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创业视域下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改革模式探究*

2019-10-23卜俊孙培贤唐刚

福建轻纺 2019年10期
关键词:师资队伍应用型人才

卜俊,孙培贤,唐刚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福建 漳州 363105)

随着全球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转型及文化创意产业的迅速发展,社会对创新创业型人才需求量越来越多。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文件的指导精神,高校应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促进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融合[1]。应用型高校作为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干,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创新创业教育不仅仅要以市场为导向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满足区域产业和经济对应用型人才的需要,更应注重对应用型人才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着力探索与构建全面覆盖、分层次以及与市场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支撑的“新常态”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为实现我国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的“三步走”战略目标添砖加瓦。

1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战略意义与价值

1.1 有利于人才综合能力的提升

人才是推动创新创业的核心要素,是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首要条件[2]。创新创业教育区别于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它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探索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为重点。创新创业教育除了保证常规性的基础教育以外,还需要通过多渠道搭建多维一体化实践平台,鼓励支持学生参与科研课题项目以及社会实践,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还有益于将课程所学知识付诸实践。在整个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以学生的探索学习为主,教师扮不仅演着知识传授的角色,更应是引导团队解决问题能力的领路人,通过这种参与和激励的方式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综合素养的提升。

1.2 有利于缓解就业压力

201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820万人,再创历年新高,就业创业工作面临复杂严峻的形势[3]。大学生是最具活力和创造性的群体,创新创业教育通过发散性思维的训练和参加各类社会实践逐渐培养学生培养创新精神,使学生敢于拼搏,善于发现机会和把握机遇,其中蕴含着巨大的机遇和创业潜能。政府制定了一些优惠政策,加大了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扶持和引导力度,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营造了良好的环境,为其就业带来更为多样化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目前就业压力大的形势。同时,对于学生初创的公司而言,其人力主要以高校学生为主,且规模较小、人员较少,通常公司职员需要身兼数职,从就业层面上讲也有助于大学生快速寻找到适合自己能力特点的职业定位,从而获得全面发展。

1.3 有利于社会产业和经济发展

随着科技和经济一体化发展,科技和人才已成为强国的重要战略资源,创新成为政策制定和安排的核心因素。国内各省市大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相继出台政策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优先战略,坚持创新驱动与转型升级相结合、制度创新与科技创新相结合,抢占未来科技和产业竞争的制高点。社会产业和经济的发展进一步扩大了对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求,人才培养已经不仅局限于在课堂中传道授业,应以市场为导向,满足复杂多变的社会需求。创新创业教育对学生学习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能够针对社会需求培养自身创新素质和能力,以便更好地与社会接轨,推动社会产业升级转型,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2 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近年来,各高校都在积极推进创业教育体系的路径与发展模式,虽然在办学机制和办学特色的各个层面都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为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但是在“双创”人才的培养方面还是存在着一些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2.1 创新意识薄弱

创新创业教育注重创新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树立良好的创新意识是掌握创新创业知识,提升自己实践探索能力的前提条件。然而很多高校目前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还没有完善,对创新创业内涵和定位不准确[4],在创新创业教育实际开展中,很多高校面临诸如教育内涵认识偏差化、教育目的定位功利化等问题[5],认为学生应以课堂专业知识为重,对创新创业知识传授仍然是建立在传统专业教育模式基础之上,把就业作为学生步入社会的终极目标,忽略了创新创业教育应以锻炼学生自身综合素养为核心,这导致创新创业教育在高校的文化氛围减弱,师生思想不积极的局面。

2.2 创新创业相关课程设置不合理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具有内容多元化、覆盖面广、多学科交叉等性质,应建立知识、能力、素质有机融合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着力于培养学生解决复杂能力问题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然而,在现在大多数应用型高校专业课程设置受传统教学体系影响,模式“固化”。虽然很多学校虽设置创新创业的课程,但独立性与随意性大且占比很少[6],创新创业培养方式主要为在课堂中灌输理论知识以及创新创业的成功案例等,在课下让学生进行创新创业的实践,造成理论与实际脱节,学生自主探索能力弱化的现象。

图1 创新创业人才创新培养体系

2.3 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不完善

创新创业师资队伍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保障基础,是衡量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指标。近年来,为响应国家号召,各类高校正在不断完善各专业创新创业师资队伍,目前各大高校创新创业师资队伍主要有三部分人员构成:本校专任教师,青年创业者和企业家以及学工干部[7],虽然高校在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

⑴创新创业学科专业的归属不明确;

⑵“双师型”师资数量不足;

⑶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实践或者创新素养的薄弱;

⑷创新师资队伍架构失衡。

上述问题不利于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这也成为了制约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瓶颈问题。

2.4 创新实践平台不完善

由于大多数应用型高校所能提供的创新创业实践场所以及配套硬件等设施有限,虽有设立众多的实验室和项目孵化中心,但大多数实践平台形式单一、功能分散,没有实现创新常态化、培训系统化以及产学研多功能一体化,这使得学生创新探索实践研究能力弱化,教育理论与实践脱钩现象。此外,在校企合作方面,多数校企实践基地由于实践模式不够完善而停留于表象。学生实践时间较短,无法深入洞察企业发展需求和动向,使人才创新能力培养呈“半成品”状态。

