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是孩子最好的兴趣班
2019-10-23神圣午睡
神圣午睡
在女儿小学二年级时,有一天,女儿的好朋友E兴奋地告诉小伙伴:我终于找到我喜欢的课了!原来,E到了报兴趣班的年纪,父母送她尝试了足球、绘画、音乐、体操等诸多项目,但每次她觉得没意思就中途退出了,直到有天,她愛上了跆拳道,从此就坚持了下来。这是很多美国普通家长对于孩子兴趣课的态度:纯粹当兴趣。别说是跆拳道,就是昂贵的钢琴私教课,也可以抱着这样无所谓放弃的态度去学。
但在我们华人家长看来,老美的做法,简直就是往水里扔钱。中国家长多半会清晰规划孩子的兴趣班,比如常常会给孩子选择有清晰成绩指标的项目。一旦选好了,孩子也能接受,就会尽量一步步往高水平方向发展。这样,一来是希望培养个特长出来,有助于上大学;二来是觉得,既然练,就要像个样子。
对于“小学是孩子应该尽情玩耍的时候”的观点,华人家长的评价是:这都是美国工薪阶层的做法,中产或精英阶层也是像我们华人一样,从小对孩子抓得严。
这话对吗?也对,也不对。我女儿去过老美开的芭蕾舞教室,很多家长比较富裕。那里的课程也有级别,每升高一级,就要上更多的课,这点的确跟华人兴趣班比较相似。让我发现不同的是公共汇演,很多成年人的角色,居然都是学生家长客串的,原来家长本身就是芭蕾舞爱好者,具有相当不错的水平。
在社会上,很多针对孩子们开设的贵族运动也是如此,比如高尔夫、马术之类,常常是因为家里一直就有学这类运动的传统,每个孩子到了年龄就会去学,并且父母水平不错也热爱,自然也会给孩子积极的指导和高标准的要求。在这种背景下,不少体育文艺高手提起童年上兴趣班的经历,很少有咬牙切齿的受罪感。
站在这个角度看,华人孩子兴趣班上得比较痛苦,就能理解了——很多华人父母儿时没有条件去追求生计以外的音乐、马术、芭蕾等兴趣,引导孩子就有点使不上力,有时就得靠“压迫”这种看着不太人性化的手段。
这样做,也不是完全不可取,因为无论体育还是艺术,长久的训练都是对孩子耐力、持久力的培养。前两年,在美国备受争议的华人虎妈蔡美儿接受采访时就提过,很多任由孩子兴趣自由发展的家长,都很羡慕她的两个在强压之下长年训练钢琴、小提琴的女儿的艺术造诣。但是,逼得太紧也会崩盘,后来蔡美儿的二女儿就大闹了一场,放弃了小提琴,改为练网球,但小提琴训练中所获取的毅力,让她在球场的表现令教练赞叹不已。
话说回来,等到这一代“被迫上兴趣班”的孩子长大,他们对兴趣班的态度会更轻松一点吧。如果家长是个见识爱好多,还有能力有毅力把某些运动、艺术项目,变成润物细无声的家庭教育的一部分的玩家,那TA本身,就是孩子最好的兴趣班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