移,整个漠河境内成为一片火海。

当烈火直逼前哨林场场部时,党支部没有退缩,而是带领17名党员、职工配合前来救援的解放军和森林警察,连续奋战13个昼夜,硬是5次逼退火魔的进犯,挽救了场区1000多名职工群众的生命,保全了价值1200万元的国有资产。

虽然那场大火烧毁了作业区内的大部分林木,却让一种精神在这里生了根。因在火灾中发挥了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林场党支部被中共中央组织部授予“烈火攻不破的战斗堡垒”称号。这份殊荣,就像一记“红色烙印”,深深地印刻在林场每个党员的心头。从此,“熊熊烈火攻不破,困难面前不低头”成为前哨林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成为国有林区“两危”背景下林场转型发展的内在动力。

“‘5·6大火后,防住火、看住山,种好树、护好林,是我们定下的目标,也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在王福生看来,在直面挑战的过程中,虽然会遇到各种艰难险阻,但是,“再難,也难不过那场生死考验的大火”。

1989年,林场实行经济体制改革,为了顺利度过转型期,既能保障职工群众基本生活,又能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林场党支部发出号召:“党员先蹚路、带领群众富。”

“当时,为了减轻企业负担、打破‘大锅饭的体制,党员带头承包J-50集材拖拉机、运材车等运输生产设备。在党员的带动下,企业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也让职工群众坚定了信心、提起了干劲儿。”时任林场党支部书记刘广林对30年前的许多情景还记忆犹新。

因为“党员先蹚路、带领群众富”的首创精神,前哨林场党支部成为大兴安岭林区转型发展的一面旗帜,20世纪90年代再次荣获中共中央组织部授予的“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党员带头改革、改革惠及群众,也成为前哨的光荣传统。

2001年,为了更好地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前哨林场党支部设立了党员岗下责任区,要求党员在做好本职工作之外,承担起各自责任区的相关工作。“岗上奉献单位、岗下服务社会”的“党员双岗”活动,健全了党建工作体系和服务群众体系,为林场注入了比、学、赶、帮、超的“精神能量”,推动林场经受住了森林资源危机、企业经济危困的双重考验。

此后,“党员双岗”活动逐渐在全区、全省乃至全国得以推广,成为城市“网格化”管理的雏形。这一创新之举,使林场党支部第三次受到中共中央组织部的表彰。

赓续不断的“前哨精神”

以“红色堡垒”为中心,前哨林场在恢复生态、改革发展的过程中锻造出了一支过硬队伍,淬炼出了“面对困难敢抬头,面对机遇敢决断,面对责任敢担当”的“前哨精神”。

30年前,20岁的张春国刚从内蒙古老家来到前哨林场工作,立刻感受到了这里有着一种与众不同的氛围。“大家都比着干、摽着干,非常珍视‘烈火攻不破的战斗堡垒这项荣誉,都想为场里、为国家多做贡献。”

在这种氛围的影响下,张春国学着党员的样子,扎实工作,勇挑重担——为了抓生产,他冬夜里住过不生火的帐篷;为了打桥桩,他带头跳下结着冰碴儿的河中。经过10年的锻炼和考验,张春国也成为一名党旗下的先锋战士。

近些年,虽然像张春国这样的老党员、老职工陆续退休,但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林场面对何种困难,一届届林场党支部班子始终保持着“站在桥头不让,扛起红旗不放”的精气神。

在林场场区的正门前,一台被刷成红色的J-50集材拖拉机高高矗立。大兴安岭林区全面停止商业性采伐后,这个当年的“采伐主力”也被闲置。面对日益严峻的形势,2012年,林场党总支通过班子研究、民意恳谈、专家论证,逐步确定了转型坐标:不等不靠、不屈不挠,走好生态转型路,不砍木头照样富。

2013年冬天,时任林场党总支书记杨跃斌与四名班子成员经过考察,决定利用林区资源,进行食用菌栽培试验。摄氏零下三四十度的气温下,他们带领42名党员顶风冒雪,从林子里运回一车车小杆,又用一个月的时间削树皮、平场地,然后在废弃的石料场上自筹资金建起了20栋大棚。

大棚建好了,但是谁也没有栽培过食用菌,怎么栽培怎么卖成了问题。全体党员分头行动,有的找专家拜师学做菌,有的到外地学挂袋,有的负责联系订单……就这样,20栋大棚,两名党员合包一栋,充分集中各自资源,经过三个多月的艰苦奋战,当年就实现人均增收3000多元。

