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与阳光奏鸣曲
2019-10-22郭宗忠
郭宗忠
我想写一幅“家和万事兴”或“家盛万事兴”的字画,送给盛万兴一家。这是个令人羡慕的家庭。他们一家三口,代表了当下中国的最典型的家庭结构。他们注重事业,注重家,注重生活品质,富有悲悯情怀,注重每个人的发展,相互支持、尊重和睦、简单自然的家庭氛围,折射出中国家庭逐渐趋向的一种成长状态。这样的一个个“家”的元素,也为中国未来的发展和强大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
一
一个寒冷的冬日下午,我在中国电力科学院配电研究所见到了盛万兴所长。这个工学博士后、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是个儒雅谦恭、率真自然的60后。
盛万兴出生于1965年中原大地的河南信阳,天资聪颖,加上后天的努力,盛万兴一路读完中学、大学,直到1995年读完博士,考入了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博士后。1997年,博士后出站后,凭着一股对电力的热爱,他联系到了中国电科院,一干就是近20年。
电力是国家的支柱产业,是为老百姓带来光明的产业,盛万兴选择了电力,就是选择了一份责任,选择了一份奉献和牺牲。这些年兢兢业业地工作和不断努力,让盛万兴成为了国网公司优秀工程技术专家、智能配电科技攻关团队学术带头人、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仿真学会理事、中国电機工程学会电力自动化专委会学科组长、农村电网专委会主任、电力行业配电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长……众多的“头衔”不是故弄玄虚,而是实力的象征。
盛万兴长期从事电力系统自动化、分布式发电与微电网、配电与用电等研究、开发以及管理工作,先后承担了国际技术和国家973/863支撑计划/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科委、国家电网公司等科技项目50余项,主持工程应用项目累计数亿元产值,这些骄人的成绩是与国家的发展、人民的需要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盛万兴认定的事,只有一个“钻”字,作为当时博士后在全国也不到1000人的时代,盛万兴的选择和研究是找准了自己的定位,他对选择的事业无怨无悔,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与自己所研究的方向结合,克服家庭的各种困难,足迹几乎走遍了祖国大地,得到了第一手材料,一路走在电力发展的路上,他事事留心用心、样样精通、学有所用、学有所专、业有所成,凭着近二十年的工作经验,从一名专业技术人员走上了电力研究所领导岗位。这一项项工作,这一段段经历,这一次次攻关,盛万兴获得多项荣誉和称赞,而在这背后,却浸透着无数的心血与汗水,困难与艰辛!
特别是从事支持的农村电网的科技项目,盛万兴深知农村电网规划在电网发展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这是一项智力服务工作,更是一项神圣而光荣的事业。基于这种深刻认识和执著追求,盛万兴一丝不苟、孜孜不倦地钻研业务,兢兢业业地从事工作,堪称农村电网建设的“践行者”和“先驱”,为老百姓带来了真正的“光明”。
二
盛万兴所长谈起小时候农村用电的经历,深有感触。
农村劳动了一天,摸着黑回到家,刚要做好饭吃饭时,家里的灯就没有了电,一家人又是摸着黑,点着煤油灯,那个烟熏火燎的煤油灯、黯淡的灯光和煤油灯烟,让人感到窘迫又无奈。一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还是这样的境况。
后来,盛万兴等来了机会以改变这一制约农村用电的状况,同时也给了他大展身手的舞台。
2005年,盛万兴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了国网公司20多项农村电网科技项目。
