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由无障碍设计向通用设计发展的趋势分析
2019-10-23焦舰JIAOJian
焦舰/JIAO Jian
无障碍理念发展至今已逾百年,成为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从1980 年代开始,随着平等意识的深入人心,生活质量和医疗水平的提高,老年人和残障人口比例的增加,经济和技术的快速发展,通用设计理念逐渐得到关注。
在国际上,美国提出的通用设计(Universal design),英国提出的包容性设计(Inclusive design),北欧国家提出的为了所有人的设计(Design for all),尽管被翻译成不同的中文,但内涵接近,都是充分了解并关照不同人群的差异性,以满足更多人群“更好”地“无障碍生活”为目标,提供最大可能“普适”的设计、产品和服务,可以视作对无障碍理念的拓展和提升,本文中统称为“通用设计”。
1 通用设计是更加包容的无障碍设计
包容的无障碍理念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分支,联合国“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提出要增强弱势群体的权能,为消除障碍和取消限制进一步提供支持。其具体条款为:“到2030 年,向所有人,特别是妇女、儿童、老年人和残疾人,普遍提供安全、包容、无障碍、绿色的公共空间。”
关于“包容”的内涵,可参考剑桥大学网站上关于包容性设计的介绍:“每个设计决策都有可能包括或排除客户。包容性设计强调理解用户多样性对这些决策的信息所做的贡献,从而使尽可能多的人参与进来。用户多样性包括能力、需求和愿望的变化。”
早期的无障碍设计在包容性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包括:
(1)经常将残疾人专用的无障碍设施与健全人使用的设施分离设置,造成了使用时的隔离感;
(2)有些无障碍设施会和其他设施的使用造成一定的冲突。例如在狭窄的人行道上铺设行进盲道可能造成轮椅使用的不便;
(3)一些设施或产品的应用人群过窄。
在传统的无障碍设计中吸纳通用设计理念,有利于解决上述问题。
在设计中忽视包容性,有时会造成比较大的不合理。例如,为了追求空间体验设计了楼层间的大坡道,可是坡度过陡,且一坡到底未设休息平台,不满足轮椅使用的要求;公共卫生间没有任何扶手等便利设施,甚至有时出现厕位内部空间过于狭小,不适合体型较大和腿脚不便的人使用。这样的设计并不鲜见。
通用设计的目标最终还是“无障碍”,并追求尽量多的包容性,利于更彻底地落实平等、参与、共享的原则,并在无障碍环境的营建中贯彻“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建筑方针。
2 由《无障碍设计规范》的制定带动无障碍设计向通用设计发展
中国的无障碍环境建设,由城市的无障碍设施建设起步,逐渐形成系统化的“硬件”无障碍环境。这个过程是从无障碍设计规范的提出与制定开始的。从1989 年4 月,中国第一部无障碍设计规范《方便残疾人使用的城市道路和建筑物设计规范(试行)》颁布开始,到2012 年《无障碍设计规范》(以下简称《无障碍国标》)由原来的行业标准升级为国家标准,具有更加严格的执行力度和法律效力。这两版规范可以说是中国无障碍环境建设的里程碑。
笔者有幸参加了《无障碍国标》的编制。编制开始于2010 年,将通用设计理念因地制宜地贯彻到规范中去,是当时编制的重要原则之一。主要考虑了以下3 点:
2.1 对无障碍设计的服务对象进行扩充
早期的无障碍设计仅仅是满足残障人士尤其是肢残人士出行和参与社会活动的基本物质环境需求,而通用设计的服务对象是社会所有成员。
借鉴通用设计理念,“无障碍国标”对无障碍设计的服务对象进行了扩充,其总则第一条即为:“为建设城市的无障碍环境,提高人民的社会生活质量,确保有需求的人能够安全地、方便地使用各种设施,制定本规范”。这里“有需求的人”不仅包括了残障人士、老人、孩童、孕妇、病人等一些由于自身生理阶段和身体原因行动或者交流不方便的人群,还包括其他在特定场景下“有障碍”的人群,例如,推婴儿车、提行李、语言不通的旅行者等。相应的,在“术语”一章,无障碍设施定义中的使用者由原来的“乘轮椅者”“残疾人”改为 “行动障碍者”“视觉障碍者”“听觉障碍者”。服务对象的扩充,必然带来无障碍设计准则和技术要求的调整,从而使得无障碍设计向着通用设计的方向发展。
