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香港街道奥秘看尘封历史
2019-10-23
香港街道名称多元化,其中以殖民地时代香港总督命名的街道最多,年代愈久的港督,以其命名的街道愈接近上环、半山及山顶。有的港督没有街道命名,卻有其它建筑物命名,例如柏立基师范学院、戴麟趾美沙酮诊所、东区尤德夫人那打素医院等,亦有个别港督是没有留下命名纪念的,例如第21任港督杨慕琦爵士和末代港督彭定康。
砵甸乍街(Pottinger Street)
砵甸乍是香港第一任总督(1843年6月-1844年5月)。1842年8月,在中英签订《南京条约》时,他是英方的全权代表。1843年英国维多利亚女皇签署《香港宪章》,宣佈香港成为英国殖民地,並委派砵甸乍爵士为香港第一任总督,同时亦兼任香港驻军总司令。砵甸乍正式就任港督後,组织香港政府,重新委任大小官员並组织行政、立法两局和成立高等法院。
1858年,港府将一条用石皮砌成的街道取名为“砵甸乍街”,是用以纪念砵甸乍的功勳。砵甸乍街建造时,沿着皇後大道中的山坡向上连接荷李活道,用石块铺砌,故此华人将之称为石板街。石板嵌作一块稍高,一块稍低,以免下雨时路面湿滑造成危险。後来中区填海,砵甸乍街延伸到干诺道中,这一段非用石块砌成,但人们仍称为“石板街”。
爹核士街(Davis Street)
爹核士街在坚尼地城区,是该区的主要街道之一。爹核士街以戴维斯爵士名字命名,戴维斯爵士是一位汉学家兼“中国通”,他自己改了个中文“爹核士”,他是香港第二任总督(1844年5月-1848年5月)。早在1833至1835年间,他是驻华商务总监督。
戴维斯爵士在任期间,香港进行首次人口普查,当时全港人口为23,988人,此後人口普查亦成为香港政府惯例。由於戴维斯的施政得不到当时英商支持,加上与下属不和,故他愤然辞职离港。香港很多法例都是他在任期间订立的。
般含道(Bonham Road)
般含道位於港岛的西区半山,东接坚道,西接薄扶林道。般含爵士是香港第三任总督(1848年-1854年4月),他的译名亦有叫“文咸”,般含道才是真正用他的名字命名来纪念他。由於文咸街命名於前,後来开发半山区用他名字命名时,为避免与文咸街混淆,故将中文译为同音相近的字,名为“般含道”。
文咸东街位於中区,街口在皇后大道中近威灵顿街口,向西伸展,接回皇后大道中。文咸西街是在文咸东街末段起,向西伸展,接德辅道西,1851年12月28日中区皇後大道中大火,烧毁了470座中国式楼宇,死伤30多人。当时皇後大道中的北面一带是海滩,为方便清理火场的瓦砾,般咸总督下令将瓦砾用作填平海滩,这就是文咸东街近皇後大道中一段向下倾斜的原因,也就是文咸东街英文名不用Street而用Strand一字的原因。
罗便臣道(Robinson Road)
罗便臣道位於港岛半山区,东面与花园道相接,向西延伸至巴炳顿道止,是纪念第五任港督(1859年9月-1865年3月)夏乔士。罗便臣爵士。
1861年1月19日,羅便臣爵士到界限街正式接收九龙半岛,当初界限街以南的一条马路曾经命名为罗便臣道,後来港岛半山区又建筑了罗便臣道,在邮递地址上均需注明“九龙罗便臣道”和“香港罗便臣道”。因此,後来为了避免混淆,在1907年便将九龙的罗便臣道改名,用另一位港督弥敦(Nathan)之名来命名,以免混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