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
2019-10-23中共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
中共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
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建的最大、最重要、最具代表性的革命根据地,是人民共和国的摇篮和苏区精神的主要发源地,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和巨大牺牲。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由于自然条件、资源禀赋、战争创伤等多方面的原因,经济社会发展依然滞后,特别是作为核心区域的赣南苏区,仍是全国较大的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人均经济总量低、地方财政薄弱、群众增收缓慢、生态环境脆弱、自我发展能力不足,加快人民群众脱贫致富,实现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艰巨繁重。
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始终牵挂着赣南等原中央苏区这片红土地,高度重视其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2011年12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同志在赣南苏区经济社会发展调研报告上作出重要批示:“赣南苏区是中央革命根据地的主体,为中国革命做出了重大贡献和巨大牺牲。由于种种原因,赣南苏区目前经济发展依然滞后,人民生活依然比较困难。如何进一步帮助和支持赣南苏区发展,使这里与全国同步进入小康,使苏区人民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应当高度重视和深入研究。”正是在习近平同志的亲自关怀和推动下,2012年6月28日,《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正式出台,标志着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此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不同场合反复强调:“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工作要抓好,这具有政治意义。”“一定要把老区特别是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放在心上。”“尽快让老区旧貌换新颜,努力在新的起点上书写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时代荣光。”2017年7月,在《若干意见》实施五周年之際,习近平总书记又作出重要批示,强调“抓好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让老区人民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具有特殊的政治意义。希望继续弘扬井冈山精神和苏区精神,进一步完善政策,创新举措,补齐短板,推动老区加快发展,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老区与全国同步全面进入小康社会!”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指示,为加快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
《若干意见》出台后,国务院及国家相关部委持续加大对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的支持力度,省委、省政府高位谋划,省有关单位积极协调配合,苏区各市、县(市、区)主动作为,推动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战略加快实施。
国家相关部委为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的发展量身定做了一系列整体性、系统化扶持政策,推动政策、项目、资金、人才和信息高效落地。七年来,国务院或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14个支持文件,国家层面支持赣南等老区的政策文件达192个。2019年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8部委联合印发《完善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又一批32条完善重大政策、实施重大项目、落实重大事项、推进重大改革的重大举措宣告落地。建立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召集、31个部委为成员的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共召开6次会议,帮助协调推进重大事项91个。建立《若干意见》重点工作部委分工落实制度,将103项重点工作落实到各相关部委。由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央组织部牵头,42个部委对口支援赣南,架起了中央和老区的“连心桥”,开启了部委与赣南的“直通车”,开辟了干部锤炼的“实训场”。七年来,对口支援的部委派出百余批次由主要领导或副职领导带队的调研组深入赣南调研,派出三批121名优秀干部深入赣南各县(市、区)、赣州经开区挂职帮扶,抓住赣南最突出困难、最薄弱环节给予特殊扶持,有力促进了受援地发展。
省委、省政府高位推动,举全省之力强力推进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2012年,省委、省政府提出“龙头昂起、两翼齐飞、苏区振兴、绿色崛起”区域发展战略,把苏区振兴发展摆在突出位置来抓。2016年,提出“以建设赣州省域副中心城市为引领,纵深推进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进一步提升了赣南苏区在全省区域发展战略中的地位。江西成立了由省委主要领导任组长,4位分管省领导任副组长,39个省直厅局、8个设区市党委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统筹谋划苏区振兴发展工作。设立江西省苏区办,具体负责综合协调、指导服务和督促落实工作。省直部门成立工作专班,建立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专职人员专门抓的工作机制。市县两级也将苏区振兴作为“一把手工程”,成立专门机构,推进苏区振兴发展工作。省委常委会多次专题听取汇报,研究部署苏区振兴发展有关重大问题。省政府召开4次工作推进会,专题协调赣州重大事项72个。省领导小组召开8次会议,研究推进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工作,研究协调重大事项106个。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贯彻〈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着力推动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加快发展的意见》《深入推进对口支援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的若干政策措施》《关于纵深推进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实现与全国同步全面小康的意见》等6个政策文件。省直单位出台了近40个文件,市县也出台了相应文件,形成了多层次、宽领域、立体化的政策支持体系。同时,省人大积极发挥监督支持作用,推动苏区振兴发展各项工作落实。省政协围绕促进苏区振兴发展,积极组织各界深入调研、建言献策。省直部门加强与中央国家部委沟通对接,出台了中央国家部委对口支援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的具体实施意见。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和社会各界采取各种形式,积极参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