2.2 明确无障碍环境包括物质环境无障碍和信息无障碍
《无障碍国标》设置了3.16 节——无障碍标识系统、信息无障碍,这是首次在无障碍设计规范的条文中明确提出“信息无障碍”。其中要求:“应根据需求,因地制宜设置信息无障碍的设备和设施,使人们便捷地获取各类信息;信息无障碍设备和设施位置的布局应合理。”
“信息无障碍”顾名思义是为各类人群提供获取和交流信息的便利。在各类信息获取和交流的障碍中,视觉障碍是最大的困扰,因此对于服务于视觉障碍者的无障碍设施并不是首次提出要求,例如盲道、盲文标识、语音提示等。在《无障碍国标》中沿袭原规范的条文位置,并没有单独纳入信息无障碍这一节。而这一节对于“信息无障碍”的要求也是偏原则性的,其实信息无障碍的设备和设施还有很多,例如为视觉障碍者服务的便携导盲定位设备、无障碍网站和电脑、读屏软件、助视器等;为听觉障碍者服务的电子显示屏、助听设备、同步传声设备、提示报警设备、可视电话等,在今后的标准制定和修订中,会酌情扩充具体的要求。
今天,信息和生活已经密不可分,“信息无障碍”也应该不仅仅是获取和交流信息的便利,信息化的技术和服务也可以帮助解决很多生活的难题,例如网络或电话挂号,APP 购物送货上门,手机地图导航无障碍路线和无障碍服务的公共场所,银行手机排队等,信息化和智能化可以衍生出大量的技术去服务人们各种情况下的需要。所以,“信息无障碍”可能会成为向着包容性迈进最快的领域。
2.3 通用设计理念在技术要求中的体现
通用设计理念在《无障碍国标》的技术要求中也得到了体现。例如,建筑物出入口设置轮椅坡道,可以满足乘轮椅者、推婴儿车等行动不便人群的通行需求。但轮椅坡道对于另一些人是不方便的,例如,对于脚踝部受伤或残障的人的行走,对于视觉障碍者台阶比轮椅坡道识别性更强,对于年轻人台阶更直接和节省时间。这就出现需求上的矛盾。在建筑出入口同时设置轮椅坡道和台阶当然能够满足要求,但出于通用设计的原则,《无障碍国标》要求在出入口处优先选用平坡入口,同时要求坡度不大于1:20,并建议在场地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做到不大于1:30,这种方式更加简便直接地满足了不同的需求。此外,《无障碍国标》建议人行道路口处优先选用全宽式单面坡缘石坡道、楼梯的两侧设置扶手等,其出发点都是通用设计。
3 由《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无障碍指南》的制定深化无障碍设计向通用设计发展
《北京2022 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无障碍指南》(以下简称《2022 无障碍指南》)是充分响应IPC(国际残奥委会)指南,并结合中国国情和法规体系制定的,以安全性为首要、体现通用设计理念、完善细节要求、适应本国特点。
《2022 无障碍指南》抓住以下4 个方面的原则,促进了通用设计理念更加深入地贯彻:
3.1 突出无障碍环境的系统性特征
从理念、技术、管理3 个大角度,《2022 无障碍指南》的10 个章节涵盖了一个综合的无障碍环境营建所需的大部分要素,包括服务对象、障碍分类、设施要素、技术要求、场所空间、信息、服务、管理运维等主要方面(表1)。既规定了设施的技术性能要求,也分章节对于不同的场所类型提出了不同建设标准的要求;既明确建设要求,也对于观念给予阐述,对服务和管理给予指导。
表1 《2022 无障碍指南》各章简介
3.2 推动无障碍人文环境的完善
考虑到使用对象包括奥组委、政府主管部门、建设单位、管理单位、设计单位、残联、志愿者、服务者等,具有极大的广泛性,《2022 无障碍指南》投入相当大的篇幅进行无障碍理念的阐述和基本概念的介绍,希望利用这个盛会推行包容的无障碍理念,帮助社会形成无障碍环境是服务于所有人的共识。
3.3 定性要求和定量要求相结合
一直以来,中国的无障碍环境建设有着被动响应无障碍设计规范的倾向,造成了无障碍设施往往是附加在建筑上的,缺乏一体化设计。《2022 无障碍指南》在先阐述清楚目标和原则的基础上,明确“硬性”的技术规定,同时充分鼓励设计师根据无障碍和通用设计的目标和原则进行合理创作,提升无障碍设计的品质。
3.4 深化和细化技术指标
相比《无障碍国标》,《2022 无障碍指南》有近70 项有所深化和细化的技术标准。表2 罗列了其中9 项相对比较重要的性能指标,可以看出,大多是出于通用设计的考虑进行的细化和深化。
4 中国由无障碍设计向通用设计发展的现实条件与要点
