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外话语体系研究
2019-10-22马冬吴爽
马冬 吴爽
摘 要:作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角色举足轻重,中国话题已然成为了世界的新焦点。这其中有鲜花和掌声,同样也夹杂着棍棒和阻碍。在某些领域中,中国对外话语呈现出与国际地位不对等的“失语”状态。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总是以类似“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这样的观点,试图通过曲解中国来遏制中国的发展。对外话语“失语”带来的弊端,切实的让中国了解到,一个真正的世界性大国,政治、军事、经济这些硬实力要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这些软实力更要强。本文通过分析中国外交流的发展进程,结合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交政策方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理论为指导,为中国对外话语体系建设提供意见与建议,以期进一步推进中国对外话语体系的发展。
关键词:中国外交;对外话语;中国特色
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9)07 — 0167 — 03
一、引言
随着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高速增长,中国在国际社会这个大家庭中扮演的角色发生着巨大的改变,所要面临的环境也越来越复杂。一直以来,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资本主义国家,以本国利益至上的狭隘“原则”,大搞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刻意的捏造诸如“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等不负责任的言论,试图以此来错误的引导国际舆论,进而对中国施压,达到其遏制中国发展的目的。想要打破这种不利局面,就需要研究中国对外话语体系,从发展过程中总结历史经验,从实践中谋划未来蓝图。
本文通过梳理中国对外话语交流的历史,分析中国古代互利共生、开昌明达和闭关锁国、故步自封两种截然不同的对外政策对中国和世界发展的影响,总结出通则互赢、封则两伤的经验教训。回顾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交政策,总结关于中国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的研究成果,结合当前面临的困境,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国外交思想为指引,为中国对外话语体系建设提出相应建议。
二、中国对外交流的历史
对话语体系的研究其出发点离不开语言学领域,包括意识形态、社会环境等几个重要的因素〔1〕。想要研究中国对外话语体系的建设,首先要从中国对外话语的历史进程上着手,理清其发展脉络,找到其本质特征,总结经验教训,发扬优势做法。
(一)秦汉以平结交,互通有无
话语的使用离不开语言环境,中国最早的对外交流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由于北方游牧民族不断的骚扰边境,出于战略的需要,汉武帝时期曾经派遣张骞从长安出发前往河西走廊,试图联合月氏和大宛一起夹击匈奴,正是这次出访,使得中国同西亚甚至是欧洲有了最初交集。由于丝绸是主要出口商品,所以这条通道被命名为“丝绸之路”。早期的对外交流平等交流是前提,交往过程中讲信修睦,张骞提出的结盟主张为“结为兄弟,共拒匈奴”〔2〕,以平等的身份缔结盟友关系而不过分的强调尊卑从属。塑造了中国平等外交、自主外交的传统,为对外交往赢得了很好的口碑,彰显了 一个大国的气度。
(二)唐宋开昌明达,广交友邦
隋唐时期奉行开明昌达、广交友邦的外交政策,中国与邻近各国的交流频繁。新罗、日本曾多次“留学生”来华旅居,宋元时期马可·波罗的《马克·波罗游记》向西方国家展示了一个地大物博的富裕中国。此外,中国也不断的有人走出去,唐朝玄奘西游、鉴真东渡,宋元郑和下西洋将中国的儒家文化深远传播,同时也带回了像阿拉伯数字、伊斯兰教这样的异域文化成果。
当时的中国是世界上最繁盛的国家之一,但它却没有因为自己的富庶而自恃,反而打破保护壁垒、加大开放、鼓励互通、积极传播文化。通过海上、陆上两条“丝绸之路”将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共生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至今“唐装”、“唐人街”等等这些时代标志词汇还广泛流传。隋唐时期的中国盛极一时,其所表现的文化自信和开放包容值得我们今天中国的外交借鉴。
