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播学视域下湖湘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研究

2019-10-23吴武英叶春林

科教导刊 2019年20期
关键词:湖湘文化思政课教学传播学

吴武英 叶春林

摘 要 从传播学角度来看,思政课教学实质上就是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信息、教育媒体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传播学视域下湖湘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效果受到传播学各要素的影响,要使湖湘文化有效融入思政课教学也需要从传播各要素入手选择有效路径,提升教学效果。

关键词 传播学 湖湘文化 思政课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9.07.049

Research on the Integration of Hunan Culture into the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munication Science

WU Wuying, YE Chunlin

(Changsha Social Work College, Changsha, Hunan 410004)

Abstra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munic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eaching is essentially the process of interaction among educators, educatees, educational information and educational medi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munication, the teaching effect of the integration of Hunan culture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s affected by various elements of communication. In order to effectively integrate Hunan culture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effective approaches should be selected from various elements of communication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Keywords communication; Hunan cultur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傳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问,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①教学活动实质上是一种传播活动,它是教育者在一定的教学环境中,通过相关的教学设施,借助一定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内容传播的过程。美国传播学者韦弗曾说过“传播是一个心灵可能影响另一个心灵的全过程”,而教学过程则是一个人影响一群人的过程,借鉴传播学相关理论对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1 传播理论与思政课教学活动的关联性解析

思政课教学过程包括老师通过PPT和视频等形式向学生讲授课程内容、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以及学生听讲、记录、回答问题、参与讨论等具体方式。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思政课教学过程包含了思政课教师、思政课教学内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手段(PPT、视频、实践活动等)、上课学生、教学效果等方面。教学过程具备了传播过程的五种基本要素,即“五W模式”,下图形象地表达了思政课教学过程与传播基本要素之间的对应关系(图1)。

2 传播学视域下影响湖湘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效果分析

将湖湘文化有机融入思政课教学中,目的在于充分发挥湖湘文化的育人功能,提高思政课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成才。而优秀湖湘文化要充分发挥其在课堂教学中的育人功能,从传播学角度来说主要受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

2.1 传播者——教育者

最为教育者,思政课教师把自己拥有的知识、技能、思想观念等传授给学生的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作为传播主体,思政课教师是教学信息传播链条上的第一环节,是教学传播活动和教学传播内容的发起者。作为特殊的信息体,思政课教师不仅运载着前人已获取的知识与经验信息,而且通过自身的语言、表情、手势和体态等传递着教育信息。所以思政课教学传播活动的存在与发展,以及相关教学信息内容的质量与数量、流量与流向等都与思政课教师密切相关。倘若思政课教师对湖湘文化不重视、不了解,湖湘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便无从谈起。

2.2 讯息——传播内容

在思政课教学活动中,讯息就是思政课传播的内容。如果作为受传者的学生感受不到传播内容的重要性、可靠性、可信性,那么他们就不会关心、不会主动接受传播讯息,更谈不上反馈信息,传播效果也就无从谈起。因为作为受传者——学生在教学传播活动过程中并不是被动的,其注意是有选择性的,他可以选择和注意与自己有关的或自己感兴趣的信息,而忽略无关信息。②湖湘文化的历史地位及现代价值是毋庸置疑的。但如何与将优秀湖湘文化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相联系,将其转换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符号,然后通过某种恰当的方式传播给学生是问题的关键。

2.3 媒介——传播形式

习近平总书记在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要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落实……,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融媒体时代,思政课教学传播过程中课堂教学仍需坚持“内容为王”,但如果还仅限于利用传统教育媒体,而忽视现代教育技术和媒体的使用,教学过程中“工艺”过于粗糙,“包装”太不合时宜,只强调统一性,而忽视多样性,那么亲和力就差了,课堂抬头率就低了,教学传播效果自然会大打折扣。能否多管齐下,将湖湘文化用合适的载体形式呈现,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接受程度。

2.4 受众——参与课堂教学学生

学生是思政教学信息的接受者、反馈者。教学传播活动中,传播的目的是将观念、思想或信息由传播者——教师传递给受众——学生,使学生获得认识上的了解,思想上的触动,行为上的改变。学生对湖湘文化是否真学、真懂、真信、真用是检验湖湘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效果的重要依据。因此,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度及反馈对教学效果的影响不可低估。

总之,传播学视域下湖湘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信息、教育媒体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其教育传播效果(图2)。

3 传播学视域下湖湘文化融入思政課教学的路径选择

3.1 湖湘文化传播者思政课教师——做好湖湘文化传播的“守门人”

“守门人”理论是卢因在1947年提出来的传播学理论,也有人将“守门人”称之为“把关人”。该理论认为信息的传播网络中布满了“把关人”,这些“把关人”负责把关、过滤信息的进出流通。简单来说“守门人”就是指在大众传媒中可以决定什么性质的信息可以传播,以及传播多少和怎样传播的人或机构。在教学传播活动中,教师作为教育传播者,是教育信息的主要“把关人”,传播什么、通过什么渠道传播主要由教师决定,如选用哪部教材,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授课等。总之,在教学传播过中,教学信息是经过多方面把关人挑选、过滤后,才通过一定方式传递给受传者——学生。

