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面从严治党视阈下高校干部队伍建设的“三个从严”

2019-10-22何悦李荐

理论观察 2019年7期
关键词:全面从严治党

何悦 李荐

摘 要: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打铁必须自身硬”,既彰显了我们党深沉的历史自信,又彰显了我们党强烈的历史担当,是全面从严治党实践取得的又一理论创新成果。在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下,高校干部队伍建设也面临着新问题新挑战新机遇。它关系到立德树人,关系到党和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更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本文分三个方面,即从严选任、从严考核、从严监督,力图从理论及实践层面构建高校干部队伍建设科学机制,把高校党的建设推向新的高度。

关键词:全面从严治党;从严选任;从严考核;从严监督

中图分类号:D26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9)07 — 0146 — 03

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单独列为一个版块,牢牢掌握住党的建设主动权。从严治党,核心是从严治吏。重大战略决策确定后,干部就是关键性因素,所以推动干部队伍建设是从严治党的题中之义。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转变的提出,是时代的要求,高校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其中的关键在于建设一支宏大的高素质学校干部队伍,培育锻造一支具有四个“铁一般”的高校干部队伍。在全面从严治党这一历史性课题中,抓住“干部队伍建设”不仅是坚持问题导向的直接体现,也是强有力的证明,集中表现了加强党的建设的成功实践和经验总结,鲜明地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矛盾方法论。

一、从严选任是高校干部队伍建设的基础

我们党一贯高度重视选人用人,始终把选贤任能作为党的一项经常性、基础性工作来抓,特别是党的十八以来,《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关于加强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的意见》、《关于防止干部“带病提拔”的意见》的相继制定和颁布,严把“四关”即人选关、程序关、执纪关、问责关,推动了干部选任工作进入新阶段。从严选任干部,这既是从严管理干部的内在要求,也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应有之义,与我们党的人才观既相互贯通又推陈出新。高校干部作为干部队伍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同时又是高校正常运行的必要保证,直接影响着高校的日常管理工作,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才培养质量及社会主义大学的办学方向。因此,在高校干部选任中,只有坚定不移贯彻落实“从严选任”的理念,确立与全面从严治党接轨的开放人才观,充分运用并完善已有的竞争与监督机制,才能建设一支能担当起领导学校科学发展历史重任的“五好”高校干部队伍。

科学界定新时代好的高校干部标准的时代内涵,这是从严选任的关键。思想上“一个确立”,即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从人类的历史上看,信仰的对象经历了由物到人到组织再到抽象的观念的过程。其中,对抽象观念的信仰,属于信仰的高级阶段,更具有科学性。马克思主义信仰正是以其科学性、先进性,成为人们改造主观世界的思想利器,是高校干部练就“金刚不坏之身”的不二法门,是高校干部追寻教育事业取得重大成就的精神密码。作风上“两个统一”,即坚持“严”和“实”的统一。严作风要系师生,自觉遵守党的纪律,自觉践行“从师生中来,到师生中去”的群众观点,坚持“纪律强化作风、作风捍卫纪律”作为工作的着重点,坚持为师生服务作为工作的着力点。实作风要抓“四风”,即政风、校风、教风、学风,这不仅关系到“怎么培养人、培养什么人”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更关系到社会主义高校的立身之本。在“严”和“实”上加力用劲,有助于高校干部把握自身的角色定位,进而锤炼坚强意志,提升人文素养和精神境界。党性修养上“三个坚持”,即坚持对党忠诚、个人干净、敢于担当。对党忠诚是灵魂,这是对高校干部的政治要求。高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历程中承担的光荣使命及民族复兴进程中担负的重大战略任务,决定了高校干部必须对党忠诚,这个“忠诚”不是相对的,而是绝对的,是完全的,也是毫无保留的。个人干净是根本,这是對高校干部的品德要求。干部形象是品德、才能、学问、见识等多种因素的集合体,品德又居于干部形象的核心地位,高校干部能否做到个人干净,直接决定着在师生心目中的形象和威信。敢于担当是保证,这是对高校干部的能力要求。作为高校发展的直接掌舵人,一流的担当是高校干部的必备素质,要乐于承担、善于担负、敢于负责,深刻把握高等教育发展大势,以更加积极的姿态顺应民族复兴国家战略对学校学科建设提出的新要求。