(三)明清闭关锁国,故步自封
明洪武时期,为了巩固中央集权,防止沿海的军阀残余势力与海盗勾结骚扰沿海的各省,朱元璋下令开始“海禁”。到了清朝乾隆时期,中国实行闭关锁国,开始了与世隔绝,故步自封的时代。后来西方国家进入工业革命,而中国却仍停留在农耕时代。从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中国开始了近代百年的屈辱史,弱国无外交国际话语呈现失语状态,甚至一度达到原属于中国的国土的归属权竟要由他国做决定的地步。
三、当前中国面临的国际话语权不匹配困境
第一次鸦片战争拉开了中国开始近百年的屈辱史,弱国无外交,对外话语的失语致使中国的发展处处受限,改变这一格局的是中国共产党的出现。1921年7月浙江嘉兴的一条红船上中国共产党诞生,历经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终于在1949年让中国人民站了起来建立了新中国。随着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角色发生了转变,世界对于中国这个第二大经济体的要求不再是独善其身,而是更多参与国际发展,积极的维护世界和平。而目前摆在中国面前的却是对外话语权与国际地位不匹配的尴尬处境,马克思曾这样评价东方国家“他们无法表述自己;他们必须被别人表述”,尽管现在看来“必须”二字已经被去绝对化,但也仅仅停留在改善而没有得到解决,西方国家对中国甚至亚洲存在的误解始终是一个我们无法回避的難题。
四、对外话语体系存在的问题
当前,中国面临一个极为怪异的困境,信息的流入远大于流出,这种逆差产生了扭曲的中国的西方印象〔3〕。中国经济发展的速度和对外话语体系建设能力的不对称关系,给西方媒体曲解中国提供了可乘之机。随着中国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对外交流更频繁,对外话语体系建设也逐渐的被业内学者所关注,以往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然存在两个比较突出的问题:
(一)忽略文化差异的客观现实造成的误区
由于宗教风俗,语言环境等不同,中西方之间存在很大的文化差异。虽然这种文化差异在西方国家之间也存在,但因为意识形态相近,语言文字相通,交流沟通较多,差异并不明显。而以往的关于话语体系建设的研究往往忽略了这种差异的现实存在。
习惯性的从自身的角度去“推己及人”,这种先入为主的思想也为中国与外界进行对外交流增加的障碍。以改革开放40周年向外界展示中国成果为例:中国对内展示的主体是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切实利益,从经济、军事等方面让老百姓切实的感受到国家的富强,人民从中理解到的是安全感、满意度的提升,对国家的信任和支持。而如果对外宣传,中国也用同样的方式,以美国为首的既得利益者,国际话语的把持者,他们则会感受到另外的意思比如“中国威胁论”。广大发展中国家也无法从中国的成功范例中学习经验、反思自我,从中国的成功中找到原因,达到比学赶超的目的,效果大打折扣。
另外一种因文化差异导致的对外交流误区是“以人推己”,即以中国学者以西方角度解读中国故事,从西方逻辑中寻求中国对外话语的合理性。先从西方人的角度看中国,然后将中国的故事“西化”给外国人听,这就好比用一个方形制作一个圆,要么就是将原意走样,要么就是变成四不像,而极少会达到预期效果。再或者干脆就搞政治内外有别的“两张皮”。这些都是不利于中国对外话语建设的重大误区。
(二)忽略外部复杂环境的抵制
随着各国经济、政治、军事实力的不断提升,国际社会中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变得日益微妙。新兴大国的崛起,势必会打破一超多强的所谓的“平衡”,二战之后美、苏、日、德(西德)、法、英、意这七国被称为坐在摇椅上的老板,牢牢的把控着世界经济这个商店的话语权,其他国家只不过是在这里挑挑商品的买家和帮忙卖货的工人。1978年突然一個流浪汉闯了进来,先从苦力做起,并用40年的时间一步步的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二当家。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中国的复兴势必会打破现有的以西方少数发达国家为主导的价值体系,相应的这些国家所提出的在他们理论体系下的发展模式和是非标准也不再大行其道,这是他们所不愿意看到的。
因意识形态、国家利益至上等各种原因西方国家对于中国发展开始了抵制,美国等少数国家更是以其自身价值体系来规范中国,充当大家长,试图遏制中国发展〔4〕。他们通过文化植入和颜色革命等方式试图去干预中国内部发展,同时,在国际社会上肆意散播污蔑中国形象试图扰乱中国外部发展。而与之相对的是中国并不能以一个有利的途径表达自己真实的话语,虽然中国深知被解读就会带来被误解,但却始终无法有效的改变现状。
