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风雨一路歌
——山钢矿业金岭铁矿为共和国献矿藏
2019-10-23通讯员党浅孟豹
□ 通讯员 党浅 孟豹
在巍巍泰山东、莽莽沂蒙北的鲁中平原上,隐藏着一座山东省历史最悠久、开采时间最长,为共和国建设作出突出贡献的矿山。尽管有着70 多年的建矿史,却鲜少在公众视野中露面;尽管有着众多全国、山东矿山界第一,却深藏功与名。它,就是山钢矿业金岭铁矿。
在近3000年的历史长河中,这里被看作“冶铁之源”,因“炉神姑”的传说而充满了神秘传奇的色彩;这里曾引发齐桓公与管仲的讨论,“断山木,鼓山铁,是可以毋籍而用足”的话语犹在耳边;这里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曾为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贡献了宝贵的铀原料。
7月12日,伴随着笔者采访的脚步,这座矿山终于一层一层揭开了神秘面纱。
罗布泊蘑菇云里闪耀着金岭铀矿的光芒
“人民不吃饭,身体没精神;祖国没资源,发展没底气。”年近八十、曾任金岭铁矿副矿长的许建民向笔者介绍矿山的发展历程时这样说。
在这位老矿山人的记忆里,最深刻的是建矿之初的艰苦与贡献宝贵铀矿的自豪。
金岭铁矿作为山钢矿业的骨干企业,是山东省开采历史最悠久的黑色多金属矿山。1948年8月,该矿在人民解放战争的隆隆炮声中,开始恢复矿区生产。
“大锤、钎子打眼,扒子、簸箕装矿,住茅草屋、睡地草铺,老一代创业先驱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在一片荒野上开始了艰苦的创业。”许建民说。
一无设备、二无技术、三无生活保障,但金岭铁矿自古以来就是向难而生的,没有什么难题能难倒矿山人。他们结合生产实际进行技术创新和改造,自行设计制造了新式道岔器、0.5 立方米电铲,推广使用了中国式漏斗、装运机、电机车等先进生产设施设备,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在祖国初建急需钢铁的特殊历史时期,在黑铁山脚下建起了一座建国之初在业界难得的冶金矿山,源源不断地开采出大量优质铁矿石。
更令金岭职工感到自豪的,是在金岭铁矿探得了品位很高的铀矿,并为此于1960年建立了对外保密的“山西铜厂”,专门生产铀,对外称“28 号产品”。
1963~1974年11年间,“山西铜厂”共生产铀矿石5153 吨,获得金属铀3万多公斤。这些比金子还珍贵的宝贝,在“两弹一星”专家手里,变成了大国重器和卫国利器。
1964年10月16日,当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罗布泊上空绽放出美丽的“烟花”、震惊全世界时,大多数金岭人并不清楚,他们的“28 号产品”是核弹原料。直到很多年以后他们才知道,罗布泊象征着荣耀的蘑菇云里闪耀着金岭铀矿的光芒,他们用124 次实验获得的铀矿产品为新中国“两弹一星”伟业贡献了重要力量。
“金岭铁矿人不信神,矿石就比那花矸沉。”在井下流传了几十年的歌谣,映射了金岭人为祖国献矿藏的价值基座和基因血脉。
伴随着祖国钢铁事业的发展历程,金岭铁矿既经历了“钢铁元帅”升帐、大炼钢铁的特殊历史时期,又经历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各个阶段,在矿山发展史上留下了众多值得书写的辉煌。
持续深耕主业,使金岭铁矿在改革开放跨过第一个10年之后,迎来了大发展时期,设备、技术、产量跃上新台阶,于1988年被冶金部命名为国家二级企业,2005年突破年产200万吨大关,跨入国内大型矿山行列。
经过逾70年的发展,如今的矿山已是今非昔比。光缆、电缆、网络交换机、语音程控交换机、井下人员定位基站、工业电视监控探头、OA 办公自动化管理系统组成的现代化通信办公网络,与矿井调度指挥、生产过程监控平台一起构成了现代化矿山的“智慧大脑”。
采矿核心技术取得一系列突破——《近地表黄土层下铁矿床合理开采方法及结构参数研究》《地下矿山采空区稳定性预测、远程监控预报及灾害治理技术研究》《金岭矿区“岩浆岩”成矿特征及应用》《井下矿山提升运输系统安全保障设施研究与应用》等一大批技术攻关项目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获得国家安监总局、中国冶金矿山企业协会等各层级权威机构颁发的科学技术奖。
然而,发展并没有让金岭铁矿囿于一隅,反而将开发开放的格局开得更大,把创新创业的激情点得更“燃”。
金岭铁矿鸟瞰图
皑皑昆仑闪动着矿山人奋斗的身影
面对矿产资源日趋减少的形势,2007年底,金岭铁矿二十二届三次职代会确定了“走出去”发展战略,并将目光锁定新疆。
2009年3月,在祖国西部边陲,被称作“万山之祖、万水之源”的帕米尔高原东麓,新疆塔什库尔干县迎来了30 位东海边的“来客”。这些来自万里之外的金岭人,胸怀“建设一流矿业基地,打造百年资源蓝筹”的梦想,肩负金岭铁矿“走出去”发展战略的落地,抱着闯出一条血路、创出一条新路的决心,誓要征服皑皑昆仑之巅。
这是一条历代金岭人都不曾走过的路。金岭铁矿的先行者和探路者,把追梦的足迹印在了这险峻的山峰下。
经过艰难的前期工作,2009年11月26日,和着国家产业援疆的号角,金岭铁矿成功收购了塔什库尔干县乔普卡铁矿,标志着金岭铁矿实施“走出去”战略迈出了关键一步。
