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功能升级与区域金融发展的动态内生俱乐部收敛
2019-10-24成力为王晓娜
王 昱, 成力为, 王晓娜
(1.大连理工大学 商学院,辽宁 盘锦 124221; 2.大连理工大学 经济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4)
0 引言
Raymond W. Goldsmith在研究中指出,金融相关比率反映出一个国家的金融发展水平,其变动趋势应该是上升甚至急剧上升的,而当它处于(1,1.5)范围内时,金融相关比率将趋于稳定[1],则可知:不同国家间的金融发展水平理应呈现出收敛特征或趋同特征。但是由于受到金融结构和金融功能差异的影响,现实中不同国家的金融发展水平往往呈现出越来越显著的差距。甚至有部分金融发展的相关理论研究提出:在摩擦为零的情况下,人们将选择发达的金融市场进行融资活动,放弃那些落后的金融市场(Ju & Wei)[2]。综上所述,本文进行如下思考:国家间(或内部区域间)金融发展是否真的呈现出收敛的趋势?具体什么程度的收敛?这种收敛是由什么决定的?其产生的条件又是什么?这些问题的答案对于如中国这一类经济体来说非常重要,它们的经济增长主要是依靠要素投入的方式进行,经济发展往往呈现出非平衡性,而这种非平衡在初始阶段就会表现出来——不平衡的金融资源区域分配和不平衡的区域金融发展,因此确保区域金融协调均衡发展是保证区域经济协调健康发展的首要前提。
关于金融收敛性的研究,国内外侧重点不同,国外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金融体系和金融产品价格的收敛性上。首先关于金融体系收敛的研究有,Magda Bianco等比较分析了不同国家的金融体制,认为当国家金融体制不同时,带来的均衡结果亦不同,金融体制仅呈现出非常有限的收敛特征[3]。Victor Murinde等实证分析了欧盟国家1972~1996年的相关数据,得出欧盟各成员国之间的金融发展趋于条件收敛的结论[4]。H. Lzl & Werner转变角度,从制度变迁入手探究欧洲金融结构的发展趋势,对其收敛性问题进行实证研究,最终发现其发展呈现出一定的路径依赖效应[5]。Barbara将动态面板模型、局部调整模型与β收敛模型相结合,来研究欧盟国家银行成本效率的收敛特征,发现效率水平收敛于欧盟国家平均水平,而不是最优水平[6]。Giuseppe对大量金融发展量化指标进行扩展,结合OECD国家面板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相关国家的债券和储蓄并没有显著的特征,股票和保险产品则呈现出β收敛特征,这说明了在一体化过程中资本市场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7]。在金融产品价格收敛上,Di Giacinto实证分析了1995~2003年欧洲13个国家的面板数据,结果显示不包括银行产品的所有金融发展指标均趋于收敛[8]。Nicholas使用面板收敛方法来探索国际股权市场动态收敛特征,发现股票价格在某些特定的行业中出现收敛,此外股票波动也展现出更多收敛特征[9]。Philip考察OECD国家层面的通货膨胀静态差异,发现各国采取何种货币政策,通货膨胀率均趋于收敛[10]。
而国内关于金融收敛性的研究,侧重在同一金融体系下关注区域金融发展的收敛。张杰首先说明了区域金融发展收敛的定义,并指出经济结构的区域差异可以对金融成长的进程产生影响,这种影响是通过金融制度安排的差异和金融结构的区域差异实现的,同时他还指出,区域金融组织结构先是呈现出“互挤”趋同性,然后转变成“互补”趋异性,最后又会转换成“互挤”趋同性,这种转变过程与经济发展的“威廉姆森倒U型”趋势非常相似[11]。随后的相关文献也对区域金融发展阶段性和区域性收敛性是否存在进行实证分析和检验。陆文喜等利用金融相关比率和β收敛法对1985~2002年我国区域金融发展的收敛特征进行了进一步检验,认为受到相关政策影响,各地区金融发展的收敛特征存在阶段性和区域性[12]。金雪军等通过1978~2003年我国金融数据计算金融相关率后,使用时间序列分析法对区域金融成长差异展开研究,发现区域金融成长差异在此期间呈现为三次曲线的变动态势,而不是倒U形的态势。由此可以看出,是否存在倒U曲线仍无法确定[13]。赵伟将金融相关比率与?收敛法相结合,对中国1978~2002年地区金融发展数据进行分析,发现我国区域金融发展呈现一定的“俱乐部收敛”特性,但并不趋于收敛,仅表现出β条件收敛[14]。李敬等)通过对1992~2004年我国区域金融发展差异进行研究,发现各省之间的金融发展差异性越发显著,同时指出其呈现的U型特征并不是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的全程特征,而是经历改革后市场化趋异期的片断特征[15]。黄砚玲等使用空间计量方法研究了浙江省1997~2008年的数据,分析得出其金融发展呈现出?绝对收敛,且十分显著,但相比于传统方法,空间计量方法得出的收敛速度出现显著降低[16]。龙超等在探究我国区域金融发展的随机收敛特征时使用了面板单位根检验及验证分析方法,得出结论我国区域金融没有显示出俱乐部式随机收敛,但是呈现出全局性的随机发散[17]。