为了践行“党员先蹚路、带领群众富”的承诺,在食用菌培育成功并成为一条致富路径的情况下,党员们抽身而退,将大棚全部承包给了转岗职工,并将积累的技术和经验传授给他们。

为了充分发挥党员的带头作用,将创业果实惠及更多职工,党总支改变了传统的党组织设置模式,把支部建在产业项目上,将原有的支部重新划分为民生建设党支部、创业创新党支部、生态建设党支部,让“一个支部扶持一项产业,一名党员带富一户家庭”。

积少成多,聚沙成塔。在党员的带动下,140多名职工全部参与创业。在全体党员职工的共同努力下,林场建成了占地6万平方米的转型创业孵化基地,并将食用菌大棚扩建到100多栋。依靠这些项目,林场职工平均年增收1.1万元,真正使每个项目都收到实效、每名职工都得到实惠。

基于前哨林场党组织在转型发展中发挥的戰斗堡垒作用,2016年,林场党总支被中共中央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光荣称号。自此,前哨林场以“林区转型示范场、生态建设排头兵”的姿态开启了新征程。

方兴未艾的“新型经济”

近两年,前哨林场在转型发展中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也进入了一个新的瓶颈期——林区剩余资源正在逐渐减少,单纯发展林下经济的前景并不乐观。当发展路径再次成为一个问题时,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的方向,让前哨林场党总支明确了发展新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除了绿色生态,前哨林场的红色资源也能变成财富。”经过深入学习和调研借鉴,林场党总支对发展路径重新定位,提出了“党建+红色经济”新思路。

2017年5月,久违的“顺山倒”号子又在林间响起。不过,这次的号子声不是为了伐树,而是全力以赴修建党建展馆。

“前哨的红色资源,是林场最独特也是最宝贵的资源,必须充分挖掘、合理利用。”漠河市委、市政府对前哨林场的红色经营思路给予充分肯定,并出资 230万元用于兴建党建展馆和党员干部实训基地。林场的全体党员、职工再次拿出“吃三睡五干十六”的拼搏精神,展馆在一个月内竣工。

一个个林区特有的老物件,展示了林场开发初期的艰辛;一张张不同时期的照片,见证了林场经历的血与火的考验;35块省级以上荣誉奖牌,诠释了前哨人“扛住红旗不放、站在排头不让”的精神……2017年6月18日,首期56人的学习团在党建展馆内接受了红色教育的洗礼。

举办几次学习活动之后,党总支收集意见建议,在红色资源大放异彩的同时,注入“绿色活力”,建立“产学游”一体的“会务经济”链条,将场区规划成会务服务区、特产展销区、特色餐饮区、游人娱乐区、林场功能区和招商企业区等六个特色区,力争将林场打造成红色教育基地、旅游康养、绿色生态“三大经济体”。

如今,在由校舍改造的民宿里,职工当起了“房嫂”;在会议室改装的大食堂里,职工变成了“厨师”。这些新的身份让转岗职工重新发现了自我价值,也让林场焕发出新的生机。短短一个夏天,林场就承办了12个主体培训班次,接待学员食宿700余人次,创收12万元。

在实现观念转变的同时,致富路径也在不断拓宽。2017年,美术专业大学毕业的高世琦放弃了大城市的工作,回到父辈曾经奋战过的前哨林场,很快在转型发展中找到用武之地。如今,他正带领职工在林场绿色经济设计领域奔向专业化。在某电商平台,党员王慧通过直播展示、销售自己和职工制作的木制工艺品,将前哨林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由“线下”转到“线上”……

2019年7月,黑龙江省委党校、东北林业大学、中国林业政研会、大兴安岭地委分别在前哨林场设立教学科研基地和党性教育基地,未来,这座“红色富矿”将产出更多的财富。

猜你喜欢

前哨党总支林场
“三暖”工作法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
早期乳腺癌根治术中行前哨淋巴结活检的临床价值分析
The Last Lumberjacks
林场起火了
湖北3家林场入选“2019年度全国十佳林场”
忻州实验中学召开庆祝建党99周年党员大会
胡盛海
发挥派驻优势强化“前哨”作用
从“文艺讲座”到“前哨”
塞罕坝林场向世界诠释“美丽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