盛万兴谈到这些项目时,有着一种使命感、责任感和自豪感。课题一旦确立,他运筹帷幄,却又像冲锋陷阵的将帅,亲自披挂上阵、擒贼先擒王的勇气,让盛万兴早已按捺不住驰骋战场的雄心。
翻看着他牵头编著的厚厚的《新农村电气化典型供电模式应用案例》一书,里面积累了智慧和实战的结晶。书中列举了国家电网公司系统内22个网省共计179个具体代表性电气化农村典型供电模式应用案例,每一个案例,每一组数据,可谓指导性、操作性并存,具有典型意义。
农村电网建设,盛万兴可谓身体力行。电网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文社会的不断进步,以及对电网规划工作重要性的认识,都激励着盛万兴竭心尽力地做好电网建设的龙头,竭忠尽智地为中国农村电网更好更快发展大展宏图。说到全国各地的网线改造,包括青岛、潍坊、济南、聊城、济宁、临沂、泰安等网线改造,盛万兴都是如数家珍,充满了艰辛后的自豪。
他记得大冬天冒着刺骨的寒风,在电杆上一干就是几个小时,手都被冻得拿不准工具了,浑身有时候都冻僵了,有时候为了赶工期,晚上到了施工工地,立即投入安装工作中。作为一名博士后,能够亲自爬上爬下电杆,的确也带动了团队人员的吃苦精神。
为了优化农村电网发展规划,他亲自带队,积极走访农村,超前了解用电需求,高效解决了变电所覆盖范围等供电问题,得到了农村千万百姓的好评。
2005年,盛万兴担任国网公司农村电网改造负责人。面对初期工作的重重困难,他拿出韧劲,全身心投入其中,他心里明白,这次改造前所未有,在缺乏经验的前提下,必须大胆尝试,开拓新路子。他支持编制各种规划报告,负责管理电网规划、电网前期、用户和电源接入系统和投资统计、电力市场中长期负荷预测工作,系统地解决了世界上规模最大、地域广阔复杂的中国农村电网模式问题,攻克了一系列技术难关,研发了多项硬件产品,成果已用于电网公司所属1800多个县级电网中,为累计数千亿元投资的新农村电气化、农网智能化、低电压治理等农网工程建设提供了直接的技术支持,节约了大量的工程投资,创造了巨大经济和社会效益,示范试点工程多次被中央电视台等主流媒体报道。
他不仅自己身体力行,还不断培养自己团队的技术力量和拼搏精神、顽强作风。电网建设是一项时效性强、标准高、管理细的工作,危险性高,吃苦耐劳,“上山下乡”“走街串户”是分内的事,起早贪黑、加班加点是家常便饭,为了老百姓尽快得到电网改造的实惠,为了让他们早日实现与城市电网的一体化,盛万兴做到哪里有困难就直奔哪里;哪里有需要就去哪里,随时解决了一个个问题和难关,高质量,提前完成了计划内的农村电网改造。现在,包括边远地区的农村电网改造工程也全面展开,这个造福全国老百姓的工程,有着盛万兴的智慧和汗水。
现在,再回到老家时,再也没有了停电问题和电压不稳的现象。盛万兴做的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大事。服务老百姓,想人民之所想,是一名电力科学家的义务和责任,从盛万兴身上体现的,就是一心一意为老百姓服务的思想。
盛万兴是老百姓心里的“光明使者”。
三
“无论从事哪项工作,都要时刻坚守诚信、正直、坦荡的职业道德,不可唯利是图;要不断强化戰略思考能力,要把与时俱进精神专业化,在熟练掌握专业技能的前提下,对时事、潮流有辨析能力,对社会发展有较强的敏感度,保持良好的学习心态,不断自我补充。”
盛万兴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他以身作则,学习和科研并重,也带领他的团队走出了一条发展之路。他常要求所里人员:做好各种课题研究,自己该做的事,尽好自己该尽的责,要把自己的事做好,才能真正为电力事业做出贡献。为提高所里人员工作效率,他亲自传帮带,培养大家的责任意识,创造科研氛围,养成一切为了老百姓的利益服务的信念,形成高效率的团队作风。在他的带领和指导下,全体人员已成为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优秀团队,作为电力机构,也是半军事化管理的单位,保证能做到随时完成各种艰难险阻的任务的要求。