4.1 中国城市无障碍环境建设工作的特点与问题
4.1.1 中国城市无障碍环境建设工作的特点
(1)政府重视,法规政策完善;
(2)围绕无障碍设计规范为核心开展工作;
(3)各地和各行业出台了许多相关的文件和标准规范;
(4)城市的无障碍环境已经形成系统化。
4.1.2 中国城市无障碍环境建设工作的问题
(1)无障碍设计往往是被动地响应设计规范,设计完成度和水准不高;
(2)各地的建设水平差距比较大;
(3)后期的管理和维护有所欠缺;
(4)无障碍环境的系统性、安全性和适用性亟待加强。
4.1.3 近期中国的无障碍环境建设面临的变化
(1)从以可达性为主的无障碍向通用设计的目标发展;
(2)从标准化设计向个性化设计发展;
表2 重要技术指标对比表
(3)从以体验为基础的经验性设计向以研究为基础的系统性设计发展;
(4)从硬件设施的建设向综合信息和服务的整体环境建设发展。
4.2 中国发展通用设计的要点
4.2.1 加强基础研究
世界范围来看,在产品设计领域,通用设计和包容性设计经过20 余年的深耕,已经卓有成效,但是在环境和建筑设计方面还差很多。笔者认为业内应该围绕以下4 个核心要点深化对于通用设计的基础性研究:
(1)对于需求的研究:人的全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性别差异、文化差异等会产生不同的需求;
(2)对于辅助手段的研究:无障碍辅助技术发展很快,不断更新和扩展的无障碍设施和设备,会对场所的功能、性能带来具体的要求;
(3)对于文化和心理的研究:分析和应对传统文化和心理中对于残疾的消极认识,发扬传统文化和心理中的积极部分,催进理念的进步;
(4)对于设计方法的研究:结合装配式、BIM技术等先进的建造和设计方法,推动无障碍环境建设的工业化,提高设计的一体化和精细化。
现在基础研究工作的欠缺,造成了设计实践缺乏科学的依据。与人体工学、心理学等学科的联合研究,利用大数据等先进的智能化技术手段展开深入调查,建立相应的数据库,适应先进辅助技术的空间和环境性能研究等研究工作都亟待展开。
4.2.2 影响公共政策和法规标准
和无障碍理念一样,通用设计理念不但影响设计实践,也会极大地影响公共政策。某些方面提升为一种“普适性”的标准甚至强制性的要求。例如,为应对老龄社会,“适老”应该是大量住宅的一个基本原则。
借鉴无障碍环境建设工作中技术法规和标准先行的做法,有些国家和地区已经把通用设计的要求纳入技术法规和标准中。例如,中国香港地区发布了《住宅通用设计指南》,明确要求在规划和空间设计中对不同人群的要求进行照顾,要考虑的内容包括:学前儿童的看护,儿童伤害的预防,青少年、老年社交活动的场地,幼儿园、学校、老年服务机构的设置,交通、文化设施、户外活动场所的位置,各类人群的医疗和卫生护理等。
但是,因为通用设计是一种和实践紧密结合的设计理念,需要更加灵活和创造性的设计去满足人的差异性要求,所以法规和标准也不宜规定得过于死板,而应引导和鼓励主动性的“为了所有人的设计”。
4.2.3 建筑设计中贯彻通用设计的原则
通用设计的原则是比较理念性的,放到具体建筑设计中,笔者认为需要遵照以下原则:
(1)安全性:既包括平时使用中避免伤害(图1,有时因为所谓“创意的设计”反而带来了潜在危险),也包括在防灾设计中,考虑到老幼病残人士的疏散和救援,以及在场所中提供各类应急措施,例如急救设备、紧急求援设备、智能化呼援服务(图2)等。
老幼病残人士的疏散和救援是当今的一个难题,一些国家在法规中有所强调,但是在中国的法规中还没有明确的规定,仍处于研究和逐步完善的阶段。
有一些有益的尝试可以借鉴,例如在中国的规范中,电梯是不能用作疏散的,但在美国已经开始尝试通过技术措施提高电梯的性能和安全可靠度,将电梯纳入灾害疏散的工具之一,不只是消防队员可以使用,一般的民众都可使用。
(2)精细化:通用设计的原则往往是贯彻在环境细节中的。细节处理非常重要,需兼顾牢固、安全、美观、易用,充分体现人性化。细节中表达的人性关怀往往能令使用者感到温暖与善意。例如公共图书馆内的楼梯,每一步台阶边缘有所提示,保证安全性,设置中间双道双层扶手,扶手的尺寸和材质(通长部分以皮革包裹)考虑人手抓握的舒适和便利,末端处理适合老年人扶拉(图3、4)。
(3)卫生和健康:促进公共卫生与健康是通用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室外环境中园林绿化、开放空间、健身设施、儿童游戏设施等,室内环境中良好的通风、日照、照明、声音等,还包括将楼梯间设计为可促进居民交往的场所、在公共走廊设休息座椅、住宅中设自然晾晒处、设置宠物设施等。以及大人流公共场所中的健康服务,如中国高铁站内设置的便民医疗点(图5)。