邓向荣等运用Esteban-Ray指数,基于极化理论构建区域金融发展指标,指出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呈现负相关,且其极化速度正在加快,同时,我国东中西部极化特点呈现出较为显著的差异性[18]。邓向荣等通过计算金融发展综合指数,将2002年作为金融开放分界点,并结合参数和非参数方法,实证分析了我国1998~2008年区域金融发展收敛特征,认为区域金融发展受到金融业开放极大的影响。在此期间,除了东部地区的金融发展没有趋于收敛,全国及其他地区金融发展都呈现β绝对收敛[19]。孙晓羽结合泰尔指数和面板数据模型实证分析了我国区域金融发展水平和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的收敛特征,发现我国金融发展水平显著提高,且区域金融发展差异性也愈发显著[20]。周迪在探究我国金融规模质和量的发展水平在不同地区间的差异性和分布动态演变过程中,综合使用 分布动态学模型及Dagum基尼系数分解法,发现我国中部地区金融规模的质和量都处于滞后状态,而且在探究地区间差异性和地区极化程度的探究过程中,量都比质发挥着更不可或缺的作用[21]。
综上所述可知:首先,由于金融发展理论在相当程度上是以经济增长理论为基础的,因此研究区域金融发展的收敛特征往往需要先分析经济增长模型中各要素的区域收敛性,再借助经济增长模型的转换功能对区域金融发展的收敛机制进行探究。但这一思路具有局限性,因此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区域金融发展需要依附区域经济增长而存在,因为它仅仅是后者的一个影响因素;二是区域金融发展的收敛性特征是由其对区域经济增长产生影响的内在决定机制确定的。但是目前的研究尚未明确回答上述两个问题,李敬等曾尝试建立基于劳动分工理论的区域金融发展水平的决定模型,此思路对本文有很大启发,但并没有从本质上触及金融发展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第二,在研究区域金融发展收敛特征的过程中,国内学者往往将重点放在信贷市场,仅使用单一的金融相关比率指标,无法体现金融发展的多层次性和其内在机理的复杂性;第三,关于收敛性的计量方法,也鲜有研究把金融发展本身的动态变化考虑在内,且忽略了金融发展的跨区域内生收敛特征。本文可能的创新点:(1)在区域金融收敛特征的研究中融入金融发展理论的核心思想,构建以金融功能升级作为决定因素的金融发展收敛分析框架;(2)用金融规模、金融结构和金融效率三大指标,来反映在经济增长中发挥主要作用的金融功能层次升级,从而判断区域金融发展收敛的层次;(3)在对区域金融发展的动态内生收敛特征的研究过程中,丰富金融发展指标,使其多样化,然后结合内生门槛收敛模型和动态空间收敛模型进行研究。
1 金融发展的功能升级及收敛机制
根据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研究中所提及的金融发展理论发现,其主要从“金融规模观—金融结构观—金融功能观”逐渐演变。区别于经济增长,金融发展不能用具体的数量指标进行精确地计算和描述,另外,相比于已有相当坚实的微观基础、内在逻辑一致并区分于其他理论的范式的经济发展理论,金融发展的理论体系也仍不完善。从关注点的演变过程来看,对于金融规模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相关研究,一直受“金融可能性边界”约束(Barajas)[22],“金融可能性边界”,即金融发展受约束时的最优水平,是根据宏观层面金融规模与经济增长之间量的变化结果决定的,很难对其内部机理进行深入分析;对于金融结构对经济增长的相关研究,可以发现研究主要是侧重强调金融结构与实体经济结构之间的匹配问题(林毅夫;张晓朴)[23,24],这也仍是停留在宏观层面,很难深入到微观主体层面;对于“金融功能”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相关研究,虽然学者们只能通过把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服务功能嫁接到经济增长理论上,但也可能在此经济增长模型中获得新的发现——对于金融部门微观主体行为的分析与求解(白钦先)[25]。这一发现为评价区域金融发展的收敛性提供了新的思路:首先,金融发展理论具有非独立性,对其进行研究和评价的收敛机制也具有非独立性。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导致金融功能受到不同程度的制约,随着经济增长的需要,在不同阶段的金融功能也要随之扩展并优化,因此区域金融发展的收敛问题需要基于区域经济增长问题来进行研究;其次,金融功能的扩展推动经济增长这一过程,其本身具有阶梯型金字塔式层级的。金融发展带来的规模扩张、结构升级以及效率提高等效益,反映了金融功能在促进经济增长过程中愈发重要的升级过程:从基础功能——服务和中介动员储蓄,到核心功能——资源配置、资金时空调节,再到衍生性高级功能——资产重组、公司治理、资源再配置、财富再分配、信息生产与分配、风险分散等,揭示了金融发展的核心其实是金融功能的演进。经济学家对金融发展的认识达到功能层面以后,判断金融发展的核心标志就变成了在经济增长中发挥作用的金融功能层级,而相同金融功能层级内部的收敛特征是俱乐部收敛的本质。如果一个发展中大国忽视了金融功能存在内在的层级差别特性,由于其对不同区域起的主要作用不同,那么其计量结果所体现的也会不同,比如区域金融数量收敛。此外也很有可能会忽视某些重要因素,导致功能层级升级需要面临更高的门槛,这本身带有内生俱乐部收敛性质。
