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诗词诵读中的语感培养

2019-10-23林晖

科教导刊 2019年19期
关键词:感知感受语感

林晖

摘 要 古诗词是汉语言学习的经典语文材料,是培养汉语语感重要的有效材料。根据语感的特点及语感形成的机制,结合语文教学对语感培养及古诗词教学的要求,在古诗词中的语感培养可通过“感知、感受、感悟”三个层次去实现。

关键词 语感 古诗词 感知 感受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9.07.030

Language Sense Training in Ancient Poetry Recitation

LIN Hui

(College of Humanities, Guangzhou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006)

Abstract Ancient poetry is a classic language material for Chinese language learning and an important and effective material for the cultivation of Chinese language sense. According to the features of language sense and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language sense, combined with the requirements of language sense training and ancient poetry teaching in Chinese teaching, the language sense training in ancient poetry can be realized through the three levels of "perception, feeling and perception".

Keywords language sense; poems; perception; feeling

语感的培养离不开语言材料的积累和运用,经典材料是优质语言材料,经典中的古诗词以其鲜明的汉语言文字特点以及凝炼的语言、丰富的文化情感内涵,成为培养语感的重要材料。中小学古诗词的教学,主要的目的是希望学生通过古诗词学习,感受语言、积累语感,体验情感,提高审美情趣。古诗词应用方面的要求较低。所以,中小学古诗词教学中的语感培养与阅读、写作教学中的语感培养不完全相同。

已有的语感培养研究成果中,在古诗词中培养语感是大家比较认同的观点,但较多的研究主要在强调通过诵读培养语感,实际上,诵读只是培养语感的一个环节,要真正地通过古诗词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感,应了解语感形成的机制,根据其特点采取相应的方法,笔者认为,古诗词中的语感培养可通过“感知·感受·感悟”三个层次去达成:“感知”是学生对语言的第一层次了解;“感受”是对语言表达所形成的语义、语境的理解接受;“感悟”则是结合读者的生活阅历、知识储备等对诗词进行建构,从而領悟语言内涵,形成自己对语言的直接判断和接受。通过这三个层次,学生从积累语言,到形成语感,再到巩固、提升语感,能在古诗词的学习中有效地培养语感,提高语文素养。

1 语感的概念和特点

语感的概念,最早是由夏丏尊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夏丏尊认为“对于文字应有灵敏的感觉。姑且名这感觉为‘语感”。[1]叶圣陶将语感定义为“对于语言文字的锐敏的感觉”,“是对于语言文字的正确的了解力”;认为语感是听说读写四种语文能力中最核心的因素。

对语感的概念有许多相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语言学、心理学方面,也有人从教育学、美学的角度去研究,但综观各种理论,都离不开夏丏尊、叶圣陶等人的基本理解。因此,本文采用夏丏尊的观点,认为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直接感觉,在语言运用方面表现为“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一种直觉。在语文教学中,学生需要学习的是运用语言,而不是研究语言,因此,语感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根据以上对语感概念的理解,语感最突出的特点是其直觉性和整体性。

1.1 直觉性

语感是人们对于语言材料的一种直观、敏锐的反应,它具有明显的直觉性。所谓直觉“是人脑对事物、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作出迅速的识别、敏锐的洞察、直接的理解和整体判断的思维过程”。[2]语感的直觉是基于人们脑海中语言材料、经验的积累所作出的反应。

语感的直觉性特点使学生面对语言材料时思维活跃而敏捷,使语文学习得以高效进行。

1.2 整体性

语感还具有整体性的特点。人们对于语言材料,往往不是根据局部的只言词组来作出反应,更多的时候,是配合了语言环境、文化等因素全方位、综合的认知和把握后,才能有效地建构文本意义。而且,知道的整体越多,了解的个体也就越多。整体性还包含了一种模糊性。

正如夏丏尊先生所说的:“在语感锐敏的人的心里,‘赤不但解作红色,‘田园不但解作种菜的地方,‘春雨不但解作春天的雨。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自然的化工,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旨趣,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寥等说不尽的意味”。[3]语感所产生的不只是对单独字词的灵敏感觉,更多的是对这类字词所组成的意象意境的整体的独特感受,如“柳”代表别离、分开;“月亮”代表思乡、想念等。

另外,还可以从其它角度,如社会因素、文化因素、后天因素等去探究语感的特点。

可见,从语感的概念及其特点来看,语感的培养对于语言学习的重要性是非常明确的。

2 古诗词教学与语感培养的关系

自古以来,语文教学都非常重视语感的培养,人们在语言的学习实践中认识到语感的重要,并以古诗词教学作为语感培养的重要途径。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诗言志,诗传情,古诗凝练,魅力无穷,常吟古诗,可以陶醉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

