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该如何选书?如何打造属于自己的“反图书馆”?
2019-10-22张越
张越
还记得《三体》中罗辑的梦想之地吗?
他想要居住在雪山之下,湖泊之岸,森林之边,草原之中。
罗辑的梦想之地,也是多数人类所渴望的梦想之地。但雪山、湖泊、森林、草原并不是他梦想的全部,在偌大的梦想里,还有一个小小的细节,那便是壁炉。冬日里,可以坐在壁炉旁一边取暖,一边读书,哦,还有一个必不可少的就是一杯热咖啡。
不经意间,刘慈欣编织的这座伊甸园般的完美境地,也成了我最渴望居住的地方。即便雪山、湖泊、森林和草原不能同时拥有,但小小的壁炉和满屋书籍的理想,却是可以很轻松实现的。
相信每一个喜欢读书的人都渴望生活在书海之中。一个书架,一面书墙,一间书房……多大的空间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我们可以随时随地沉浸在一个有书的角落。
书房的意义何在?
纵穿古今中外,许多名人的私人图书馆都让我们无比向往。私人图书馆是一个藏着它的主人成长历程的载体,可以说,一个人之所以有今天的成就,从他读过的书中我们就可以找到答案。从这个角度讲,一个人的书房,是极其隐私的所在,一旦有人窥探到其中的秘密,就相当于将它的主人赤裸裸地放在了聚光灯下。
在藏书的名人中,意大利作家塔勒布(《黑天鹅》作者)是很有特点的一位。他的家中有三万多本书,因此经常有人问他,这么多书,你都读过吗?塔勒布认为问这个问题的人是很无知的。他认为,我们未读过的书,比我们读过的书更有价值。
在一个人的书房中,所有未读过的书,就构成了一个人的“反图书馆”。这些书不仅描绘了这个人的阅读经历,也描绘了他渴望拥有的知识图谱。
回想一下我们的阅读经历,我们经常在读了一本书之后,会引申出更多的书籍。以我读唐浩明先生的《曾国藩》为例,读完这本书,我便买了曾国藩编纂的《经史百家杂钞》和《曾国藩家书》——前者是继姚鼐《古文辞类纂》之后的又一部有名的古文选读本,几乎囊括了曾氏的思想。我对曾国藩影响最深的四部书也十分感兴趣,即《史记》《汉书》《庄子》《韩文》。除此之外,这部书中,还描述了大量的晚清历史,这也勾起我阅读“太平天国”和中国晚清史的渴望。
一部《曾国藩》,就引申出了至少7部相关作品。这也就是我的“反图书馆”的一小部分。
在长期的阅读过程中,我们的未读书单会越列越长,而这些未读之书越来越精确地描绘出我们知识体系的图画,这张画,就是我们的私人图书馆。当然,这幅画永远也画不完。但它至少让我们看到自己的擅长之处,以及不足之处,我们会因此而逐渐修改残缺的线条,使画作愈来愈美。因此,搭建私人图书馆的过程,也是一个诊断人生、完善人生、改变人生的过程。
我们该如何选书?
无论是搭建自己的书房,还是日常的阅读所需,我们在读书之前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选书。
选书,不是一成不变的。阅历的增加,不同阶段的知识需求等等,都是影响我们选书的因素。
对于真正喜欢读书的人来说,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选书特点;而对于不读书、但是想培养自己阅读习惯的人来说,选书就毫无头绪了。
我就遇到过很多类似的问题,有很多朋友让我推荐几本书。我一般会先问对方对哪个领域感兴趣,再根据其兴趣推荐书。但我发现不经常读书的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他们中的大多数没有兴趣偏好。由此可见,他们既不了解自己,也没有规划好自己的未来。
从这个发现反推,我们就发现了读书最重要意义之一,就是让我们知道自己的知识体系,进而了解自己的喜好特长,并让我们知道未来自己将成为什么样的人。
我有三种主要的选书方法:
第一,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书的品类。在读书之前,最重要的就是问自己:渴望通过阅读获得哪方面的知识?即便不想获取知识,那么你读书到底为了获得什么?
