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围暖炉,百锅千味
2019-10-22
火锅,让人沉醉于舌尖的欢愉,又让心灵得以放松。祖国疆域辽阔,南北食材不尽相同,口感细节追求上人们各有喜好。火锅有种弹性的魔力,在一口锅中统一了大部分中国人饮食偏好。志同道合的几位好友围炉而坐,热气腾腾的烟雾,朴实而香气四溢,边烧边吃,极富情趣的饮食场景祖国大江南北皆可见。在口味上,又能百锅千味。火锅的底汤既能简单,也能繁复;食材既可单一,也可多样;不过是汤底、食材和蘸料的组合,各地都演化出独具地方特色的火锅文化。
重庆
麻辣锅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请想象一下这样的画面:船工们乘坐小船,日复一日地穿梭在河道中。深夜靠岸停泊时,为了充饥驱寒,他们在滩坝上以野炊形式架锅而食,炊具简单,不过一锅,锅中盛着水汤,投入各种食材,再加上辣椒、花椒暖身祛湿。这便是川渝一代火锅的雏形。船工发明的吃食,一传十、十传百在长江沿岸各码头流行开来,并风靡至今。
红汤锅底,是川渝人对麻辣火锅的执着。麻辣火锅是红汤锅底最有力的代表,其中最地道的當属老火锅。何谓“老”?物资匮乏的年代,人们在使用牛油汤底后“洗油”,也就是滤掉残渣,高温煮沸后再循环使用。久而久之,这种烹饪方式形成了对老锅底的一种坚持:一次性的红汤锅底缺乏老火锅口感上的厚重与层次感。现在,老火锅以另一种方式在坚守:油不“老”,但牛油在锅底中的占比地位绝对稳固。
牛油火锅的油水比例一般是6:4,有的会提高到7:3。厚重的牛油能较好地封存住锅底鲜香的口感。除却牛油,另一个不容忽视的环节是辣椒、花椒所带来的嗅觉原香与口感刺激。牛油火锅至少有三种不同种类的辣椒调制,分别凸显锅底的色泽、香气、辣度,各家老店各有秘方配比,合成麻辣十足的“霸气”汤底。
麻辣火锅到了成都,则出现新的呈现方式——清油火锅。用菜籽油代替牛油,并加入数十种香料炒底料,如茴香、白蔻、八角、草果等,增添更为丰富的风味。相较于牛油锅底,油水比例一般为4:6的清油锅底口感则更为清爽。无论牛油还是清油,都和川渝人的热辣性格一般,对麻辣口感追求得直接爽快。两种红汤火锅味道不分伯仲,都是火锅爱好者不容忽视的美味。更别说麻辣火锅三宝:毛肚、鸭肠、黄喉。一片爽脆的毛肚下锅,三秒起筷,经过沸腾的麻辣锅底一涮,让红锅爱好者大呼一声:爽!
潮汕
牛肉火锅
围炉聚炊欢呼处,百味消融小釜中。
与麻辣火锅相比,潮汕牛肉火锅像是另一个极端。潮汕地区的吃食,大多追崇“鲜”,强调以食材本身取味,注重清淡、养生、原汁原味。享用火锅时,他们大多以牛骨、白萝卜、苦瓜、玉米、黄豆等食材作为汤底。涮食材的顺序也较为讲究,大都遵循“牛肉丸-涮肉-喝汤-涮肉-蔬菜-粿条”这样的顺序。若打乱顺序,被阿婆看到肯定会说你,“味道都没出来,放什么菜呀”。
牛肉火锅虽诞生于潮汕,但潮汕并不是牛肉主产地。潮汕人“种田如绣花”,解牛也是如此,食不厌精。潮汕人对牛肉的精细处理、巧妙运用让潮汕牛肉火锅店门庭若市。一般来说,潮汕牛肉火锅会选用3至4岁自然放养的土黄母牛或是阉牛,肉质细嫩。云贵川地区出产的牛肉为佳,因为这些地区牧草长势随季节变化而有所不同,牧草茂盛的季节牛肉脂肪较多,反之则肉瘦。牛的脂肪随季节交替渗透到肉中,形成肥瘦相间,鲜而不腻的口感。
师傅现场切肉是潮汕牛肉火锅店的一大特色。潮汕牛肉火锅对牛肉的新鲜度追求相当严苛。屠宰后的牛体内细胞失去氧气供应后会产生乳酸,对人无害,却会影响牛肉风味。涮火锅的牛肉,从宰杀到餐桌上控制在4小时内,一些追求极致的火锅店甚至将时间缩得更短。切肉师傅必须专业,分解牛肉要做到肉、筋分离,相当考验师傅的刀工和耐心,这也正是潮汕牛肉火锅的精髓之一。牛身上不同部位的肉切法也不同,吊龙要大片切,三花趾、五花趾则要切得薄一些。
牛肉下锅顺序一般遵循从瘦到肥,从嫩滑到筋道。第一口不宜食用太肥腻的部位,否则会导致越吃越无味。肉下锅时先用筷子打散,烫肉讲究“三吊水”,一吊血水,二吊纤维,三吊酸性。三次吊完,就是牛肉最美味的时刻。肉吃得差不多时,将粿条下锅,粿条连汤盛入碗里,加上芹菜粒、炸蒜、配上牛肉,一碗正宗的牛肉粿条下肚,身心的疲惫都会因美食而置之脑后。
北京
羊肉火锅
一碗麻酱撒香蕈,三盘肥羊酒满盅。