当经济体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时,约束金融发展的核心因素也不同,相应的在金字塔层级中可以达到的层级也不同。当处于较低的经济发展水平时,积累的物资十分有限,制度条件也较为落后,金融的基本功能在经济增长中居于核心地位,主要表现为通过服务业等行业来动员储蓄从而促进交易,这种情况下能够促进经济增长的关键就是扩大金融规模。Barajas等的相关研究表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金融发展对经济的影响随着经济体经济水平的提高,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会逐渐下降,这种影响在中等收入国家达到峰值[26]。Aghion、Enrico等认为当私人信贷与GDP的比值达到一定值时,金融发展水平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27,28]。以上研究主要从金融规模为切入点进行研究得出的结论,主要呈现的是金融发展思想的转变,即金融抑制论到金融过度论的转变;经济发展水平逐渐提高促进了物质资本积累的增加,从而使经济发展更加依赖金融对资本、资金配置以及时空调节的核心功能,则能够促进经济增长的关键就变成了建立与实体经济相匹配的金融结构。这里所对应的金融结构是指金融体系中各种金融制度安排的比例构成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其与经济体的要素禀赋结构所内生决定的产业、技术结构和企业的特性相匹配,进而促进建立和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和具有自生能力的企业(林毅夫;龚强)[29,30];金融结构与实体经济结构的匹配到位后,在经济发展水平提高的过程中,金融风险管理、公司治理等决定金融效率提高的高级功能作用越来越重要。此外,为了获得长期经济收益,金融部门不仅要做储蓄者和投资者之间的桥梁,还要将业务拓展到研发部门(项目)中,将资金配置到高风险但潜在收益大的科技项目上;而金融中介将储蓄分配给较高效率企业来获得短期经济收益。通过建立和完善事前评估体系对企业家的技术创新能力进行评估以及对其投资项目进行监督,进而预防企业家欺骗行为;完善金融市场,增加企业欺骗行为成本,在此基础上,通过缓解融资约束、提升企业研发部门的技术创新能力和进步效率进而促进经济增长。随着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主要促进功能不断地优化升级,促进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也随之不断变化,不再只是其基本功能——动员储蓄及促进交易,逐步转变为其核心功能——配置资本,最后转化为其高级功能——风险改善、公司治理,经济增长模式也存在规模扩张——结构调整——效率的改进。
在对区域金融发展收敛性问题的研究过程中,本文试图融入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影响的演变特性。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先后实施的 “东部优先发展、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政策” 非均衡发展战略,不仅促进了我国东部地区繁荣发展,而且加快了西部和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然而中部地区的发展却逐渐弱化,最终形成了一个塌陷新格局(杨胜刚)[31]。区域金融发展不平衡,使得不同地区的金融发展层次不同,相应的,对其经济增长的促进功能层级也会发生变化。东部地区的金融发展相比于其他地区起步较早,且规模水平相对较高(趋于收敛),且正逐步进入更高级的阶段,在此阶段金融结构进一步优化和金融效率也相应得以提高;西部地区的金融规模与东部地区的差距逐渐缩小,但其是否具有合理的金融结构以及较高的金融效率仍需要进行深入探究;中部地区在较低的金融规模水平下,可能面临同时存在结构不合理和效率低下的困境。综上所诉,从金融功能升级的角度对区域金融发展收敛性问题进行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另外,由于中国不同省份的金融发展水平在三大区域间的交错程度比较高且涉及到的省份较多,且三大区域之间并没有明显的分界线(刘华军)[32]。因此,打破传统地域设定使用门槛模型来研究跨区域内生收敛也十分有必要性。
2 实证研究设计和指标测量
2.1 动态空间收敛模型
(1)数据的空间相关性检验
通常使用空间计量经济学中的空间自相关系数Moran’I指数作为检验区域指标是否存在空间相关性的测量指标,其定义形式为:
Moran’I 统计量往往在(-1,1)区间中取值,其取值越接近两个端点(1或-1),说明变量在研究范围内表现出显著的正(负)空间自相关性,也就是说该变量在相邻地区理应具有相似(相反)属性。当Moran’I统计量的值接近期望值-1 /(n-1)时,变量之间才会在空间上呈现出随机分布的态势。
(2)动态空间收敛模型的建立
本文构建的动态空间收敛模型及其估计过程是建立在J.Paul Horst曾使用的无条件ML方法基础之上的[34]。考虑到传统的区域金融发展指标往往显示出较强的空间相关性,本文基于传统的?绝对/条件收敛模型,参照李婧的模型设定[35],结合空间误差模型(SEM)和空间自回归模型(SAR)对区域金融发展的整体收敛特征进行分析,并引入金融发展增长的滞后项,模型的具体形式如下:
ln(fdit/fdit-1)=α+τ×ln(fdit/fdit-1)t-1+
(1)
ln(fdit/fdit-1)=α+τ×ln(fdit/fdit-1)t-1+β×ln(fdit-1)+
(2)
在等式(1)中,λ代表的是空间误差系数,W代表空间权重系数,它是取不同省份人均GDP差额的倒数计算所得,同样是使用了经济距离设定方式。另外,μ~(0,σ2I)。在等式(2)中,ρ表示自相关系数。在估计动态空间模型的时候,首先需要消除固定效应,本文采用一阶差分来处理,然后建立一阶差分模型的无条件极大似然函数,这里用的是每个空间单元一阶差分观测值密度函数的乘积。
使用一阶差分处理上文提到的动态空间收敛模型,在使用Nerlove采用的NB逼近方法对方程进行估计,由于篇幅限制,具体求解过程未予列出[36]。
2.2 空间过滤
考虑到空间观测样本的空间依赖性往往很强,使用传统的回归模型将产生较大误差,必须使用一定方法降低样本空间依赖性。具体的方法如下:一是完善数据的统计方法,从源头上降低其空间相关性;二是通过过滤处理剔除数据的空间相关性。
2.3 内生收敛模型
解决完毕数据的空间相关性后,可以建立内生俱乐部模型以探究数据的β绝对/条件收敛性。本文借鉴Hansen的内生金融发展门槛的模型,其表述如下[38]:
ln(fdit/fdit-1)=α+β1×fdit-1I(qit≤γ1)+
(3)
模型中,i代表地区,t代表时期。fdit代表的是包含金融规模指标(信贷credit、股市stock和保险insurance)和金融效率指标efficiency在内的区域金融发展程度。Xit代表研究中的控制变量;式中I(.)表示指标函数,γ表示特定的门限值,qit是包含各种金融发展指标的门限变量。三者的关系如下:当qit>γ时,I(qit>γ)=1;而当qit≤γ时,I(qit≤γ)=1。
等式(3)用于检验区域金融发展是否存在条件收敛及收敛的内生俱乐部效应。当模型中不包含控制变量时,其转换为绝对收敛检验。Hansen使用动态门槛面板改进最小二乘法估计式(3),若假定模型只存在一个门槛值,则使残差平方和S(γ)最小的γ作为门槛值。当对门槛数量进行检验时,使用Bootstrap方法获得临界值来构建似然比统计量。
2.4 指标的选取和测算
(1)金融规模和结构指标的选取
国内外学者测度金融发展规模的方法各不相同,Goldsmith使用金融相关率进行衡量,具体是指全部金融资产占国民财富价值(即全部实物资产)的比重。如果国民财富处于一个稳定的状态,那么金融体系与金融相关率呈现正相关的关系。而国内学者白钦先认为仅从数量层面上比较事物之间的差异是不够严谨的。货币型金融资产与信贷资产在金融统计的过程中是与非货币型金融资产有很大差异的,前者在某一时点有着真实的市场价值或价格,且相关于当期货币的价值或价格的,而后者则不同,其某一时点的价值或价格是假设(往往是以该时点的市场价格与存量相乘的值)得来的,存在显著的不确定性。考虑到这些,本文向张成思学习,使用各地区当年金融机构贷款总额/GDP对金融发展规模进行量化[39]。同时又借鉴Giuseppe,将金融量性规模指标进行完善,其中包含股票市值占GDP百分比①以及保险收入占GDP百分比。
在选取金融结构指标时,学者白钦先认为金融结构的变化是一个金融倾斜及其逆转的过程,即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产业结构的演进,先是间接金融发展在前、直接金融发展在后,最后间接金融总量会逐渐落后于直接金融总量。也有学者采用其他方法进行测算。林毅夫考虑到金融市场和银行信贷对实体经济的重要影响及其功能方面的本质差异,选择以二者之和与GDP的比值作为测算值。考虑到这些,本文认为股市规模和信贷规模的相对比重可以对金融结构指标进行测算(彭俞超),且该数值与金融市场的影响程度成正相关[40]。所用数据来自各省统计年鉴(2004~2013)和《中国金融年鉴》(1980~2013)。
(2)金融效率指标的测算
本文使用三阶段DEA模型对区域金融效率指标进行测算,该方法是由Fried et al.提出的[41],本文中区域金融功能的完善程度也由金融效率指标来衡量和表示(ihák)[42]。该模型有效剔除系统自身不可控因素对效率的影响,这些不可控因素包括环境因素与随机因素等,从而更好地评价与决策单元效率。三阶段DEA模型测算区域金融效率指标过程如下所示:阶段一,着眼于金融投入-产出角度,采用非参数Malmquist指数模型计算全要素生产率;阶段二,对第一阶段的投入松弛使用SFA模型进行分解;阶段三,采用金融投入品调整后的DEA模型。测算的结果显示,就传统区域划分来说,中西部地区的整体金融效率要低于东部地区;就具体的行政单位来说,经济欠发达省市的金融效率要低于经济发达省市。
3 实证结果分析