3 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在国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中国制造2025”发展战略的指导下,应用型高校应将区域市场需求和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相结合,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探索既拥有创新思维能力又具备应用实践能力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使人才培养向实践型、创新型、复合应用型方向发展。

3.1 树立创新创业意识

创新创业教育应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作为人才素质培养的最高目标,良好的创新创业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首要条件。

首先,营造创新创业氛围,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必修课程体系。在大学低年级阶段除了设置专业基础知识以外,将创新创业和实践课程同时纳入必修课程体系。以市场为导向,调研产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以及就业方向,经分析后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特点设置专业课程,实现创新创业素养与专业技能进阶并举。

其次是尊重学生个体,因材施教。在充分结合学生个性特点和综合素养的基础上,强调创新观念引导,使其能够将创新意识和专业知识有效融合,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的潜能。

3.2 加化实践能力培养

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以市场和就业形势为导向,并且根据区域产业类型、发展趋势、企业需求以及学校发展状况科学地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与研究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有所区分,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是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的典型特征,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中应该要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课程按照“专业基础-专业强化-技能延伸”进阶模式设置,涵盖教学实践、实验室实践和生产性实践,重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实际解决问题的综合素养。

3.3 建立创新型师资队伍

首先是增强创新意识,完善师资队伍架构。目前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师资整体水平偏低,部分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意识不强,创新创业教育核心不仅仅只是培养学生社会实践能力,更多的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积极探索等各方面的综合素养。因此,教师应正确把握创新创业的本质,增强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转变教育观念,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积极探索和实践能力为核心,在教学活动中正确的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在完善师资队伍方面,院校应做到一个“重点”,两个“并举”。以引进“双师型”教师为重点,以此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支撑。同时,需要引入具有丰富创新理论的专家和企业家担任学生的兼职导师或校外导师,完善师资创新创业队伍架构,满足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需要。

其次是完善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培训及奖励制度。例如,采用“双向引流”策略,一方面多渠道聘请校外知名创新创业教育专家和优秀的企业家作为兼职导师来学校开设讲座,向师生分享专业的创新创业理念,使其接受创新创业氛围的熏陶。另一方面和相关企业对接,定期选派部分专任教师去对口专业的企业挂职实训,提升教师的本专业的创新创业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此外,学校应完善创新创业教育奖励机制,在保证教学任务完成的基础上,对于做出相关成果的教师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和薪酬的倾斜政策。大力支持教师在做“副业”或者外成立工作室,提升创新创业教师的工作热情,同时引导教师自我认同、自我规划和我自激励,使其能够在实际锻炼过程中提升自身的创新创业教育水平。

3.4 教学模式与方法改革

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中占重要地位,在完成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后,教学模式和方法也得相应的做出创新,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定位以及相应的教学方法,应注重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多学科交叉综合表达能力、以及积极发现与探索问题的能力。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扮演的身份角色应发生转变,教师不再是传统“填鸭式”教学模式中知识的“传递者”,而应该转变为知识的“促进者”。作为知识接受主体的学生而言,其不再是被动接受教学的“被灌输者”,而是应该当知识的“主动探索者”。

此外,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引入与专业的相关的横向与纵向项目,形成知识探索与项目创新双联动的教学特色,配合灵活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助养成良好的自主探索学习习惯以及跨专业、跨学科的团队协作能力。

3.5 创新实践平台的建设

创新创业教育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除了具备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性的课程与教学特色之外,还需立足于实践,将理论付诸于实际运用当中。构建“点线面”进阶强化创新实践平台[8],分别从基础、中级、高级三个维度覆盖整个实践训练。基础实践阶段以本专业课程教学及学科创新竞赛为主,着重培养学生基本创新创业理论、基本专业技能以及创新思维能力;中级进阶阶段则是在全校范围内建立不同专业学科创新实验室,通过相同专业和跨专业组建创新实践团队并由专业创新创业教师带队进行“专创融合”“科创融合”等项目训练,强化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高级阶段则是学校整合区域资源,与大型企业和研究所等进行校企联合,以需求导向、深度融合及创新引领为原则,共同建立产学研一体化实践基地。由高校教师带领团队入驻基地,企业提供前沿科技,开放场地实验设备以并提供相关经费支持学生将创意进行落地,实现创新与产业紧密结合,激发学生内在的潜能,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从而获得教学与社会效益的双赢。

4 结语

目前,国家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为发展战略,对创新型、复合型的设计人才的需求增多,应用高校承担着为国家输送创新型人才的艰巨任务。目前国内很多高校对于设计学人才培养还处于不断摸索状态,应用型高校应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加强实践教育、优化创新型师资队伍、改革教学模式和方法与搭建创新实践平台维度入手,积极探索,不断完善创新创业机制和教育体系,为我国创新应用人才培养做出贡献。

猜你喜欢

师资队伍应用型人才
人才云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关于加强铁路职工培训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
中职师资队伍建设现状及策略分析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