七年来,江西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重托,把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和重大战略机遇,感恩奋进,真抓实干,谱写了振兴发展的精彩篇章。
经济实力显著增强。赣州、吉安、抚州三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都接近或超过10%。2016年,三市地区生产总值分别是 2011年的1.64倍、1.66倍、1.63倍。据统计,2017年,三市地区生产总值分别较上年增长9.5%、9%、8.7%。2018年,三市地区生产总值分别较上年增长9.3%、8.9%、8.0%,高于全国1.4个百分点以上。财政总收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等主要经济指标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尤其是赣州市,2012年至2018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9%,2016年跻身全国城市百强,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4.3%,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3.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2.1%,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长11.2%,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0.3%、12.1%。2018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际利用外资、工业投资、民间投资、服务业增加值、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项指标增幅居江西省第一。
改革开放深入推进。赣州市在全省率先开展企业开办、工程项目审批、不动产登记三个“一窗办”,“最多跑一次”事项超过90%;率先开展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发放全国第一本林权类不动产权证,全面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国资国企改革扎实推进,原有14家市属国企整合重组为七大集团;出台“优化发展环境50条”,设立纾困发展基金,深入推进降成本、优环境专项行动,“小微信贷通”“创业信贷通”和“产业扶贫信贷通”做法获国务院通报表扬;先行先试步伐加快,累计获国家、省级层面批复的重大平台达220个,成为全国获批国家、省级层面重大平台最多的设区市之一;南康、赣县撤市(县)设区。吉安市国有林场改革成为全国先进典型。赣南等原中央苏区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龙南经开区、瑞金经开区和赣州、吉安、抚州高新区升格为国家级园区,赣州综合保税区通关运行,赣州成为全国首批加工贸易承接转移示范地;赣州港纳入国家铁路网运营并命名为“赣州国际港站”,获批全国第八个临时对外开放口岸和全国第二批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开通19条中欧(亚)班列,年吞吐量突破40万标箱,成为全国铁海联运外贸集装箱吞吐量最大的内陆港;赣州家具基地被认定为国家外贸转型升级专业型示范基地和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龙南保税物流中心封关运行,吉安在香港成立公共海外仓,抚州海关获批设立;瑞(金)兴(国)于(都)经济振兴试验区、“三南”园区一体化建设、新(余)宜(春)吉(安)跨行政区转型合作试验区稳步推进。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累计达214亿美元。
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明显加快。一是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围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优势产业,实施一批重大科技创新专项。赣州市投入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36.77亿元,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1.31%,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1.51件,研发机构和平台数量120个,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8%,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569亿元。青峰药业、合力泰、博雅生物等被认定为国家企业技术中心。二是推动产业集聚发展。立足比较优势,培育壮大产业集群,赣州稀土和钨、南康家具、吉安电子信息产业跃升为千亿产业,抚州生物医药纳入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名单。赣州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2057户,是2011年的2.6倍,“主攻工业、三年翻番”目标基本实现。中国南方稀土集团组建运行,赣州高新区新材料(稀有金属)列入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江西稀土功能材料研究院获批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吉安合力泰、立讯精密主营业务收入过百亿。抚州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幅连续6个季度保持全省第二,工业用电量增幅连续16个月全省第一。三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2018年,粮食播种面积2373.53万亩,粮食总产量1143.21万吨。建成脐橙标准化果园91.6万亩,种植井冈蜜柚38.5万亩,新造高产油茶林面积115万亩,建成规模蔬菜基地1050个、设施大棚面积13.75万亩。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381个,赣县区、信丰县被认定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赣南脐橙、井冈蜜柚、南丰蜜橘品牌影响不断扩大。赣南脐橙入选2018年度中国最受欢迎区域公用品牌10强榜单;成功举办2018 年中国蔬菜产业大会;赣南茶油获批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国家油茶产品质检中心获批筹建。吉安新增有机蔬菜2万亩,井冈红茶实现自主品牌出口零的突破。抚州崇仁麻鸡入选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名单。南丰和广丰纳入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四是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金融、物流、旅游、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金力永磁、赣锋锂业、沃格光电等企业上市。赣州市金融机构由2012年的73家增加到192家,光大银行、兴业银行进驻吉安,抚州村镇银行实现县域全覆盖。赣州市获批全国首批现代物流创新发展试点城市。赣州列入全国12大重点红色旅游区,瑞金共和国摇篮、抚州大觉山景区晋升国家5A级景区,郁孤台街区荣膺中国商旅文产业发展示范街区,黎川入选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兴国、黎川等29个县(区)纳入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