在本部分,将运用实证方法验证上文提到的理论假说,即金融发展收敛存在层级式发展的特征(金融规模收敛-金融结构优化匹配及收敛-金融效率收敛)。实证过程中,首先使用σ收敛方法将全国和各地区金融发展收敛特征用图形呈现出来,然后使用动态空间收敛模型对区域金融发展的收敛层级特征进一步分析研究,最后使用门限模型打破传统区域设定再次对区域金融发展收敛的层级特征进行验证,对应于本文理论部分。
3.1 变量的空间相关性检验
如表1所示,2003~2012年,我国金融发展指标(除股市、保险)的全局Moran’I指数在5%显著水平下的检验是显著的,可以看出其空间自相关性是比较强的。由此可以看出,在空间特征方面,我国金融发展并未呈现出随机分布的特征。表1的右半部分所显示的变量是经过空间过滤后的金融发展变量。可以看出通过对数据的处理,变量之间已不存在空间相关性。为了降低模型偏误,后面对于内生收敛模型的估计本文将使用这部分数据来进行。
表1 各变量的Moran’I检验值及空间过滤值
注:括号中的数值为Z统计量对应的p值;对于信贷指标而言,作者也额外计算了1979~2002年数据的Moran’I检验值及空间过滤值,依然符合2003~2012年特征,为保证表1平衡性和节省篇幅未予列示。
3.2 σ收敛分析
图1直观显示了全国和东中西部地区信贷、股市、保险规模,金融结构以及金融效率的σ收敛变化趋势。(1)关于信贷规模,除了中西部,东部地区的收敛变化趋势类似于全国的变化趋势,且两区域的阶段化特征均显著存在。具体可大致分为如下三个阶段:在1979~1989年间,全国及东中西部地区的收敛特征显著;在1990~2002年间,除了西部地区的发散特征不显著外,其他地区均显著;2003~2012年间,中部地区与其他地区变化趋势不同,中部地区先是没有明显变动而后略有发散,其他地区则为先发散最终趋于收敛。这证实了全国以及东部地区金融发展的“草帽”演化特征,而中西部地区金融发展的演化特征则受到国家金融发展政策导向的影响(李敬,2008;杨胜刚,2007)。(2)关于股市变化,全国及东部地区在2007~2008年间均出现了较大的波动,而中西部地区的变化不显著,综合来看,全国及各地区均没有呈现收敛趋势。(3)关于保险市场,全国及东部地区出现了收敛趋势,而在中西部地区没有呈现出该趋势。(4)关于金融结构,总体来看,其特征与股市类似,因为它显示的是中国两大导向型金融发展的收敛特征之间的相对变化,这里的两大导向型金融发展是指市场导向金融发现和银行导向金融发展。从整体时间范围来看,各地区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收敛趋势。(5)关于金融效率,出现了三种不同的情况,除了西部地区基本上没有明显的变化趋势外,中部地区呈现发散趋势且较为显著,全国地区和东部则呈现出显著的收敛趋势。
图1 全国、东部、中部以及西部地区金融发展的σ收敛变化图
3.3 金融规模的动态空间收敛分析
表2 全国金融发展的空间β收敛分析
注:()中为各变量系数的Z统计量值;*,**,***表示在10%, 5% 或1%水平下显著;极大似然估计中包含SLM和SEM两大模型估计;模型中考虑了区域固定效应特征。下表同,不做赘述。
首先,着眼于全国范围,通过动态空间收敛结果可知,除1990~2002年的信贷和股市规模发展外,其他的金融规模发展均存在绝对收敛的特征。就信贷市场而言,根据其空间效应检验的结果可知,区域金融发展过程中的溢出效应较为显著。具体的检测结果是:Moran’I指数的检验是在1%水平下通过的且结果是显著的。LM(err)和R-LM(err)统计量的检验是在5%水平下通过的且结果也是显著的,而LM(lag)和R-LM(lag)统计量的检验在任何水平下均未通过。另外,Log(L)统计量在不同模型中大小不一,具体来讲,其在SEM模型中的值高于在SLM模型中的值,并且SEM模型的拟合优度R2比SLM模型也更优,然而关于AIC和SC统计量,SEM模型中的值相对于SLM模型却更小,由此可以看出,SEM模型所得到的结果相比于SLM模型更经得起稳健性检验。根据SEM模型得出的信贷收敛结果可以看出,1979~1989年和2003~2012年收敛速度分别为-0.031和-0.022,说明上述两个时期内的信贷规模具有整体收敛特征。1990~2002年信贷规模呈现出显著的发散特征,发散速度为0.015,表明信贷规模收敛存在阶段特征。改革开放虽然使中央银行单一的体制有所改变,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的分立和银行业的发展,但由于金融体系的垄断格局始终存在,导致金融配给不平衡现象显著。1979~1989年政府对此现状进行直接干预,促使区域金融规模的差异明显缩小。然而1990~2002年,由于市场改革带来的趋异效应影响,以及各区域金融发展能力的不同,导致区域金融发展差距越来越大,最终呈现为发散态势;2003~2012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基于经济发展对金融发展的趋同作用,以及政府对金融环境改善地所采取的间接干预,促使区域金融发展趋于收敛,使得区域金融发展的“草帽”型发展路径得以巩固和完善。另外,可以看出信贷滞后项促进了当期的金融发展,这一结论反映出金融体系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动态连续的系统惯性特征,且金融发展前期不仅受供给效应的影响,也受与其紧密相关的外在环境因素的影响,这里外在环境因素主要是指社会环境或制度因素。
