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董来扶,开国大典上最难忘的300米

2019-10-22陈娟

环球人物 2019年19期
关键词:功臣开国大典方队

陈娟

距离国庆70周年大阅兵还有10多天,一段12分钟的开国大典彩色视频在网络上流传开来。这段由中央档案馆公布的视频,真实还原了70年前那一伟大的历史时刻。在视频的10分20秒处,一辆坦克打着军旗隆隆地驶过天安门,紧随其后的是100多辆坦克组成的方队,马达的轰鸣声和着雄壮的军乐声,气势磅礴。

“那辆打头的坦克就是‘功臣号,驾驶它的正是我父亲。”看到这一幕,董蓟雄、董蓟豪兄弟二人激动万分。“老爷子如果看到,肯定也得激动好久”,董蓟豪对《环球人物》记者说,每到阅兵时节,他们一家子就会忙碌起来——父亲是70年前那场阅兵式的亲历者,是历史的见证人,“一遍一遍讲‘功臣号的故事,一开始是老爷子自己讲,他去世后是我们讲”。

又到国庆,恰逢阅兵,回到70年前的起点上,董来扶和“功臣号”再次成为故事的主角。

“功臣号”要当“擎旗车”

时间回到1949年初秋。

20岁的董来扶还是第四野战军特种兵纵队坦克大队的一名战士,曾在辽沈战役、平津战役中各立一次大功。当时,他所在的部队正准备南下作战,坦克都已经装上火车,结果没走成。临近开车前一个小时,突然接到上级命令说暂停南下,“全力准备参加开國大典阅兵式”。

“对一名战士来说,能参加开国大典阅兵式是一种莫大的荣誉,但我父亲后来回忆时说,他们整个坦克团,无论是团长还是战士,第一反应都是紧张,因为责任重大。”董蓟雄说,他是董来扶的第二个孩子,受父母影响,兄弟姐妹4人都当过兵。上世纪70年代,他被父亲送到了军营,也成了一名坦克兵。

最紧张的要数董来扶。当时,部队决定让在战役中屡立奇功的“功臣号”担当整个坦克方队的“擎旗车”,也就是最前方的指挥车。作为“功臣号”的驾驶员,董来扶担心的不是驾驶技术,而是坦克车的性能——那时我军没有自制坦克,都是战场上从日军和国民党部队手里缴获的,型号不一,非老即破,而且动不动就熄火。

“‘功臣号是我军坦克部队的第一辆坦克,出了名的‘老头,属于超期服役的日本97式陆军坦克,谁知道‘老头啥时候发脾气,搞罢工?”后来回忆起当年的情形,董来扶如是说。“如果在天安门广场正接受毛主席检阅时,‘功臣号突然熄火,整个坦克方队一下子就全‘趴窝了,那可咋办呀?”

为了防止阅兵时出现意外,整个坦克方队开到卢沟桥,在桥下的河滩上进行训练。将近两个月的时间,每天起早贪黑,马不停蹄地练。和现在处处绿树成荫不同,当时的卢沟桥河滩上到处是黄沙,坦克开起来尘土飞扬,若是遇到刮风天,更是飞沙走石。“我们都在河滩训练场吃饭,一刮风,饭里都是沙子,挑都没法挑,馒头一咬就‘嘎吱嘎吱直响。”董来扶说。

训练时最重要的是阵形,这对于坦克车来说是一个难题。坦克是一个封闭的空间,驾驶员很难看到外面,也就没有办法观察队形,保持队伍整齐。“我父亲就天天琢磨,后来找到了解决办法。坦克的潜望镜都是立着的,能从底下往上看,他建议把潜望镜都放倒从侧面看,驾驶员就能通过潜望镜看到身边的坦克,从而保持整齐。”董蓟豪说,父亲还因为这个“发明”而受到表彰。