通过语感的内涵和特点,探究语感形成的机制,可更好地理解古诗词对语感培养的重要意义。

语感的形成机制有多种理论和不同的看法,从语感的概念来看,“内外驱力说”能较好地解释语感的形成,该理论认为,“语感是一种不通过理性分析,而是依赖语境直接感知话语的能力,是由语言符号刺激引起的以表像活动、情感活动和模糊识别为主的综合心理反应,是建立于异质同构关系之上的认识主体与客体和谐共鸣、感应融合的心理过程。”特别是“内外驱力说”这一学说从汉语的特点来研究汉语语感,认为“汉语特有的字词、句调、章节及其所形成的韵律和节奏、形义结合的汉定,汉语特有的词法、句法,特别是汉语中许多和本民族的历史文化、社会生活、伦理感情有着千丝万缕的词语,都能使運用汉语的人产生独特的感受。”[4]

这里提到的汉语语感,正是古诗词教学中最能有效培养的语感。古诗词文辞凝练、意境深远,是非常能体现汉语特点的语言材料,其形象性、音乐性表现得极为充分,这些特点既便于学生记忆,更快更好地达到大量积累语言材料的目的;另一方面,古诗词的学习,也强调整体把握,这正与语感的直觉性、整体性特点相符合。学生在古诗词的学习中,面对大量的优秀语言材料,也能更好地体会汉语特点,有效地形成汉语语感。

从语感的特点和形成机制来看,语言的积累是语感形成的前提,诵读因其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有效地使语言在大脑中“沉淀”下来,对形成语感有着重要作用。但仅有诵读,语感的形成只是有了基础,未得以稳定,因此还需要通过理解“感受”来加强对语言的感受能力,而结合自己的体验所思所得则对语感的进一步形成和提升有着重要作用。

古诗词诵读更注重的是学生对于语言材料的阅读、积累,因而,教学中应把更多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而且语感的培养必须由学生自主完成。因此,从学生这个学习主体的角度出发,“感知—感受—感悟”是古诗词诵读过程中语感培养的三个层次。

3 古诗词诵读与语感培养的三个层次

根据中小学古诗词诵读的要求、目标,语感培养强调“感知—感受—感悟”三个层次的逻辑关系:“感知”是基础,是为了达成“感悟”这一最高层次,而“感受”是联结两者的重要过程;三个层次是连贯而紧密相联系的。

3.1 在感知中积累语言,形成语感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感知”的解释为“客观事物通过感觉器官在人脑中的直接反映”。古诗词教学中的“感知”指的就是古诗词的语言材料通过学生的视觉、听觉在脑子里的直观反映。

古人在语文教学中一直强调感知、积累,这是很有道理的。因为儿童学习口头语言的有效快捷方式就是“感受(听取)语言——领悟语言(形成语感)——积累(记住)语言——运用(说)语言”。[5]其实,这个过程中的“感受语言”更准确地说是“感知语言”。因为“感受”有两个解释,一是“受到(影响);接受”;二是“接触外界事物得到影响;体会”。儿童在听取语言的时候,未必是体会或接受语言的内涵的,这与学生学习古诗词时的状态有相似之处。古诗词或以凝炼的诗歌语言出现、或具文言特点,而反映的内容与现代学生也有较大的距离感,学生在初期学习时未必能了解诗词的意象、情感等。这个阶段更主要是通过读、背等形式“感知”诗词语言,积累语言材料,可以“不求甚解”。

3.1.1 在诵读中感知

古诗词的诵读,强调“口诵其言,心惟其义”,重视“口到、眼到、耳到、心到”。诵读之所以成为古诗词学习的有效方法,与这些要求有着重要关联,也就是说,在诵读诗词时,学生实际上上在听读、视读中感知语言。

在《虞书·舜典》中明确记载:“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中国的古诗词音调和谐,节奏分明,具有极强的音乐性特点,平仄、押韵等形式上表现让学生在听读中感知语言的流畅舒适感,感知语言的美,对形成语感极有帮助。

汉字还具有形体美、直观的特点,学生在视读的过程中,反复接触文字,也是极有效的积累方式。

当然,重在“感知”的诵读只是学习初期的要求,随着对古诗词学习的深入,在感受、感悟过程中也往往要诵读,那时候的读要求就更高了,“是一种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闻其音,心通其情,意会其理的综合阅读活动。是从字、词、句到段、篇,从文字到语音、语义,从表层意思到深层含义、潜在情味的全面感受知。使人在反复诵读之中潜心涵泳,认知文字,感受声律,体会词语,疏通文脉,捕获作品的艺术形象,明悟作品的思想感情,领略作品的韵味意境,体味作品的语言艺术,通达作品的奥妙之处,化古人的神气为自己的神气。久之,就会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在潜移默化中熟稔文字词语,贯通文言的语法、修辞规律,形成灵敏的文言语感。”[6]

3.1.2 在背诵中强化积累

记忆是心理活动得以进行的基本条件。背诵是强化积累,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

学生在背诵古诗词的过程中,输入和存储了大量语言精品的信息,而这些信息积累得越多,学生对于汉语言和言语的内化再生力就越强,衡量和评价语音、语义等语言信息的经验就越丰富、清晰,语感也就越强。