“十二五”以来,盛万兴先后主持编写了“十二五”国家科技部智能电网战略报告、国家电网公司“十二五”和“十三五”科技发展战略与规划报告,并在一系列国家973、863等科技支撑计划、自然科学基金及国网公司科技项目资助下,带领科技攻关团队,系统地开展了智能电网理论方法及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在智能电网体系与若干关键技术研究方面,取得了多项重要成果,走到了国际前列。近年来,先后发起并获批国际电工委员会IEC、美国电子电气工程协会IEEE、国际大电网组织CIGRE等三大著名国际组织的分布式发电与微电网标准化工作组,中国成为召集人,极大地促进了合作发展,提升了我国在该领域制定技术标准的话语权和国际影响力。
十几年来,盛万兴出版专著24部,发表论文180余篇,获专利软件著作权80余项,制定国家/行业/企业标准30余项,获得省部级科技奖30余项。培养博士后、博士、硕士研究生30余名。
一个人的能力,是他对事业的热爱激发出来的。盛万兴无私无畏,为了电力事业不断奋斗,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奋斗精神,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与盛万兴不断努力分不开的。
2013年,电科院配电研究所被国家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国资委联合授予“中央企业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四
谈起自己取得的事业成绩,盛万兴不断提到他的家庭对他的支持。特别是他的爱人王燕,为了他的事业,放弃了在大医院的工作,跟着他从陕西来到北京;为了照顾孩子,留在了盛万兴的单位门诊部。
盛万兴与王燕1995年结婚,1996年,他们的女儿出生,对于都有事业的人来说,结婚生子都是一种考验。盛万兴的父母在老家,当时都六十多岁了,身体也不是很好,王燕的母亲去世早,孩子没有人照顾。作为医生,要经常值班,而盛万兴承担着国网的各种研究与工程,不得不随时出差,参加各种会议。他的爱人王燕也是医科大学的高材生,有着全科医师执照。但是为了家庭和盛万兴的事业,只能自己做出牺牲。
家和单位都在一个院里,这样王燕值班时,盛万兴晚上自己带孩子,要是盛万兴出差,王燕就将孩子带到门诊部值班室。艰苦必不可少,遇到的问题一个接一个,但是相互体谅,相互爱护,共同维护一个家和睦、健康发展,是这一代知识分子必须面对的课题,有时候与科学研究一样复杂和具有挑战性。
王燕的许多同事现在有的进了协和医院,有的在同仁医院,有的成了院长,但是王燕无怨无悔,在医术上自学和实践,也积累了丰富的医学经验。从1998年开始,在电科院门诊部从事着妇产科、内科、儿科、妇保、防疫、计划生育等工作,担任院计生委员,负责全院的计划生育医学咨询与指导。
这些年来,王燕凭着精湛的医术,累计诊治各类病人40000人次。她谦虚谨慎,对病人态度好,她钻研业务,对各种病症有的放矢,受到患者的高度称赞。这些扎扎实实的工作作风,让王燕有了非常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以及较高的综合治疗水平。许多市里的大医院高薪聘请她,她都婉言拒绝。她不仅仅对家庭负责任,对电科院的员工也有了一份割舍不掉的感情,保证他们的健康,也是支持爱人的事业。
相互支持,相互激励,两个人都为社会贡献着青春和力量,这个温暖的家庭,也温暖着社会。
五
工作让每个人迸发着对于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对于社会发展的责任,推进着时代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生活又是丰富多彩的,每一个家庭的温暖阳光,又让一代代新的生命茁壮成长,给社会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和元素。
盛万兴的家庭也是一样,每个周末,都要给孩子报上不同的课外班。他的孩子小时候在中关村生活过,喜欢这儿的氛围,每个周末都是妈妈们带着孩子飞奔在去辅导课班路上。