其次,关于股市规模发展,Moran’I指数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我国股市规模的空间依赖性较低。2003~2012年股市初始值系数β在SEM和SLM模型中的负值均不显著,这表明我国股市规模没有呈现出收敛特征,存在极化效应,这可能受到金融危机前后引起的股市波动幅度较大的影响(图1(II))。政府较低程度对股市进行干预的情况下,更容易引发区域发展不平衡性问题,说明我国区域自身金融发展能力存在差异性。
第三,就保险规模发展而言,Moran’I指数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我国保险市场的空间依赖性同样较低。其中,2003~2012年间,保险初始值系数β在SEM和SLM模型中均显著为负(-1.591/-1.467),说明我国保险发展的收敛特征十分显著。
表3 东部地区金融发展的空间β收敛分析
由表3不难看出东部地区金融规模发展收敛性的计量结果。东部地区的信贷市场与保险市场存在显著地空间溢出效应。与全国金融发展相似,东部地区信贷规模在1979~1989年和2003~2012年均呈现出收敛特征,在1990~2002年具有发散特征,股市在2003~2012年呈现发散特征,保险市场在2003~2012年具有收敛特征。综上所述,可以看出东部地区和全国的金融发展特征趋同,因此,全国金融发展收敛特征在一定条件下可通过东部地区来直接反映。
表4 中部地区金融发展的空间β收敛分析
通过表4可以看出中部地区金融规模发展收敛的计量结果。与全国或东部地区不同,中部地区的金融规模收敛特征如下:信贷规模在1979~1989年呈现收敛特征,在1990~2002年呈现发散特征,但在2003~2012年不具有显著的收敛特征。股市和保险市场在2003~2012年都呈现不显著的发散特征。综上所述,可知中部地区的金融发展能力相对较弱,内部差异明显,具体表现为金融总量匮乏、金融效率无法改善、发展严重失衡,以致于导致极化效应的产生。因此,重点改善中部地区发展的平衡性问题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的首要任务。
表5 西部地区金融发展的空间β收敛分析
表5展示了西部地区金融规模发展收敛性的计量结果。其中信贷规模发展在1979到2012年的不同阶段均表现出收敛特征。1979~1989年,区域金融发展差距稳定,其主要原因是计划经济下实行的金融资源计划配置;1990~2002年,西部地区各省份间的内部成员差距显著降低,这是因为金融资源从西部地区大量转移到东中部地区,从而使其内部各省份的金融资源均显著减少(赵伟);2003~2012年,依赖于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倾斜,西部地区金融规模迅速扩张并表现出收敛趋势。股市和保险市场都没有呈现出显著的收敛特征,主要原因是市场主导的金融体系中政府参与度较低,往往会更明显地反映出地区自身发展能力和发展不平衡。综上所述,本文提出以下问题:在政府扶持下,金融规模收敛是否能改善本地区的金融发展能力、金融结构以及金融效率?
3.4 金融结构的动态空间收敛及其与经济结构的影响关系分析
基于基本动态空间收敛模型,本文用金融结构指标来替代金融规模指标,并引入经济结构变化指标,来探究金融结构相应的收敛特征并分析其对经济结构匹配程度的影响。
ln(fsit/fsit-1)=α+τ×ln(fsit/fsit-1)t-1+β×ln(fsit-1)+γ×ln(esit-1)+(I-λW)-1μt
(5)
ln(fsit/fsit-1)=α+τ×ln(fsit/fsit-1)t-1+β×ln(fsit-1)+γ×ln(esit-1)+ρWln(fdit/fdit-1)+εt
(6)
其中fsit表示i区域在t时期的金融结构指标,为避免经济结构内生性问题,i区域在t-1时期经济结构的变化指标则用esit-1来表示,具体用t期非国有经济所占比重与t-1的非国有经济所占比重之比来表示。
表6 区域金融结构发展的空间β收敛分析
表6显示的是各区域金融结构的收敛特征及其对经济结构匹配程度的影响结果。在2003~2012年,与股市特征相似,各区域的金融结构收敛特征并不显著。从各区域金融结构与经济结构匹配程度之间的影响来看,除了东部地区的经济结构变动与金融结构变动之间存在正相关外,其他区域均不显著。
首先,从金融结构变动与经济结构变动之间的影响关系来看,只有东部地区相关性较为显著,其他地区的关系并不显著,由此可知在经济结构转变过程中,只有东部地区的金融市场和银行体系的相对规模在发展过程中发生了相应变化,这里的经济结构变化是指非国有企业工业产值变化。金融规模与实体经济发展的匹配问题不只体现在总量和速度上,因此不应像传统金融发展理论那样,主要从总量进行分析,还应从结构匹配角度来考虑(张晓朴)。如果金融体系各组成部分的发展不能与实体经济各部门所需求饿金融服务相匹配,实体经济不能得到相对应的金融服务,金融资本配置不平衡,最终将会导致金融发展与实体经济的结构不匹配。当前,虽然非国有企业的发展推动着我国实体经济的发展,但由于国有银行主导着银行体系,因此国内企业大部分的融资都是国有企业发行的。这种现象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融资比例失衡,从而导致市场机制不能够合理地配置金融资源,增加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支持功能的脆弱性,最终阻碍实体经济的发展(陆岷峰)[43]。而中西部地区金融结构变动与经济结构变动之间的影响关系不显著的主要原因是金融市场发展缓慢,银行信贷主导金融资本的配置。相比于其他地区,东部地区的金融发展的规模和速度较快,经济结构变化也逐渐增大,因此金融结构变动与经济结构变动之间的关系显著为正,基本符合经济增长所决定的最优金融结构发展路径(林毅夫)。