北京的冬天,一定少不了一群人窝在火锅店里吃铜锅涮羊肉的场景:大铜锅,红炭火,薄厚恰好的羊肉卷成筒状,锅中一涮,蘸上麻酱,一口下肚,美味又温补。民间相传,北京羊肉火锅与忽必烈颇有渊源。蒙古大军征战途中,忽必烈见将士们思乡情切,为鼓舞士气,他命厨子准备羊肉。正值此时,部队却突然要开拔,厨子急中生智迅速将羊肉切成薄片,在锅中涮熟,撒上细盐呈出。忽必烈享用完后,大呼美味,翻身上马,一战取得大胜,“涮羊肉”因此成为宫廷佳肴。
北京铜火锅涮羊肉,地道的称呼是“铜锅涮肉”。铜锅分为三部分:上部分为通心烟囱,中部为盆状锅体,下部为炉体支架。铜锅体高膛大,容炭量大而不飞灰。使用时,在锅中加入汤底,再把烧红的炭夹入炭炉进行加热。有些传统铜锅,还会有一个压火帽,用帽把控火候。
北京羊肉火锅的汤底不算太复杂,主要在清汤里加虾皮、枣、桂圆、黄花菜、姜、葱、枸杞等既提鲜又没有太大异味的食材,这样的汤锅不会掩盖羊肉的本味,而将羊肉的鲜提升到极致。也正是如此,北京火锅相当考验羊肉的品质。
肉片以专业师傅手工切的羊肉为好,机器刨的羊肉下锅易散,手切羊肉要求“薄、匀、齐、美”,自然舒展、鮮红的肉片盛在食器中,纹理清晰可见。“立盘不散,翻盘不掉”,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羊肉没有注水,有粘性,纤维也没有被破坏,才能附着在盘上。清锅涮羊肉,汤底不可有浮沫,越涮汤底越亮,则说明羊肉品质上乘。寒风凛冽的冬天,铜锅涮肉加上三两好友,待到清汤沸腾时将红白相间的鲜羊肉放锅里溜一遭,大块吃肉,让羊肉的香醇在口腔里放肆撒泼个痛快,才有底气和窗外的白雪吹胡子瞪眼。
蘸料搭配的奥义
麻辣、鲜甜、爽口,如果说沸腾的火锅锅底在涮肉之时赋予了食材的底味,那么与之搭配而食的蘸料则是“点化”食物的关键一步。来自不同地区的香辛料,以不同比例组合搭配。蘸料虽然无法成为食物本身,但与食物相互依托,更淋漓尽致地展现出食材的千滋百味。火锅爱好者的个性蘸料搭配秘方,也成为人们围桌吃火锅时的热聊话题之一。
油碟
油碟常与麻辣火锅搭配。油碟不仅可以缓和麻辣火锅中的重麻重辣,还能降低刚涮出锅食物的温度,以免烫伤食道。最重要的是,几乎无味,不会喧宾夺主,能较好地维持多种香料熬制出的锅底本味。
蒜泥+香油
略带辛辣的大蒜,剁碎成泥,搭配香油润滑。单酱料试吃并无盐味,仅有些许天然的辛辣口感。食物蘸上后有少许蒜泥的颗粒感,香油包裹着食物表面,将锅底的香味锁入其中,入嘴温热爽滑。
干碟
干碟常见于川渝地区,麻辣火锅足够给劲,干碟则能使麻辣更上一层。干碟无水无油,如同烤串上桌前的一撮神来之笔,毛肚、黄喉、腰片、鸭肠在干碟里滚上一圈,会成功将食物升华至另一领域的口感。
辣椒面+花椒面+花生碎
辣椒面与花椒面混合,加重辣度,与花生碎混合,配合出酥脆的口感。食物裹上酱料送入口中,辣味干燥而迂回,刺激感强,使辣味更有层次感。
汁碟
汁碟大多搭配浓汤火锅,比如粤式海鲜锅、骨汤火锅、粥底火锅等。因为味道清淡,汤底浓郁,汁碟成为进一步提升食材味道重要一环。酱油汁、耗油汁打底,再搭配上各人喜好的调料,味道十足。
姜末+生抽+香醋+糖
适用于口感鲜甜的粤式火锅。酱油和耗油为主增加咸味,姜末去腥,香醋解腻,糖味提鲜。不但增添一味锅底缺少的酱香味,又能助消化,让食客胃口大开。
酱碟
酱碟出现地域广泛,南北各地都有人爱。对于酱碟的追随者而言,“万物皆可沾”,浓郁的酱料包裹着热乎乎的食材,是享用火锅时的点睛之笔。
芝麻酱+花生酱+韭菜花+豆腐乳
北方麻酱就是以芝麻酱与花生酱调配得来,口感如脂膏,加上腐乳和韭菜花特有的酱香风味,适用于北方涮肉火锅。锅底没有太多香料掩盖,酱碟能掩盖肉的腥膻,而不影响肉本身的鲜香。
沙茶酱+炸蒜+香油
沙茶酱是潮汕牛肉火锅的灵魂。褐色的沙茶酱口感绵稠,搭配香油增加滑度,蒜末过油后,去掉了辛辣味,凸显蒜香,三种调料搭配佐餐。沙茶酱掩去牛肉的腥气,爽快地衬托出肉香,让弹牙的牛肉越发香醇。
个性碟
无论酱料如何搭配,火锅蘸料界还有一句真理:蘸自己的料,让别人说去,自由随性是才是吃火锅江湖的魅力。无需考虑锅底如何,调料搭配全看当天心情。有对油碟念念不舍的北方人,也有对麻酱痴痴相恋的南方人、对酱油心生好感的各路食客。更有老餮,面前放好几款蘸料,不同食材搭配不同蘸碟,一顿火锅搭配出多种口感。看了这么多,下班后你确定不来一顿火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