训练阵形之余,坦克方队战士们大部分时间花在检修坦克上。休息时,他们常互相问:“你的坦克怎么样了,会不会突然熄火?”“我哪知道,我心里也没底啊!”董来扶每天手里都拿个扳子,在“功臣号”上闻气味、听响声,一丝不苟地检修,一遍又一遍,一直到阅兵式那一天。

十几分钟的时间衣服都湿透了

1949年9月30日,开国大典前夜,董来扶和战友们激动得一夜无眠。他拿着砂纸、抹布,把“功臣号”从头到尾擦了一遍,擦得锃亮锃亮的,“脸不洗没事,坦克不擦可不行”。

次日凌晨4点,天空刚露出一丝鱼肚白,起床号响起,坦克方队集结。每辆坦克有车长、正副驾驶、炮手和机枪手5人,董来扶是“功臣号”的正驾驶。在“功臣号”的带领下,坦克方队浩浩荡荡开往天安门广场。

下午3时整,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林伯渠宣布庆典开始,当时的天安门广场已汇聚了30万军民,红旗招展,彩绸飘舞。毛主席走到话筒前,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他亲手按动升旗电钮,五星红旗在《义勇军进行曲》的旋律中冉冉升起。接着,他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公告》。

宣读完毕,林伯渠宣布阅兵式开始。阅兵式分为检阅式和分列式,先进行的是检阅式。所有参加阅兵的部队都排列整齐,坦克兵们统一穿人字呢制服,头戴冬夏两用坦克帽,精神抖擞地站在坦克旁。“我们目不斜视,只听到‘咔嚓咔嚓的声音,那是中外记者在拍照。”

“阅兵时一下子看到红旗漫天,心里亮堂堂的。”董来扶后来回忆。当时,朱德由阅兵式总指挥、华北军区司令员聂荣臻同车陪同,检阅了三军部队。紧接着,朱德回到天安门城楼,宣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命令》。检阅式完毕,扩音器里传来聂荣臻的口令:“分列式开始!”

听到命令,站在队伍前的营长王怀庆将手中的小旗一举,又在空中画了一个圈,大家都发动起坦克,开始前进。董来扶驾驶着“功臣号”行进在最前方,坦克顶部的军旗在风中飘扬。后面跟着两辆坦克,和“功臣号”保持正三角阵形,紧接着是100多辆坦克组成的方队。当坦克方队驶入检阅区域时,董来扶紧张得手心冒汗。

2006年9月14日,在天津蓟县某部,“功臣号”坦克手董来扶为大学生讲战斗故事。

“毛主席挥手向我们致意,随后又向天空挥手,因为那时飞机编队也正好通过广场上空。”董来扶回忆说,“其实我特别想多看毛主席几眼,但又害怕自己的车跑偏,影响整个队形,所以只能不时通过潜望镜向外看,瞅一眼,然后赶紧看路,得空再瞅一眼。”

一边开坦克,一边偷看毛主席,董来扶紧张坏了,十几分钟的时间衣服都湿透了,“检阅的区域就是天安门城楼东西两个牌楼之间,300多米的行进,却是我一生最难忘的记忆”。

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阅兵式上,董来扶驾驶着“功臣号”带领坦克方队接受检阅。

年轻时的董来扶。他天生喜欢机械,是一名优秀的坦克手。

我軍部队有一个“功臣号”坦克连,在连部的院子里有一块石头,上刻着董来扶常说的一句话:车听我的话,我听党的话。

“车听我的话,我听党的话”

作为一名坦克兵,董来扶的记忆几乎都与“功臣号”有关,他的命运也和“功臣号”紧密相连。

董来扶生于山东,后来“闯关东”到东北。他先在沈阳一家日本钢材株式会社当整理工,后加入东北抗联保安旅,参加抗日战争。抗战胜利后,八路军开进东北成立特种兵纵队,正在筹备坦克大队,董来扶被选调到这个集体中来。那一年,他17岁。

