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70年科技方针历史变迁
2019-10-24
◎ 本刊记者 白 静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科技工作方针伴随着经济发展和科技体制改革经历了4 次较大的调整。
新中国成立后确立的第一个科技方针:“重点发展、迎头赶上”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全国仅有30 多个科研机构,科研人员不足5 万人,其中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更少,科研现状无法满足社会建设的需要。1950 年8 月,中华全国第一次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大会召开,明确了人民科学的性质与任务,为自然科学界提供了广泛的思想基础,形成了全国的统一组织,并开始“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人民科学工作”。
在中国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史上,1956 年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和里程碑。这一年,党中央提出“向科学进军”的口号,制定了中国第一个发展科学技术的长远规划,即《1956 年至 1967 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以下简称《十二年规划》)。该规划在内容上,提出了57 项重大科学技术任务、616 个中心问题,从中进一步综合提出了12 个重点任务,奠定了中国原子能、电子学、半导体、自动化、计算技术、航空和火箭技术等新兴科学的技术基础,并促进了一系列新兴工业部门的诞生和发展。
在科技发展方针上,《十二年规划》强调“重点发展,迎头赶上”的方针。这反映了新中国在政治上实现独立自主后,急需依靠科技尽快建立完备的工业体系和强大的国防工业,尽快摆脱贫困落后局面的现实选择。《十二年规划》的制定和实施,首先解决了国家发展特别是国防建设中面临一系列紧迫的科技问题,其次,《规划》针对科技项目、科技人才、科技基地等提出了一套崭新的政策理念与模式,对中国当时的经济发展以至国家科学技术发展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由此,我国科学技术事业开始进入了一个有计划的蓬勃发展的新阶段。
《十年规划》对科技方针的调整:“自力更生,迎头赶上”
1958 年至1960 年的“大跃进”运动以及自然灾害,给国民经济造成严重困难局面。在国际关系方面,中苏关系从1960 年开始恶化,加剧了国民经济发展的困难。在“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的指导下,到1962 年,国民经济调整工作开始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在此背景下和提前完成《十二年规划》的基础上,我国制定了《1963 年至1972 年科学技术规划纲要》(以下简称《十年规划》)。
《十年规划》充分反映了当时的国家战略和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在发展目标上,《十年规划》提出“自力更生地解决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在科技方针方面,由《十二五规划》的“重点发展、迎头赶上”调整为“自力更生,迎头赶上”,这一方面体现了赶超战略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比较符合当时面临的国际环境。在“自力更生,迎头赶上”科技方针的指导下,我国科学技术工作者取得了“两弹一星”等震撼世界的重要成就。
科技体制重建与改革时期的科技方针:“面向、依靠”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国家工作重心转向经济建设以及1978 年全国科技大会的召开,科学技术体制进入重建时期。原有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与生产脱节,科技体制宏观管理结构僵化等弊病逐渐显露出来。1982年,中共中央明确提出“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的方针(简称为“面向、依靠”方针)。“面向、依靠”方针由此成为指导之后 20 余年科技工作,尤其是经济与科技协调发展的基本战略导向,也成为此后描绘全国科技体制改革蓝图的基本方针。
1985 年3 月,《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标志着全国科技体制改革由1978 年以来科技界自发进行的、探索试点的阶段进入到有组织、有步骤的全面展开阶段。决定中提出我国的科技战略方针是:“我国应当按照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战略方针,尊重科学技术发展规律,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对科学技术体制进行坚决的有步骤的改革。”
1988 年9 月,邓小平在会见时任捷克斯洛伐克总统胡萨克时说:“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话讲得很对。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由此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1995 年5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其中将“我国科技工作的基本方针”明确表述为:“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发展,努力攀登科学技术高峰。”(简称为“面向、依靠、攀高峰”)。
与“依靠、面向”方针相比,“依靠、面向、攀高峰”方针的内涵更为丰富。首先,它把马克主义中国化最新的理论成果——“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鲜明地体现在科技方针之中,展示了党制定政策的与时俱进的品格。其次,把努力攀登科学技术高峰列入方针的内容,突出了科学技术发展的价值目标。
总体来说,1985 年的《决定》确立了中国科技政策的新范式,即“面向—依靠”范式,其间虽有从“面向、依靠”到“依靠、面向”再到“面向、依靠、攀高峰”的内容上的微调,但“面向、依靠”的方针主线一直得以坚持。正是这条主线的坚持,使中国科技体制从高度计划性的体制逐步向市场机制的方向转型。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十六字”方针
2006 年,国务院发布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 年)》(以下简称《纲要》)。《纲要》明确今后15 年,我国科技工作的指导方针是:“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简称“十六字方针”)。《纲要》还对“十六字方针”进行了诠释,指出:所谓“自主创新”,就是从增强国家创新能力出发,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所谓“重点跨越”,就是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选择具有一定基础和优势、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实现跨越式发展;所谓“支撑发展”,就是从现实的紧迫需求出发,着力突破重大关键、共性技术,支撑经济社会的持续协调发展;所谓“引领未来”,就是着眼长远,超前部署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培育新兴产业,引领未来经济社会的发展。
可见,“十六字方针”是对之前“面向、依靠”方针的进一步发展,是对科学技术工作如何解决“面向”问题的更深层回答,是新时期科学技术工作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