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志愿扶贫中构建“知行合一”的农业高校实践育人模式

2019-10-23王洪东齐子萱

科教导刊 2019年19期
关键词:实践育人知行合一模式

王洪东 齐子萱

摘 要 高校实践育人是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指导的,其主要形式是大学生社会实践,其实质就是引导大学生走与实践相结合的正确成长道路,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手段。大学生志愿扶贫是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能让大学生了解国情民情,又能让她们 在体验和解决实际问题中不断增强理想信念、加强品德修养、培养奋斗精神、提高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本文对“知、育、创”的农业高校实践育人模式与保障措施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 志愿扶贫 实践育人 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獻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9.07.081

Constructing Practical Educational Model of "Integration of Knowledge and

Practice" in Agricultur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Voluntary Poverty Alleviation

WANG Hongdong, QI Zixuan

(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Managemen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of Hebei, Cangzhou, Hebei 061100)

Abstract Prac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guided by the Marxist concept of practice. Its main form is college students'social practice. Its essence is to guide college students to take the correct growth path of combining practice with morality, intelligence, physical fitness and beauty. It is an important means to train socialist builders and successors with all-round development. College students'voluntary poverty allevi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practice. It not only enables them to understand the national conditions and conditions, but also enables them to constantly enhance their ideals and beliefs, strengthen moral cultivation, cultivate the spirit of struggle, improve their comprehensive literacy and innovation ability in the experience and solving practical problems. This paper studies the practical education mode and guarantee measures of "knowledge, education and creation" in agricultur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words voluntary poverty alleviation; practical education; mode

1 精准扶贫工作是农业高校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平台

1.1 农业高校在精准实践中不断提升育人实效

习近平在2013年11月提出了“精准扶贫”的思想。在2017年10月,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确保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人口实现脱贫。截止到2017年年末,我国农村贫困人口仍有3046万人。农业高校发挥自身的科技和人才优势,围绕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采用“三下乡”、驻点帮扶、寒暑假志愿扶贫等形式将“成果、智力、技术、科技”送到农业生产一线,将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创新创业教育与志愿扶贫有机融合在一起。

扶贫育人在精准扶贫实践的推动下成为了研究热点。从2016年开始,扶贫育人的相关研究才逐渐增多,呈现出模式化、体系化、项目化的发展。在中国知网以“扶贫”和“育人”进行检索,对36篇研究成果进行可视化分析,排在前5位的分别是:精准扶贫(19.32%)、资助育人(14.77%)、资助育人(14.77%)、家庭经济困难学生(4.55%)、贫困生(4.55%)。实践育人排在第七位。在中国知网以“实践育人”和“模式”进行检索和可视化分析,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育人模式(24.87%)、实践育人(14.03%)、协同育人(6.13%)。学者程华东等对中国农业大学等四所高校的精准扶贫模式基本内涵、主要特质、模式创新进行了研究。河北农业大学的时代楷模李保国老师带领师生将“论文写在太行山上”,其35年如一日的科技扶贫事迹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批示。李保国老师在带领学生们开展科技扶贫工作,将实践育人工作有效融入其中,实现了科技扶贫和育人的有机统一。

1.2 志愿扶贫是高校大学生的时代担当和成长成才的路径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有能动的反作用。毛泽东认为“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习近平也有很多关于实践的”金句“,如:“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幸福不会从天降”、“撸起袖子加油干”。习近平在讲话中还常引用“积土而为山,积水而为海”、“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等典故来阐述实践的重要性。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业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大学生要想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光靠坐而论道不行的。在学习的基础上,大学生还要积极投身社会实践,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志愿扶贫为农业高校大学生提供了成长成才的平台。农业高校大学生可依托农业学科的专业和师资优势在科技扶贫、智力扶贫、信息扶贫、人才扶贫等方面发挥应有作用。

2 在志愿扶贫中构建“知行合一”的农业高校实践育人模式

2.1 要将志愿扶贫和立德树人结合起来

志愿扶贫是农业高校开展社会服务的重要抓手。农业高校广大师生在走访调研中了解“三农”,在帮农民解决实际问题中运用所学开展科研攻关,在助力脱贫中干事创业,在知民情、了民意、解民忧的过程中不断增强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和时代担当。由此可见,志愿扶贫成为了农业高校开展社会服务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载体。

2.2 在扶贫育人中要坚持问题导向和坚持目标导向相统一

坚持以“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为目标导向,农业高校要咬定这个既定目标不放松,加强党委领导,广泛动员,落实主体责任,整合校内外资源,制定路线图和时间表,以抓铁留痕和“钉钉子”精神,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持续深入开展扶贫工作。高校要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与精准扶贫动态融合,在志愿扶贫中发挥管理、科研、课程、网络、心理等在育人中的作用,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其中。