其次,从全国及中东西地区的金融结构收敛特征来看,当各区域的金融结构与经济结构不匹配时,金融结构的收敛特征均不显著。由此可知,当区域金融市场体系不完善或区域金融发展能力低下时,各区域金融结构发展的差异较为显著,且区域间金融结构也并不存在向较高水平收敛的情况。
3.5 金融效率的动态空间收敛分析
表7 区域金融效率发展的空间β收敛分析
表7是各区域的金融效率收敛特征的分析结果。LM(lag)和R-LM(lag)统计量在5%水平下得到的检验结果是显著的,而LM(err)和R-LM(err)统计量得到的检验结果是非显著的,由此可知,SLM模型的结果相比于SEM模型更稳健。
不同地区的区域金融效率具有明显的差异。呈现收敛特征的地区主要是全国及东部地区,两者的收敛速度分别为-0.083和-0.103,在1%显著水平下进行检验,结果是显著的,从收敛速度看,可知东部各地区间的金融效率差距正在逐渐减小,并不断向领先地区趋同。而呈现发散特征的是中部地区,其发散速度为1.019,在10%显著水平下进行检验,结果也是显著的,这表明中部各地区间的金融效率差距在逐步增加;西部地区则不存在显著的收敛特征,表明西部各地区间的金融效率差距并不存在减少的情况。造成以上结果主要有两大原因:其一,由于金融结构在与经济结构匹配的过程中,东部地区的金融结构的升级或转型使金融体系的功能得以完善,并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区域金融效率,进而使区域内部呈现显著的收敛趋势。就收敛速度而言,金融规模收敛速显著低于金融效率收敛速度,可以看出,技术经验越先进,空间上产生的溢出效应速度越快,进而再采用干中学效应来减小其差距;其二,由于西部地区的金融发展能力较为薄弱,尽管受国家信贷政策的支持,但其区域内部的金融发展差异较大且难以改善,因此金融效率不存在显著的收敛趋势。区别于东西部地区,中部地区的金融规模和金融结构均没有出现差距缩小的趋势,以致于自身的金融效率呈现的具体特征是显著发散的,因此如何在这种情况下最大程度上完成金融规模发展、金融结构转型以及金融效率改进,是中部地区的金融发展当下面临的巨大困境。
尽管东部地区的金融效率特征具有明显的收敛趋势,区域间效率差异逐渐缩小,但是仍没有实现区域金融规模到金融结构收敛的转换过程,证明其区域内部金融结构依然存在差距,因此根据表现出的效率收敛趋势可知,金融结构尽管在整个金融体系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也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优劣,但它能对金融发展的功能升级过程造成一定的影响,其中所包含的主要金融功能是指动员储蓄、资本配置、风险分散等。因此尽管所在的金融结构体系不同,其所对应的实体经济结构也存在一定的差异,金融效率依旧趋于收敛态势。
3.6 区域金融发展的内生收敛分析
(1)内生收敛模型的门槛效应检验
表8中所表示的是所有金融发展变量通过门槛检验后所得出的结果,可以看出在置信水平为95%的条件下,只有信贷市场以及金融效率两个变量存在双门槛效应,其余变量仅存在单门槛效应。
表8 各指标的门槛数量检验
注:I、II、III分别代表无门槛,单门槛以及双门槛效应检验。
(2)区域金融发展的内生俱乐部收敛研究
跨区域俱乐部选择并没有按照地理区位进行先验划分,而是根据地区的内生特性进行选择,具体通过空间过滤后的门槛模型实现,表9所给出的即为最终的收敛结果。此外,图2所显示的收敛分布图是引入地理权重后得到的,通过收敛分布图可直观地看出各地区间的具体分布特征。
表9 区域金融发展的内生俱乐部收敛结果
图2 金融发展内生俱乐部空间分布图
在整体基本趋于收敛态势的情况下,采用区别于传统区域的设定划分方法,国内信贷把内生俱乐部收敛区域划分为三个等级(图2(I))。(1)当门槛处于γ2以上时,所包含的区域主要是东部沿海地区,也包含“西部大开发”重大战略扶持的地区以及中部局部地区,这里的γ2为高门槛的临界值,其收敛速度为-0.422,随着区域信贷政策的推进,致使信贷规模向发达地区趋同,并表现出显著的高度收敛态势,符合东部地区率先崛起、西部地区后续勃发的发展路径。(2)信贷水平较低的地区(q<γ1)主要包括西藏和内蒙古两个省份,其收敛速度达到-0.363,由于该区域的信贷规模相对较低,因此其收敛速度的弹性较大,可以明显地反映出国家政策是否有效。(3)信贷规模处于中等偏后水平的地区(γ1 对于金融市场特征而言,(1)股市尽管不存在完全收敛态势,但内生俱乐部收敛态势仍存在。在门槛处于γ2以上的区域趋于俱乐部收敛,且其收敛速度达到-1.979。而在处于门槛γ1以下的区域收敛速度较低,其数值为-1.105,可以看出股市规模较低的区域其增速也相对较慢,因此整个股市没有明显收敛态势的主要原因是两地区间存在较大的差异。