二、从严考核是高校干部队伍建设的重点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厉行法治的背景下,作风管束逐渐趋于严格,权力约束逐步趋于完善,心理压力、发展压力、责任压力、舆论压力等内外多重复杂压力给党员干部干事创业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2014年10月8日召开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习近平总书记把“为官不为”与羞耻联系在一起,不仅开启了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开端,而且吹响了反对“为官不为”的新号角。〔1〕2015年3月,“为官不为”一词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不但成为政府关注的焦点,也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从严治党的实践中不难发现,“为官不为”往往与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相伴相生,理想信念的“软骨症”、高压从严的“焦虑症”、传统思维的“依赖症”、能力本领的“恐慌症”是“为官不为”群体的四大特征。

高校干部的“为官不为”既有上述共性,又有其特殊性,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慢作为和不会为,背后的动机与成因主要是能力不足。慢作为表现为两个“慢”:一是对上级政策理解慢,深度广度也相对缺乏,从而错失竞争良机。二是对师生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处理慢,不急师生之所急、想师生之所想。不会为主要表现在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新要求时不会学习、不会研究、不会处理,特别是面对信息技术给高等教育造成的革命性影响普遍估计不足,由此导致对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云计算、大数据这些或多或少对高等教育产生影响的手段和工具不会利用。慢作为和不会为虽然也亟待解决,但只要构建起“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动态考核机制,同时通过强有力的思想教育和持续的业务培训增强干部的知识、经验、观念、能力,则不必过于担忧。另一类是不想为和不敢为,背后的动机与成因主要是动力缺乏和担当缺失。高校干部本应是学校改革发展的引领者、开拓者、实干者,但由于艰苦奋斗意志的磨灭,积极进取品质的丧失,变成了学校转型升级的等待者、旁观者、空谈者,该说的话不想说、该干的事不想干、该负的责不想负,是不想为的基本特点。

最后是不敢为,具体体现在“双一流”建设不敢奋斗,高校体制机制改革不敢探索,人才培养模式不敢创新,欠缺奋斗的干劲、探索的钻劲、创新的闯劲。相对而言,不想为和不敢为的问题涉及因素较多,且更为复杂,解决所需要的时间也较长,也更亟待解决。

防止“为官不为”,要强化干部考核,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关于考核工作的新精神,为用好考核这根指挥棒,破解高校干部“慢作为、不会为、不想为、不敢为”的难题提供了遵循。高校干部既是高等教育发展的中流砥柱,又是师生的表率,他们“德能勤绩廉”的好坏优劣直接影响到高校改革发展的步伐,这就要求高校结合自身定位和干部岗位职责,明确考核导向,优化考核内容、系统化考核方式、严格化考核结果。

坚持并从严“德能勤绩廉”的五维度考核,在全方位审视、多维度实证的过程中实现对干部素质的综合研判,更加严格地处理“为官不为”者,形成运转高效、紧密对接的考核工作格局。德在考核中居于首位,即把政治品质摆在第一位,从严考核高校干部树立“四个意识”、践行“四讲四有”、坚定理想信念、绝对忠诚于党等方面的情况,将“红七条”作为考核的“重头戏”,对于政治素养过关、合格的干部,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提拔使用,对于政治素养不过关、不合格的干部,在管理和提拔中一票否决。能在考核中居于次位,即从严考核高校干部的业务能力,通过宏观上考察其办学能力,中观上考察其治校能力,微观上考察其育人能力,是否满足办好人民满意高等教育的核心需求。勤在考核中居于第三位,即从严考核高校干部的精神状态,看其是否呕心沥血、无私奉献,是否满腔热忱、倾力工作,是否主动作为、敢于担当,是否时不我待、只争朝夕,是否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绩在考核中居于第四位,即从严考核高校干部的工作实绩,看其在推动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落实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各项任务等方面的工作成效。〔2〕廉在考核中居于末位,但并不意味着“廉”的考核无足轻重,对于廉洁自律的放任自流,极易使干部走上违纪违法之路,高校干部的廉洁自律要从其一言一行中去进行分析、识别、评估,要从其工作圈、生活圈、社交圈等各个方面得到验证,要严把考核的廉洁关,拒绝、严格淘汰为政不廉者。