在精准扶贫过程中坚持问题导向就是要切实查找问题,找出“穷根”,就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标、对表、对村、对人”。 坚持问题导向就是根据农村具体情况分出类别,找出“穷根”,制定系统脱贫方案,责任到人,稳步推进。 坚持问题导向就是要根据县域、产业、村镇、贫困户的情况找出切入点,找准发力点,在送科技、送服务、畅渠道中提高当地的生产力和改善生产方式,在扶志、扶智中开展扶贫工作,解放当地农民思想,提高其“造血”能力。

2.3 构建“知、育、创”动态融合的“知行合一”的师生协同扶贫实践育人模式

农业高校要以党建带志愿扶贫,将专业教师和辅导员作为志愿扶贫队的带头人,专发挥业教师在志愿扶贫中课程育人、科研育人、网路育人、实践育人的作用,发挥辅导员在扶贫中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组织育人、文化育人、心理育人、网络育人的作用。

专业教师、辅导员与扶贫大学生在志愿扶贫中发挥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同作用, 构建“知、育、做”知行合一的志愿扶贫实践育人模式,共同助力精准脱贫。(1)师生共赴乡村,走访基层,体验和了解不同区域“三农”的情况; (2)在走访的基础上,师生协同总结发现的问题,共同设计调研问卷; (3)专业教师、辅导员与志愿服务学生再深入乡村开展调查活动; (4)返校后,师生分析问卷,查找致贫的“穷根”; (5)根据找到的穷根,师生协同运用所学分析问题,并根据具体问题设定专项研究小组;(6)结合扶贫对象县域环境和产业实情,师生协同开展项目化研究,申报课题,寻求科研资助,形成研究成果。

3 围绕志愿扶贫强化实践育人的保障措施

3.1 围绕志愿扶贫强化高校黨委的领导

高校党委要以乡村振兴战略为目标导向,以创新为驱动,以志愿扶贫为抓手,推进农村组织振兴,发挥专业教师在农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生态振兴中的作用,为志愿扶贫提供坚实的学科和科技支撑,发挥学生工作者队伍在大学生志愿扶贫中的思想引导和价值引领作用, 促进大学生在师生协同扶贫中不断提高个人素养。

高校党委还要与地方政府、社会、村组织开展协同创新,应当地“三农”所需,凝聚专业、师资、人力、智力等方面的优势资源并开展科研攻关,配合当地政府做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厕所革命、垃圾污水处理、村容村貌提升等工作,加强教育扶贫。

3.2 围绕志愿扶贫强化科研支撑

强化志愿扶贫的科研支撑,瞄准国际前沿和国家重点发展需要,以重大基础理论研究来推动我国农业全产业链的改造升级,以农业农村重大科技攻关和交叉研究来推动农业智慧化、绿色化,以农村产业、生态、乡村文明、农民增收、农村治理等重大、热点和前瞻性问题研究来强化国家政策理论支撑。

3.3 围绕支援扶贫强化技术创新攻关

针对制约当地发展的技术难题,以农业现代化、优势特色化、智慧化为着眼点,促进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工程技术与农业科技的动态融合,形成现代农业技术支撑体系。

3.4 围绕支援扶贫强化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

针对大学生在志愿扶贫中出现的思想动态,高校要发挥学生工作者、思想政治教师、心理咨询教师等老师的支撑作用,探索和开展网上网下相结合的支援扶贫育人模式,鼓励大学生将个人发展自觉融入到时代发展中。将大学生志愿扶贫纳入人才培养体系,与现有专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有效融合,将志愿扶贫纳入第二课堂成绩单,将扶贫科研成果和创新创业项目纳入创新创业学分,与大学生升学和就业推荐挂钩。

农业高校还要将志愿扶贫工作作为专业教师、辅导员职业发展的路径,以改革创新精神激发他们做事的激情。对参与志愿扶贫的专业教师在课题申请、项目申报、职称评定、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高校要制定相关鼓励政策。高校要对参与志愿扶贫的辅导员加强培训,让教师先受教育,把“工匠”精神作为年青辅导员的思想支点,在志愿扶贫的实践中不断提升她们的理论素养、业务能力,育人专注度和实效。对农业技术人员、农民、农业企业主等开展常态化培训,对在基层工作的高校毕业生、 返乡农民工、退伍军人、家庭农场主、科技示范户等开展农业技术技能和科技素质培训。

参考文献

[1] 刘娟.高校“双合双循环”实践育人模式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8):52-54.

[2] 邝小军,刘新春.农业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育人共同体的构建与启示——基于湖南农业大学“乡镇之声”项目的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18(02):61-64.

[3] 杨雅斯.农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创新路径分析[J].山西农经,2017(20):107,109.

[4] 梁瑞英.讓密切联系群众成为推动扶贫攻坚的强大动力——由李保国事迹引发的思考[J].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17.19(06):20-22.

猜你喜欢

实践育人知行合一模式
基于实践育人理念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探究
共青团在地方高校第二课堂建设中的作用分析
立“三者”,提升“两学一做”实效
如何在小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永续债券探析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中学数学创造性教学的模式与策略研究
高校新生入学教育工作的改革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