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着力拓宽选人用人视野

2019-10-23谭妤晗

紫光阁 2019年9期
关键词:选人用人视野

谭妤晗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得人之道,首在察举。任务越艰巨,形势越复杂,挑战越严峻,越要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出发,拓宽视野、不拘一格,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

理念和眼光决定选人用人视野

贞观二年,唐太宗对尚书右仆射封德彝说:“致安为本,惟在得人。比来命卿举贤,未尝有所推荐。”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唐太宗严厉批评了封德彝:“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这番话可谓振聋发聩、发人深省。

改革开放进行到今天,我们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克服惯性思维,摒弃陈腐观念,努力做到不拘一格、用人如器、取才于时,把干部、人才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如果总盯着缺点和不足,求全责备、吹毛求疵,看出身、论学历,盲目追求高票甚至满票,就会觉得这个不行,那个也不行,天下几无可用之才。陈云同志从商务印书馆做学徒出身,自学成才,一辈子坚持在履历表学历一栏中填上“小学毕业”。如果论资排辈、平衡照顾,首先考虑“谁该用”而不是“该用谁”,抠台阶、比资历,片面强调经验,优秀年轻干部势必难以脱颖而出。

新中国成立之初,党中央不拘一格选人用人,让晕飞机的刘亚楼、晕船的萧劲光分别担任新中国第一任空军司令员、海军司令员,成就军事史上的佳话。如果秉持事业为上、依事择人、人事相宜的理念,把干了什么事、干了多少事、干的事组织和群众认不认可作为选拔干部的依据,剔除外在次要因素,克服牵扯因素的干扰,全面、历史、辩证地看干部的主流、潜力、担当,就能发现和选拔任用大批敢负责、勇担当、善作为、实绩突出的干部。

来源和渠道框定选人用人视野

孟子有言:“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可见,人才不问出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选来源渠道拓宽了,更有利于好中选优、优中选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需要成千上万的好干部和方方面面的优秀人才。这就需要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干部工作一盘棋,放眼各战线、各领域、各行业,除党政机关外,还要注重从国有企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等单位选拔优秀人才,优化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专业结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进,对干部和人才专业化、专门化、精细化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需要注重培养有专业背景的复合型领导干部,注重培养具有国际视野、战略思维的干部,有计划地推动干部和人才跨领域、跨行业、跨地域交流,使各级领导班子知识互补、专业齐全、功能完备,使干部人才队伍结构更加优化。

是否了解干部限定选人用人视野

知人善任,善任的前提是知人。抗日战争时期,时任中组部部长的陈云同志提出“12字”干部政策,打头的就是“了解人”,然后才是“气量大、用得好、爱护人”。这就需要经常性、近距离、有原则地接触干部,看干部对重大问题的思考、对群众的感情、对名利的态度、为人处世方式、处理复杂问题能力,努力做到熟悉干部、知事识人。

要加强对干部的日常考核,把功夫下在平时,全方位、多渠道了解干部。结合举办活动、撰文发言、开展集中学习教育、完成专项工作等察德辨才,努力做到经常化、制度化、全覆盖,力戒不提拔不考核、不换届不考核、不到年底不考核。

要了解干部,很重要的一条是走好干部工作的群众路线,带上“望远镜”“顯微镜”,打破行业领域界限,破除层级限制,深入基层党员群众,关注媒体、网络特别是“两微一端”,多在乡语口碑、街谈巷议、网言网语中了解干部、发现人才、体察民意,抓住一切机会印证了解干部。

由于种种因素,不少干部尤其是冷门单位、非关键岗位、基层一线的干部难以进入组织和领导视野。这就需要注意发现那些平时不在视野之内、不容易引起关注的干部,在“清水衙门”默默工作、在冷板凳上埋头苦干的干部,防止只是在小范围选人、在熟悉的身边干部中选人。

(作者单位:武汉交通职业学院)

猜你喜欢

选人用人视野
习近平选人用人重要论述的科学内涵和时代价值
居· 视野
尺偏难以选准人——把准“用人卡尺”
精准科学选人用人
燕昭王的用人智慧
从羊祜将军选人用人说开去
用人还需讲原则
真相
建立科学的选人用人机制破解“四唯”难题
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