对于盛万兴来说,他们的家庭是谁有时间,谁带孩子来上课,而大部分时间是他的爱人在门诊部值班。所以,一到周六日,盛万兴一个男人带着孩子“转战”不同的“战场”。
他一直想写一部书,即《中关村的女人们》。她们替孩子提着书包,或者带着乐器,拥挤在去课外班的路上,行色匆匆,早得连脸都洗不了,有的系错了衣扣。都是紧掐着时间去上课,你想想看,一般两节课从八点上,两小时,就到了10点,而另外的地方的课程又是从十点钟开始上,你要是耽误了十来分钟,或者半小时,以每节课200元计算,就差不多白交了几十元。更重要的是孩子也听不了完整课了。
盛万兴这个男人就在这些女人们的大军里,数学班、英语班、钢琴班等等,这些加重了家庭负担和压力的课外班,的确也令家长们费心费时,但为了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坚持提高孩子的素质,成了盛万兴和王燕的共识。
盛万兴和王燕的耐心細致,对孩子的成长起到了作用,孩子涉猎了许多方面的知识,以至于几年前考大学时,她坚持报考自己喜欢的北大考古专业,并且心想事成。
六
一个家最重要的是亲情,爱是能传承的,一代代传承的爱就叫美德。
盛万兴读大学时,是非常刻苦和自律的,他被同学们叫做“学霸”。每一个学年,盛万兴都获得大学里最高的奖学金。家里穷,基本就不向家里要生活费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盛万兴还用奖学金给家里买了一台电视机,在读大学的学生给家里买电视机,这算是不小的轰动。
他对父母的孝敬是出了名的,什么都为父母亲想得周到。只要平时有时间,就抽出时间回家看看老人。现在老人都八十多岁了,他要是不值班,每年春节都回家与父母亲团聚,能在父母亲身边,让父母亲享受天伦之乐,这也是他三十来年离开家后更深的感触,父母亲和家人为自己付出得太多,自己不能在父母亲身边尽孝,只能在经济上做得更周到一些,在感情上想得更体贴温暖一些。
爱人王燕对他的举动非常支持,孩子也与他一起回家看望老人,这些温暖,让我们感受到中原大地的一份孝悌情怀。
老家的亲人或者乡亲遇到困难时,盛万兴一家都会伸出援手,力所能及地帮衬着渡过难关。盛万兴的大哥身患重病,在郑州住院时,他经常跑回去探望,后来,他联系了武警总医院,他的大哥转院到了北京,在这里他跑前跑后,为哥哥做了许多。
“一家人有难事,怎么能袖手旁观呢?”盛万兴不无感慨,当看到许多家庭因为赡养父母而推诿,看到兄弟姐妹因为分家分财产而比仇人还仇恨时,有时候真的让人难以理解,为了利益,很多人置亲情于不顾,全部抛弃了几千年来形成的中华民族的礼仪道德标准,实在是令人痛心疾首!
一个家的氛围就是一曲轻松的阳光歌谣,家庭的音符应该与社会和工作的音符形成共同的和弦,这样才少了杂音和杂质,才有了社会和谐的大旋律。
七
每个人作为家庭一员,为家庭创造生存环境;作为社会人,为社会做贡献,既要利己,又要利人,这是人类社会能够不断延续向前发展的基本原则。
2010年玉树地震牵动着每个人的心,也牵动着盛万兴这个家庭。除了积极捐款外,他们也想给受灾的家庭送去温暖。他们一家主动找到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联系了资助对象。玉树地震后那两三年,盛万兴一家资助了一名从玉树到北京南五环读书的孤儿。每年几千元的资助款,资助这名孤儿完成了在北京的初中学业,让他回家顺利考上了当地的高中。
在这两三年里,盛万兴一家经常买上零食和衣物去寄宿学校,或周末将那名孤儿接回家住上两天。他们无微不至地照顾着这个孩子的生活和成长,抚慰他那失去亲人的痛苦心灵,弥补这个孩子心中缺失的母爱父爱,以及小伙伴的友情……这些,都是那样真挚和感人。帮助人,帮助那些素昧平生的人,在这个有灾难就有悲剧的大地上,伸出援手,给予经受痛苦和磨难的人们以帮助和支撑,让他们走出阴影,走到阳光里,是我们每个人的义务。那个孩子回到玉树,每到过年过节,都会给他们寄来贺卡,不忘困难中他们的无私帮助和关心关爱;有了好的成绩,都会写信来与他们一起分享,传达出一份人与人之间内心的温暖情愫。
与盛万兴一席谈,终于理解了他的业绩、爱人的贤惠、女儿的优秀是怎样“炼”成的。他们这个阳光之家,有着阳光的心态和阳光的无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