在缺乏政府政策干预的股票市场中,中部地区趋于高收敛态势的数量在逐渐上升,由此可以看出政策歧视对区域金融发展影响很大。此外,随着西部地区规模相对较低的地区数量逐渐增多,且其收敛速度较小,可知西部地区的金融发展依赖于政策扶持和干预,金融市场发展内部存在较大的差异。(2)在整体趋于收敛态势的情况下,把保险市场划分为两类内生俱乐部。第一类是门槛处于γ2以上的区域,其收敛速度达到-1.913,可知收敛态势较强的地区向具有相对优势的地区趋同。第二类是低于门槛γ1的区域,其收敛速度为-1.879,这一区域主要包含的是中西部地区,再次说明了缺少国家政策扶持,区域内保险发展存在较大的差异。 金融结构虽然整体上不存在收敛趋势,但两个子区域的内生俱乐部均趋于收敛。在门槛处于γ2以上的区域里,且其收敛速度达到-1.624。在小于门槛γ1的区域里,收敛速度为-1.332且低于高门槛区域。虽然每个子区域包含多个中西部地区,但与东部地区仍存在本质差异。一方面,由于中西部的部分地区其信贷规模处于扩张阶段,其信贷规模仍相对较低,很显然股市规模达到的数值不会太高,致使金融结构相对指标逐渐上升甚至与东部地区趋同。另一方面,其金融结构虽然有着向市场导向结构转变的趋势,但并没有显著地促进非国有经济产出,存在结构不匹配问题。 金融效率可以划分为三个不同的内生俱乐部收敛区域,与信贷特征相似。(1)在大于门槛γ2的区域里包含了大部分的东部地区,收敛速度为-1.487,表明其金融效率较高且溢出效应明显,表现出较快的收敛特征。东部地区在金融规模达到一定水平后,逐渐完成金融结构调整以及金融效率提升,金融功能实现由基础功能向高层次衍生功能的转变。(2)处于两个门槛间的区域包含了西部大部分地区以及少数东部地区,该区域的收敛速度为-1.138,此外只有在较高水平下才能促进金融结构调整以及效率水平的提升。(3)低于门槛γ1的区域主要是中部大部分地区和少数西部地区,该区域存在明显的发散态势,其发散速度为0.892,可以看出,在金融发展过程中存在金融歧视政策的情况下,该区域金融规模以及金融市场运作能力都相对较低,则会造成金融结构与经济结构匹配效果不佳,使金融结构的服务功能不能得以充分发挥,最终导致效率水平低下并趋于发散。 综上可知,我国区域金融发展的收敛特征存在不同层级,区域金融发展具有逐级递减的层次性。东部地区在信贷规模收敛的情况下,金融市场不断扩张,虽然区域内金融结构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但通过对其与经济结构的匹配过程不断调整和改进,使得匹配程度达到最优,此外,金融效率也得到一定程度上地提升并趋于收敛;西部地区在国家政策推动下,信贷规模得到快速发展并趋于收敛。虽然金融市场规模不断扩张并部分跨区域收敛于东部发达地区,但区域内部差异较大,进而金融结构不存在明显的收敛态势,此外其与经济结构匹配效果不佳,因此对非国有经济的发展不能产生有效影响,最终导致区域金融效率差异较大,没有呈现收敛特征;中部地区信贷规模没有得到充分发展,区域内差异性较大。金融市场发展相对落后,同样没有表现出收敛特征,此外,金融结构与经济结构很难进行匹配且匹配效果不佳,使金融效率低下并趋于发散,最终造成金融规模、金融结构与金融效率不能合理有效地进行转换。另外,金融发展的区域组内异质性导致内部成员出现跨区域内生俱乐部收敛现象,说明部分地区成员实现金融功能升级过程的同时,逐步脱离原有族群趋向其他俱乐部发达成员,进而形成一种动态内生俱乐部收敛特征,表明了我国区域金融发展由规模扩张向结构优化再到效率提升的不同层级特征。 本文在研究区域金融收敛问题的过程中结合了金融发展理论核心思想,后又完善了区域金融发展收敛分析框架,该框架是基于金融功能升级进行构建的,加入了金融规模指标、金融结构指标和金融效率指标(由共享投入两阶段DEA模型测算得出)三大类指标,将内生门槛收敛模型与动态空间收敛模型相结合,对我国区域金融发展的层级特征和收敛性进行研究,得出如下结论:我国东部地区金融规模趋于收敛,金融结构虽已逐渐匹配于区域经济结构,但仍显示出一定的组内差异,金融效率也表现出较强的收敛性;我国西部地区的金融规模呈现出收敛趋势,但金融结构无法很好地匹配于经济结构,金融效率也表现出较大的组内差异性,因此金融结构和金融效率均没有表现出收敛性;中部地区金融发展呈现出发散性和低层次特性,这是因为中部地区需要兼顾金融规模扩张、金融结构优和金融效率提升而面临着众多困难。金融发展组内异质性导致成员出现打破传统区域设定,跨区域向发达省份接近的动态内生俱乐部收敛特征,这说明区域金融发展的层级特征有所不同的。 我国区域金融发展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呈现发散态势,为实现区域金融发展的平衡性,应该长期坚持缩小区域金融发展差距,降低其内部差异性。具体来说,首先,金融发展较落后的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不能仅依靠政府的引导和干预被动推进经济发展,而是要配合国家政策,主动抓住大量产业向本地区涌入的机遇促进金融发展;其次,应扩大对外开放程度,引入一定数量的高质量外资项目以促进本区域金融发展;最后,着重技术研发和引进,提高区域技术水平,进而提升区域金融效率,促进金融发展[44,45]。4 结论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