五、新中国需要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对外话语体系
(一)创新对外宣传方式,加强话语体系建设
当今国际社会对于中国的了解相对片面,其主要原因是西方受众所接受的信息主要来源于西方媒体,调查研究显示68%的受众是从西方媒体的口中“认识中国”,而仅有22%是真正的从中国媒体了解中国。〔5〕这其中难免会有断章取义面临被误解、被曲解。西方了解中国常见的方式有两种:一是新闻等官方媒体,多是政治话语因意识形态而不易被理解;二是网络等自媒体,网络中鱼龙混杂容易产生错误的引导。想让世界了解真正的中国就必须加强自身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让真正的主角讲自己的故事。
对外宣传的目的主要是被认同和接纳,想要使话语体系及话语权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必须要涵盖政治意蕴、具备理论支撑、发散哲学思维、能够通识表达、做到有效传播〔6〕。从这五个要素方面出发,中国要想建设好自己的对外话语体系,首先,要突出自己的政治优势即中国国特色社会主义。其次,放开自己的视野,立足中国本质倡导文化多元,着眼未来进程探寻世界发展。第三,要建立自己的哲学体系,开昌明达,互利共生,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样的时代哲理。第四,要使中国的声音完整准确的转换成其他语言,表达好潜台词让别人听得懂。最后,利用网络等媒体途径,将真正的中国充分有效的展示在世人面前。
(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中国一贯主张求同存异,画好最大同心圆。习近平总书记就曾指出:“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我们承认世界各国之间的差异,就像阳关有七种颜色世界才会绚烂缤纷一样,尊重客观事实,维护多样多彩。新时代的中国正努力将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伟大的哲学命题通识给世界,我们要想讲好中国故事,就要建立一套既不是西化,也不是中化,不排除异己而是求同存异,尊重客观差异的现实性的好方法。
这一方面其实是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先例的。以二战后的日本为例,由于在二战中对世界特别是亚洲地区造成了不可饶恕的罪错,日本一直与亚洲国家之间保持一个相对微妙的关系。罪恶的过往使得曾经的日本的外交变得异常的困难,想要被他国接受成为了一个难题。日本转变了自己的对外思路,有意识的将自己的文化与产品“捆绑销售”,把“军国主义”“法西斯”的标签换成武士道、动漫等容易被世人接受的文化符号,潜移默化的影响了亚洲乃至世界的青年人的认知,最后得到了认同。同样,中国想要讲好自己的故事,也要给自己设立一些具有文化传播意义的标签,从小故事讲大哲理。
五、结语
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五十六个民族的大融合,之所以成为四大文明古国中仅存的没有断绝的国家,兼容并包、合作共享是一个主要的原因。
站在新时代的新起点上,我们要充分的传承中国古代的优秀文化,充分的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为自己画好国际像,向世人展示真正的中国,把自己发展的经验分享给更多的发展中国家,自己讲好自己的故事,进而建立属于中国的话语权,为世界发展提供中国智慧〔7〕。着重培养兼通中西两方文化,善于捕捉政治话题,熟练运用现代化媒体的坚定马克思主义维护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
〔参 考 文 献〕
〔1〕马文霞.“中国梦”的国际话语体系构建与对外传播〔J〕.江西社会科学,2015,(05)182.
〔2〕(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汉记十二》
〔3〕王继承.“一带一路”与对外话语体系兼容互动的逻辑探究〔J〕.克拉玛依学刊,2017(6)12-22.
〔4〕方正.“近年来中国国际话语权问题研究述评”〔J〕.国际研究参考,2018,(09)51.
〔5〕王秋彬,崔庭赫.关于加强“一带一路”国际话语权构建的思考〔J〕.公共外交季刊,2015,(04).
〔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7〕韩庆祥.话语体系建设的核心要义与内在逻辑〔N〕.学习时报2016-10-31.
〔8〕范大祺.对外政治话语体系建设的关键点〔N〕.学习时报,2016-10-31.
〔责任编辑:杨 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