要实现湖湘文化有效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首先思政课教师必须做好湖湘文化传播的“守门人”。一方面,思政课教师自身要加强湖湘文化学生,提升理论素养。因为要想让学生接受优秀湖湘文化的熏陶,教师必须自己对湖湘文化进行深入的学习和了解,并把握其理论实质和精髓。另一方面,思政课教师要严于律己,身正为范。俗话说得好“亲其师信其道”,作为传播者,教师是否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良好的形象,直接影响其作为“守门人”的“守门”效果。教师自身完善的人格、渊博的知识、良好的专业素养、严谨的教学态度等,无疑将大大提升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客观度、公正度和无私度,增强授课的科学性、严谨性和权威性,使教师可亲、可爱、可信。

3.2 湖湘文化教学内容融入——顺应传播规律,巧用议程设置

“议程设置”理论是唐纳德·肖(Donald Shaw)和麦克斯威尔·麦克姆斯(Maxwell McCombs) 1972年提出来的。该理论认为,大众传播活动中,传播者往往不能决定受传者怎么想,但可以通过提供不同的信息引导受传者关注哪些事实,从而影响受传者想什么,或通过安排相关议题及谈论的先后顺序响受传者的意见。

湖湘文化博大精深、内容丰富,如何从庞杂的信息中选取有用信息满足新时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既是湖湘文化传播面临的挑战,也是湖湘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现如今海量信息随着各种媒体充斥学校和家庭,社会信息稂莠不齐。有益的信息可以增长见识,开拓视野;有害的信息则形成信息污染。作为教师我们必须顺应传播规律,巧用议程设置,讲好湖南故事,传承好湖湘优秀文化。一方面,要找到湖湘文化与教学内容的契合点,充分利用湖南极具特色的文化资源,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另一方面要顺应传播规律,巧用议程设置,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讲授爱国主题时嵌入让学生查阅左宗棠的生平事迹,了解其“身无半亩心忧天下”的忧患意识;讲授革命精神时嵌入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的牺牲精神,讨论其值与不值;讲授理想信念时嵌入毛泽东“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的壮志,讲授人生价值的时候嵌入雷锋“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活得更美好”的价值选择。

3.3 湖湘文化传播载体——充分利用教育技术,丰富传播载体

随着互联网社交媒体的普及和发展,一个融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传媒与受众互动于一体的“融媒体”时代迅速到来。③“融媒体”时代对高校思政课教学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顺应时代要求,积极应对挑战,是我们唯一的选择。

作为传播者思政课教师要正确认识不同媒體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理性看待新旧媒体的利弊。在重视语言、体态等传统媒介的同时,重视听觉、视觉、甚至是触觉的冲击,综合利用单向、双向和多向交流媒体,拓宽教育传播的广度和深度,如通过建立湖湘文化思政课教学案例、视频、网络等资源库和思政课教学湖湘文化专题微课,挖掘湖湘文化丰富的政治、历史和思想内涵及当代价值。将湖南历史文化、革命传统、民俗民风、自然风光等音像资料和电子网络资料引入课堂,探索VR技术在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为学生提供更为具体、更为生动的学习情境,强化感官和视觉刺激,增强教学感染力。

总之,传播学视域下,要使湖湘文化有效融入思政课教学,作为传播者的思政课教师要做好“把关人”,树立好自身良好形象、巧用议程设置、善用教育载体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3月18日在学校思政教师座谈会上所强调,“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④“要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思政课教学离不开教师的主导,同时要加大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要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注重启发性教育,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在不断启发中让学生水到渠成得出结论。”⑤

注释

① 传播学——社会科学学科https://baike.so.com/doc/4482167-4691272.html.

② 南国农,李运林.教育传播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114.

③ 吕占兵.融媒时代城市广电媒体如何做好大型主题报道[J].新媒体研究,2018-03-22.

④ 本报评论员.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N].光明日报,2019-03-19.

⑤ 本报评论员.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N].光明日报,2019-03-19

参考文献

[1] 杜纯梓.湖湘文化要略[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

[2] 南国农,李运林.教育传播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3] 吴武英.湖湘文化融入高职思政课教学探析[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8-05-29.

[4] 张新杰,刘笑菊.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01-23.

[5] 许丽英.湖湘文化融入湖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16-10-08.

[6] 王战.湖湘文化对外传播策略与路径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01-25.

猜你喜欢

湖湘文化思政课教学传播学
探析中西传播差异 彰显华夏传播魅力
传播学理论对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作用探讨
The Images of Hua Mulan in Chinese and American films
高校思政课教学案例库共享社区化模式探索
湖湘文化中的忧患意识与魏源的“救亡图存”“经世致用”
职业教育背景下应用本科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创新路径思考
浅谈湖南的“火辣文化”
新媒体背景下湖湘文化的传播效果评价研究
孟子学说中的教育思想探析
思政课教学中加强抗战教育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