当时, 沈阳有一家日本人的坦克修理厂——918坦克装配修理厂。日本投降后,遗留的坦克便成了各方政治力量争夺的宝贝。经过一番筹谋,在民主自治军工作的干部高克带着董来扶等人,潜入修理厂,夺得两辆坦克。其中一辆在转移途中被破坏,另外一辆被修复好后,一直开到了沈阳以东的炮兵学校驻地——马家子湾。从此,人民军队装备了第一辆坦克。

1945年12月1日,凭着这辆97式坦克,中国人民解放军成立了第一支坦克部队——东北坦克大队,高克任副大队长,董来扶因为懂一些修理技术,成为一名驾驶员。“那辆坦克资格老,而且战伤累累,常出故障,战士们都称它为‘老头坦克。”董蓟雄说,一开始“老头坦克”被当做教练车,专门用作训练,“父亲跟我们讲,当时的坦克车内没有什么通信设备,车长发号施令完全靠脚踹驾驶员,踹不同的部位代表不同的指令”。

但正是这辆又破又旧的“老头坦克”,在辽沈战役攻打锦州的战斗中立下战功。

1948年秋,坦克部队奉命分两路配合步兵攻城,先是扫清锦州外围,紧接着发动总攻。在总攻时,董来扶所在连队的六辆坦克全部出动。两辆留作预备队,四辆支援第一梯队,“老头坦克”负责支援。当时有一段路,右边是护城河,左边是城墙,路特别窄,仅有一个坦克车身的宽度。“炮弹落入护城河,潜望镜都被糊上了泥,看不清楚,其他三辆坦克或战伤,或掉入河中。父亲想了一个办法,用坦克履带的叶子板刮着墙,听着声音就知道坦克正紧贴着城墙那侧走,这样就不会掉进河里。打着打着,就冲到了最前面。”董蓟雄说。

就这样,董来扶驾驶着“老头坦克”在攻打锦州的激烈战役中,连续作战,摧毁敌军80多个据点,一举打掉了范汉杰司令部,辽沈战役取得胜利。战斗结束后,第四野战军将“老头坦克”命名为“功臣号”,记集体三等功,董来扶荣立一等功。随后,“功臣号”又跟着第四野战军南下入关,参加平津战役。平津战役中,董来扶驾驶着“功臣号”,在巷战最艰巨的时刻摧毁敌军两个关键地堡,为此董来扶再立一次大功。

经历过战争洗礼、立下战功的“功臣号”,就这样一步步从战场走到了开国大典的阅兵式上,接受检阅。

1950年,董来扶参加全国战斗英雄代表大会,被授予“钢铁英雄”称号。9年后,他的老伙计“功臣号”退役。作为革命文物,它被永久保存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内,向游客讲述着过往的故事。

“父亲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车听我的话,我听党的话。他的一生都和‘功臣号连在一起,离休后每年都要去军事博物馆看看它,直到2010年去世。”董蓟雄说,虽然父亲离开了,但留下了“功臣号”精神:1999年,天津洪湖里小学四一中队被授予“功臣号坦克中队”的称号,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师生勤奋刻苦、勇往直前;而在我军部队中,有一支“功臣号”坦克连,赓续着老一代装甲兵的优良传统,传承着老一辈功臣勇士的红色基因,在强军征途上奋进。

董来扶(1929年-2010年)生于山东,第四野战军特种兵纵队战车团1连“102”号坦克驾驶员。17岁入伍,在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中各立大功一次,驾驶的坦克被授予“功臣号”荣誉称号。开国大典上,他驾驶”功臣号“参加阅兵式。1950年9月,他参加全国战斗英雄代表大会,被授予“钢铁英雄”称号。

猜你喜欢

功臣开国大典方队
作战时间横跨开国大典的是哪一次战役?
灭害功臣
10月历史大事记
值得回味的阅兵亮点
2009 国庆60周年阅兵
泥土中的功臣
胜利日大阅兵
雄壮的方队走过来
陈氏父子的上海往事
(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