特别是学生正处于记忆的黄金时代,尽管对古诗词的丰富的内涵和感情未必理解和接受,但并不妨碍他们记忆,而随着学生的生活经验、阅历的逐步增加,这些储存的信息也会不断地得以印证、内化。因此,古诗词的背诵并不需要强调理解背诵,其目的更多地是为了强化积累,为语感培养打下厚实的基础。

3.2 在感受中体味语言,培养语感

“感受”是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理解诗词,体会内涵,接受作者表达的情感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在的积累基础上丰富对语言材料的深入把握,逐步形成语感。古人的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也是强调在足够的感知后实现语义、意境的感受。

对古诗词的感受要先从语义入手,即先理解诗词中构成一定意义的字、词、句等。理解诗词的语义可注意抓人们常说的“诗眼”“词眼”。这种理解分析的方法许多研究都作了具体的探讨,在此不赘述。

对古诗词的意境的感受重点在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古诗词注重形象性,画面感较强,学习时特别强调整体把握,语义的感受往往与意境的感受是相结合的。如叶圣陶曾以读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为例,指出这两句诗中的关键词是“直”和“圆”。他分析说,“给‘孤烟加上个‘直字,见得没有一丝的风,当然也没有风声,于是更来了个静寂的印象。给‘落日加上个‘圆字,并不是说唯有‘落日才‘圆,而是说‘落日挂在地平在线的时候,才见得‘圆。圆圆的一轮‘落日,不声不响地衬托在‘长河的背后,这又是多么静寂的世界啊!”[7]这里,抓住了两个字的品味,很好地感受到大漠“旷远,荒凉,静寂”的意境,對诗句的感受既有语义方面的理解,更有语境的方面的,体现出诗词感受的整体性。这样的感受符合语感的整体性特点,对学生的语感培养有着明显的作用。

3.3 在感悟中领悟语言,提升语感

“感悟”是指“有所感触而领悟”。语感的培养是和人的语言经验的积累、和人的言语活动的实践的联系是非常直接的。感悟就是在充分的感知、感受的基础上,结合个人的知识储备、生活阅历等对诗词进行建构,从而领悟语言内涵,形成自己对语言的直接判断和接受。它对语感的培养起到提升的作用。每个人的生活体验不同,建构的文本意义也会有差异。

“语感是类化了的个体的言语经验,它是由学生自己对言语对象的直接感受积淀而成的,是学生自己‘感受语言和言语的结果,而非教师‘教的结果。”[8]《红楼梦》中“香菱学诗”的片断,正是形象地体现了诗词学习中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对诗词进行个体化的感悟的过程。香菱笑道:“……还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这‘余字和‘上字,难为他怎么想来!我们那年上京来,那日下晚便湾住船,岸上又没有人,只有几棵树,远远的几家人家作晚饭,那个烟竟是碧青,连云直上。谁知我昨日晚上读了这两句,倒像我又到了那个地方去了。”在这里,香菱调动了大脑中存储的经历,对诗句作出个性化的解读。换一个人,对同样的诗句可能会有相似的理解,但其理解感悟的过程必有不同。这种个性化的感悟对于学习者的语感起到深层的强化、提升的作用。

建构主义认为在教学中创建与学习有关的真实世界的情境,提供充分的资源,有助于学生更有效地学习。因此,要协助学生达到感悟,可以借助一些相关情境的设置,也可以借助已学过的相关知识,辅以分析的方法。

人的学习是一个连贯的过程,语感更是具有整体性的特点,“感知-感受-感悟”三个层次在古诗词的学习过程中是连贯而互相紧密相联的,“感知”强调学生对语言材料的初步认知,学生在感知中积累语言,形成语感;“感受”强调学生对古诗词的直接体验,学生在感受中体味语言,培养语感;“感悟”强调学生结合自身的知识积累、生活体验等,从对古诗词的感性认识,上升到一定程度的理性思考,从而领悟语言,提升语感。

“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古诗词是经典诵读的重要内容,良好的语感能让学生能够自由地、根据自己的体验去感悟其它经典材料的美妙,提高自身的审美修养和发展思维能力;更能让学生爱好语言的感情,在学习语文中获取精神的愉悦。

参考文献

[1] 杜草甬,等.夏丏尊论语文教育[M].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87:116.

[2] 董奇.论直觉思维[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1).

[3] 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267.

[4] 伊道恩,李中立.论语感及语文教学对语感形成的作用(续)[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93(8).

[5] 洪镇涛.是学习语言,还是研究语言[J].中学语文,1993(5).

[6] 谭桂声.熟读成诵,培养语感[J].语文学习,1997(2).

[7] 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262.

[8] 徐云知.语感和语感教学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57.

猜你喜欢

感知感受语感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语感培养和语文学习
在阅读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能力与情感
浅谈低年级儿童音乐教学
《一亿有多大》教学设计与评析
初中作文教学的方法和感受
刍议小学美术教学策略
将“旋律——感受”反馈机制融入中学生物课堂的尝试
关于小学数学单元感受小研究设计的思考
谈谈对语感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