通用设计是将功能上的便利性和无障碍目标融合在设计的整体语言中,一体地去表达。可以说“通用设计”是一个动词而不是一个名词,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只有更好的可能性。
4.2.4 几个重要的无障碍硬件设施的通用设计
以通用设计的理念去审视和完善建筑中的部件和设施,是当下建筑设计领域亟待开展的工作。近些年,一些重要的无障碍设施已经得到修正和提升以贯彻通用设计的理念,例如:
1 有安全隐患的室外广场(北京金融街地区)
2 智能化呼援服务
(1)盲道:一直是无障碍设计和研究领域争议很大的设施。盲道是非常有效的无障碍辅助设施,但铺设的不合理,其本身也可能构成一种障碍。有很多地方的无障碍环境建设刚刚起步,盲道已经铺天盖地,对此已有不少质疑。经过调研,发达国家均不鼓励无原则地大量铺设盲道,而是根据人流量和功能需要合理铺设。例如,大人流的公共交通建筑出入口,合理设置行进盲道和提示盲道(图6);郊外的小镇,仅在路口处设置醒目的提示盲道 (图7)。在《无障碍国标》中,对什么部位和区域铺设盲道给出了具体的要求,对于行进盲道和提示盲道也给予不同的重视程度,引导合理设置盲道。
(2)无障碍厕所:指的是有无障碍设施的单独的无性别厕所。很多老年人、病人是夫妻相携出行,或者父母带着异性的孩子出行,无障碍厕所提供了方便。在发达国家,这种厕所里的设施越来越多,也能够照顾到越来越多的需要,例如照料婴儿、更衣、更换尿袋等(图8)。但在中国的大部分公共建筑中设置的数量远远不够,且平时管理疏忽,有大量的废置和挪用现象,能够正常使用的,其内部设施大多也比较基础。
3.4 精细化的楼梯及扶手设计(英国伦敦大英图书馆)
5 高铁站内的医疗点
6 合理设置醒目的盲道(日本东京火车站)
7 小镇过街人行道的提示盲道
(3)平坡出入口:应该大力提倡公共服务的建筑首先做出表率,主要出入口设置坡度小于1:30的平坡出入口(图9)。现在一些建筑师已经将其作为自己设计的“规范”了。无论如何,不能再用一个旮旯角的次入口设一个小坡道去“搪塞”无障碍的要求。
4.2.5 适老性是最迫切的通用设计
刚才提到过,环境的适老性属于通用设计的内容,需求非常迫切。虽然我们常说“老残一体”,老年人和残障人士的无障碍需求大部分是重叠的,但是也有部分的差异。然而,如果认为在偏重“适老性”的设计中就可以降低无障碍设施的技术标准,那就是大错特错了。
老年人面临全面的生理衰退,不但包括行为能力上,还有感官上。对于环境和设施会提出一些比较细化的要求。
老年人更多地需要扶手,扶手的材料选择和构造处理应符合老年人的行为特征和舒适度的要求。公共厕所可以设置较大比例的厕位,内部空间适当放大些尺寸,设置一些辅助设置,就很方便老人以及带孩子的人使用(图10);在自动扶梯前设置扶手,方便老人上下(图11)。
此外还有在公共空间多提供老年人休息的座椅(图12);消灭地面小高差,一个小门槛可能就是隐形的杀手;环境的构筑不能很复杂、很有个性,需要明朗的状态(图13)等。
“适老性”给无障碍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通用设计理念的贯彻提供了契机。
4.2.6 通用设计的重点工作
通用设计是个美好的愿景,也非常契合中国当下社会发展阶段的现实需要,除了上述5 点外,还有以下几点也是建筑行业需要着力的重点工作:
1)建立高效的无障碍环境建设管理机制;
2)提高运营管理水平;
3)开发标准化的无障碍通用部品与产品;
4)平衡因地制宜、个性化与包容性的关系;
5)在更多的规范、标准中体现通用设计理念。
10 方便老人带孩子的人使用的厕位(日本东京羽田机场)
11 自动扶梯前方便老人扶手(日本东京某商场)
8 设施齐全的无障碍厕所(日本东京羽田机场)
在这些工作中,都面临如何理解使用者的多样性、如何建立高效的协同机制、如何与智慧、绿色的目标和技术结合、如何鼓励健康的市场、如何进行普及和宣传等问题。通用设计既是解决社会难题的良方,又提出了大量的课题,大有可为。通用设计理念在建筑设计中的贯彻势必将推动设计水平的提升,成为高质量建筑的重要内涵之一。□
12 走廊里的休息座椅(日本东京某养老院)
13 养老院的餐厅(日本东京某养老院)(1-13图片来源:作者自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