如果是为了获得片刻的享受,则可以选文学、科幻、推理等情节跌宕起伏的书;如果是想了解某一国家或者某一时期的历史,那么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历史类图书;如果想研究人的心理,或者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则可以读心理方面的书……总之,每个人的读书需求都是不一样的,甚至,一个人在不同时期的阅读需求也是不一样的。我在闲暇的时候,就喜欢读文学、科幻类的书;如果没有繁忙工作、有大块的阅读时间的时候,我就喜欢读一读古文、历史或英文类等阅读效率比较低的书。
倘若你没有任何喜好倾向,不如把文学、历史、科普、社科、心理等几个大类的书籍,分别选择一两本读一读,寻找自己最感兴趣的领域。
其实,阅读就是培养自己兴趣的一种方式。我们在读书的过程中,会越来越明确自己到底在追求什么,或者想追求什么,以及我们未来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这对我们的职业规划和人生理想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几乎很少有人去读自己完全不渴望去探索的内容,或者与自己毫无关系的书。
第二,从中外名家的书单中汲取营养。
首先解释一下“书单”二字。我倡导的“书单”,并非网络流传的书单,而是我们通过阅读,去寻找某位名人的阅读线索,进而找出对他影响最深远的书籍是哪些,而这些书籍,往往也会对我们产生较大的影响。
例如前文所说,对曾国藩影响最大的书是《史记》《汉书》《庄子》《韩文》。我们可以结合曾氏遗墨中对这些书的感悟,去阅读这些书籍,这样就可以深切地品味到一本书所蕴含的更深层次思想。
读过《岛上书店》的朋友,一定会对这本书目录中所提及的书单感兴趣,这就是一个很不错的线索,我们可以根据这个线索去阅读这些经典作品。读过村上春树作品的朋友,一定渴望读一读《了不起的盖茨比》《漫长的告别》和《卡拉马佐夫兄弟》。因为所有村上春树的书迷都清楚,这三部书是最受村上推崇的,也是对他影响最深的三部书。同样,读刘慈欣作品的人,也一定会喜欢读凡尔纳和阿西莫夫。
虽然时代不同,彼此的经历不同,我们读同一本书所获得的体验也未必相同,但这些经典不衰的作品不会因岁月流逝而失色,总会在一代又一代人的生命中閃光。
第三,逛书店,寻找“视野”之外的书。
逛书店,是一个读书人不可或缺的生活。虽然电商让我们节省了时间,节省了金钱,给我们带来了便利,但对于读书人来说,电商却局限了我们的“视野”。尤其在当今的智能时代,最懂人心的不是你自己,不是你的亲人,而是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可以通过你的日常购买行为猜测到你的喜好,基于算法的精准性,电商平台推送到我们眼前的商品,往往都是我们喜欢的一类。这看似是电商的优势,却也是劣势,从此我们视野之内的书籍,几乎都是“意料之中”的书,鲜有“意料之外”的惊喜。而逛书店就恰好弥补了这一短板。
任何一家书店,都不是为某一个人量身打造的,而是为大众提供的阅读空间。因此,每一家书店都是包罗万象的,无论书的品类,还是书店摆书的布局,都无关个人喜好,这就让我们有更多的机会去发现我们平时不关注的书籍,进而打开我们的视野。而且,每一家书店都有自身的特色,书籍的品类也不尽相同,有些书店喜欢外文书籍,有些书店艺术色彩鲜明,有些书店更具文艺气质,有些书店则学术氛围浓厚……
逛书店会让我们建立起更大的“反图书馆”,这不仅拓展了我们视野的广度,也探索了我们知识的深度。与其说书店是一种选书的最佳场所,不如说书店告诉我们阅读意义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