2010年3月,20 多名金岭人挺进海拔3700 多米的帕米尔高原,投身设计年产铁矿石190万吨的矿山建设中。翌年4月,新疆喀什金岭球团有限公司项目揭牌仪式在新疆喀什疏勒县举行,金岭铁矿又一布局“落子”新疆。
2013年4月29日,设计年产球团矿120万吨的喀什金岭球团一期工程竣工投产。同年9月29日,设计年处理原矿150万吨的新选矿生产线竣工投产。
走马天山,厉兵昆仑。最考验人的是精神。
冰雪覆盖、自然环境恶劣,没有挡住数百名金岭建设者的脚步;物资奇缺、基础设施薄弱,没有减弱他们圆梦南疆的信心——没有划规就用铁丝加钢钉来代替,没有撬棍扁铲就用工地的螺纹钢自己制作,没有合适的套筒扳手就用钢管焊接上切割好的钢板制作。
厂房里的吊车没有通电,一些较重的机件、物料只能用手拉葫芦吊装;一些漏斗的制作没有图纸,只有靠以往的经验测量绘图。
面对繁重的机械安装和改造工作,技术人员、操作人员、检修人员异常匮乏。“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但不怕苦”,大家各尽所能、密切配合,本着操检一体的原则,不分工种、不分岗位,人人肩上有目标、个个手中有任务,全力以赴向工期“宣战”。
经过风雨洗礼的金岭人,早已无惧艰难。
短短4年时间,他们就在“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风吹石头跑,氧气吃不饱”的生命禁区建成了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采选现代化企业,在国家“一带一路”沿线城市建立起金岭铁矿的第二产业基地。截至2019年6月底,上缴利税累计4515万元。
发展,从不容片刻停歇。
资本市场腾挪着中国资源类第一的图腾
2006年6月30日,注定要镌刻在金岭铁矿的史册中。
这一天,金岭铁矿召开相关股东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股权分置改革方案的议案。通过实施“重组+股改+定向增发”的“三合一”创新型股改方案,成立了山东金岭矿业股份有限公司。金岭铁矿由此成为中国第一家铁矿石资源类上市公司。
在风起云涌的资本市场中,金岭铁矿致力于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立足于全体股东利益最大化,提高企业治理和经营管理水平,提高诚信度和透明度,不断提高企业赢利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2007年被评为“全国十大高成长重组公司”。
翻读金岭铁矿70年厚重的历史,似乎每一页都在艰辛与勇气、奋斗与崛起的交相辉映中,坚韧前行、代代不息。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资源造福一方人。经过70 多年的发展,金岭铁矿已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钢铁工业企业先进集体”“全国冶金十佳厂矿”“全国安康杯竞赛优胜企业”等称号,主打产品“铁鹰牌”铁精粉问鼎“国家质量金奖”。截至2018年底,金岭铁矿累计生产铁矿石7812万吨、铁精粉3257万吨、铜金属43843 吨、钴金属2536 吨、球团矿653万吨,上缴利税48.27 亿元。
走进矿区,没有烟灰弥漫,尽是林木葱郁、花香四溢的美景。金岭铁矿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己任,坚持“宜林则林、宜景则景、宜耕则耕”原则,采取“山区复耕+企业复绿+矿山公园”生态修复模式,对采矿废弃地等进行生态修复改造,平整场地18000m2,调土20430m3,覆土28000m2,植树8900 余棵,栽种爬行卫矛等13000 余株,使矿区荒山披上绿装,把昔日的“工业疮疤”改造为良田美景、“金山银山”。选矿产生的尾矿被用作井下空区充填料,减少了对地表土地的占用,避免了地表塌陷。井下排水作为工业用水,实现了地下水的循环利用。球团烟气脱硫等环保项目,使二氧化硫排放低于国家规定标准,为环境保护作出了积极贡献,先后获得“山东省清洁矿山”“花园式单位”“首届全国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先进矿山企业”等称号。
创建绿色矿山带来的辐射效应,推动了地方绿色经济发展。金岭铁矿以“共谋经济发展、共创和谐社会、共解热点难点、共育文明新风”开展企地共建活动,建立共荣机制,带动周边就业逾千人,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
回首既往历史,齐鲁大地上,金岭铁矿一路风雨一路歌。辉煌业绩,伴随着新中国成长,是每一名矿山人为国奉献的赞歌。70年风雨征程形成的“艰苦奋斗、争创一流”企业精神,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穿越时空、薪火相传,在今天国家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中熠熠生辉,激励着金岭人继续为国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