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完善。一是加快建设交通大通道。向莆铁路、赣韶铁路、赣龙铁路扩能改造工程建成运营,昌吉赣客专预计2019年年底通车,赣深客专、兴泉铁路、浩吉铁路进展顺利。兴国至赣县、南昌至宁都等一批高速公路建成通车,高速公路里程达3240千米,实现了县县通高速公路。新(改)建农村公路4.31万千米。上饶三清山机场建成通航,赣州黄金机场、井冈山机场改扩建工程即将完成,瑞金机场获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复。二是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峡江水利枢纽、石虎塘航电枢纽项目建成投产,廖坊水利枢纽灌区二期进入收尾阶段,寻乌太湖中型水库竣工验收。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945万亩,有效灌溉面积达1930.53万亩。赣州、吉安、抚州三市完成加固病险水库2620座,实施中小河流治理、五河治理项目215处。赣州市实施城镇防洪工程33个,新建堤防141.18千米。三是提升能源保障水平。抚州电厂建成发电,信丰电厂、瑞金电厂稳步推进。赣州南500千伏输变电工程、赣州东(红都)至抚州500千伏输电线路工程建成,基本实现县县220千伏变电站全覆盖。西气东输三线工程、樟树—吉安—赣州成品油管道等建成投产。赣州市建成储气设施40座、成品油油库3个。
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屏障上成效显著。赣州市改造低质低效林181.51万亩。赣州市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项目45个,抚河流域生态保护及综合治理一期基本完工,吉安百里赣江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工程加快推进。赣州城市生态环境竞争力进入全国前20强,吉安市入选“中国特色魅力城市200强”,抚州市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三市森林覆盖率、空气质量、饮用水水質均居全省前列,城乡环境更加生态宜居。抚州作为国家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与可持续发展试点之一,正稳步推进。生态质量巩固提升。2018年,赣州森林覆盖率稳定在76.4%,东江流域出境断面水质达标率100%,废弃稀土矿山治理任务基本完成。赣州、吉安、抚州三市集中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扎实推进环保机构垂直管理、环境行政执法、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自然资源资产开发保护等改革试点。第一轮东江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机制试点任务顺利完成。赣州、吉安、抚州市获批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吉安市获批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资溪、井冈山、崇义被评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
民生福祉持续改善。坚持把解决突出民生问题摆在首要位置。据统计,七年间,赣州、吉安、抚州三市改造农村危旧土坯房 99.25万户,基本完成土坯房改造任务,红军烈士遗属遗孀及后代全部住上新房,完成棚户改造16.3万户,建成保障性住房24.2万套,1006.98万农村居民喝上安全卫生饮用水,新建和改造电力线路7.1万千米,全面解决山区不通电、农村低电压问题,改造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1513.8万平方米,行政村卫生室基本实现全覆盖,长期困扰老区人民的住房难、喝水难、用电难、上学难、看病难等问题基本解决。赣州市教育改革发展试验区、抚州市“两区”教育改革试点稳步推进。赣州市人民医院新院等一批医疗项目投入使用,每千常住人口床位数提高到5.32张,病床数增加5.02万张。加大对革命旧居旧址保护和修缮力度,于都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旧址修缮、兴国将军园等竣工投用。覆盖市、县、乡、村的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基本建成,建成乡镇文化站6744个、农村文化室4.84万个。城乡居民收入明显提高,2016年三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分别是2011年的1.6倍、1.6倍、1.7倍,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分别是2011年的1.9倍、1.8倍、1.8倍。坚决贯彻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大力实施产业扶贫、保障扶贫、健康扶贫等十大工程,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2012年至2018年,三市实现270.54万人脱贫。其中,赣州市贫困人口由2011年的194.88万人减少到2018年的18.86万人,七年脱贫176.02万人,占江西的一半以上,贫困发生率由2011年的26.71%下降到2018年的2.45%。井冈山市在全国率先脱貧,吉安、瑞金、万安、永新、广昌、会昌、寻乌、安远、上犹、石城、南康、遂川、乐安等县(市、区)先后脱贫。
2019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时,充分肯定了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的巨大变化和发展。但面对深化《若干意见》落实,纵深推进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还存在不少困难和挑战,综合经济实力仍然不强,基础设施、社会民生等领域仍然存在不少短板。全省上下正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统筹推进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各项工作,奋力迈出新时代赣南等原中央苏区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坚实步伐。
(执笔:罗军生 梁发明)
责任编辑 / 张荣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