三、从严监督是高校干部队伍建设的保障

随着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的确立,高校人财物的投入持续增加,与之相伴的是高校干部手中权力的快速扩展。没有监督的高校干部的权力恰似一把利剑,力量异常强大,而把希望全寄托在干部身上,这是极其危险的。因此,从严加强对干部的监督,具有鲜明的现实性、紧迫性、必要性,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必然要求,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干部队伍建设的基本保障。

从严自我监督。从严自我监督是一切监督的前提,干部的慎独自律和严格他律两者不可或缺。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视角来看,“慎独自律”是事物变化的根据,“严格他律”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严格他律”功效的发挥必须建立在“慎独自律”的基础上。早在《论语·子路篇》中就有“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记载,明代政治家钱琦“治人者必先自治、责人者必先自责、成人者必须自成”的名言,都强调正身清心的极端重要性,以收到带动他人的成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提“打铁必须自身硬”的新观点,相对十八大时提出的“打铁还需自身硬”有两个字的细微改变,即将“还需”改为“必须”,却进一步彰显出中国共产党从自身做起、严格要求自己做出表率作用的坚定决心。〔3〕只有把自我监督贯穿于工作、生活、做人、做事的全过程、全时段,勤恳工作,踏实生活,清白做人,干净做事,坚守自我尊重的初心,保持自我反省的恒心,下定自我警示的决心,树立自我激励的信心,在从严管好自己中培养高尚情操,恪守职业良知,提升人生境界,獲得履职尽责的自信和底气。

从严师生监督。高校干部生活工作在广大师生中,他们的工作成效如何,师生感受最深,也最有发言权。现代大学治理体系中,师生是必不可少的治理主体,也是行政权力有效约束的重要力量。调动师生的力量参与高校干部的监督,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在管党治党实践中的具体应用,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延续和升华。从严师生监督要拜师生为师,要破解拜长辈为师易拜学生为师难的难题,甘当学生的学生,严格要求自己学多一点、学全一点、学深一点、学透一点;从严师生监督要以师生为镜,照出高校干部道德修养和党性锤炼的缺点和不足,照出高校干部工作中的得与失、是与非,照出高校干部提升公信力的路径和方向;从严师生监督要让师生满意,努力把“为师生服务、受师生监督、让师生满意”的理念植入思想和灵魂深处,将师生满意进行到底,把师生的满意度作为检验监督工作的重要标尺。

从严党内监督。党内监督,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优良传统,从大革命时期的中央监察委员会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重设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再到《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的制定出台,党内监督的路径不断创新和拓展。对高校干部从严党内监督,首先要转变观念,强化监督意识。高校党委和纪委要积极适应党内监督的新任务新趋势新需求,继承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重点论的基本原理,树立“党内监督的重点对象是高校干部”和“管好关键少数”的两个意识,坚持监督体系顶层设计同学校改革发展中心工作一起规划、一起布局、一起落实。其次要精准发力,实现党内监督全覆盖、全方位。高校党委和纪委必须牢牢把握党内监督的主导权和主动权,相关职能部门应切实种好“责任田”,织就起“纵向全覆盖,横向全链接”监督之网,做到哪里有高校干部,哪里就有监督,把党内监督覆盖到每一名高校干部,整体提升监督水平与能力。最后,让党内监督成为高校干部“四自能力”增强的有力抓手和有效途径。

〔参 考 文 献〕

〔1〕袁周.全面从严治党改变中国〔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7.

〔2〕杨超.高校党组织在全面深化综合改革中的核心作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01).

〔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Z〕.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责任编辑:侯庆海〕

猜你喜欢

全面从严治党
《古田会议决议》对党的思想政治建设的启示
全面从严治党背景下的机关党建研究
“全面从严治党”理论体系重点问题研究综述
领导干部为官做事为什么要紧握法律戒尺
浅析把守纪律讲规矩摆在更加重要位置的现实意义
全面从严治党为领导干部戴上“紧箍咒”
怎样清除政治生态中的“雾霾”
如何让党的领导更加坚强有力
全面从严治党开启“三点攻”新模式
全面从严治党视阈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