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整体建构教学 问题驱动学习 培养核心素养

2019-10-22黄令

化学教与学 2019年7期
关键词:问题驱动核心素养

黄令

摘要:以“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教学设计为例,探讨立足课堂,整体建构,问题驱动,潜移默化,辩证地认识物质的溶解。在概念教学中结合实验,在概念辨析中加深理解,有理有序展开教学,培养化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整体建构;问题驱动:核心素养

文章编号:1008-0546(2019)07-0078-03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 10.3969/j .issn.1008-0546.2019.07.023

一、問题的提出

近年来,在教学中,教师重视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将五条核心素养与教学设计紧密联系,有效地推进了教学改革。然而笔者听了一些公开课,在核心素养的标题下,有明显的生搬硬套。笔者认为,化学的核心素养虽逐条提出,却不应割裂开来;虽精炼通透,却不应牵强附会。教师应当通过对化学学科的整体把握,深入理解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将各条素养融化吸收,润物无声般地应用在课堂教学中。

课堂的呈现形式和效果依赖于教师对化学知识的理解,教师应该有高层次的整体建构,将问题系统地铺陈开来,让学生打开思维,开拓视野,在认知冲突和认知发展中不断收获,课堂时时有焦点和热点。本文以人教版九年级下册“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为例,进行了尝试,学生反馈好。课后分析化学核心素养,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教学内容分析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是初中重要的化学概念,在学习了溶液的形成后,从定性过渡到定量,为溶解度的学习奠定基础。本节课需要解决三个关键问题,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和判断方法,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和浓溶液与稀溶液之间的关系[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建立起来不难,学生容易接受。后两个问题比较抽象,逻辑性也强,是学生学习的难点。通过实验和对比分析可以解决这两个难点,只有学生真正理解了,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将知识应用于生活[2]。本课试图让学生对溶解和溶液有系统的整体认识,利用问题链将思路拓展、认识拔高,让学生对大自然的多样性肃然起敬。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教学目标

(1)联系生活,通过实验,建立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通过实验探究,知道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相互转化的方法,并能用来解释生活和生产中的相关应用;

(3)通过概念辨析,实验对比,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和浓溶液与稀溶液之间的关系;

(4)将物质的溶解总结归纳,认识到物质的变化不是绝对的,大自然具有多样性。

2.重点、难点

重点: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及其相互转化。

难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四、教学过程

1.概念的建立,实验探究

【教师】物质能溶于水吗?溶解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学生】有的物质难溶于水,如碳酸钙、植物油等;有的物质易溶于水,如食盐、糖等。溶解大多是物理变化,有时伴有化学变化,如二氧化碳会与水反应。

【教师】氯化钠能无限溶于水吗?

【演示实验】向盛有20mL水的小烧杯中,加入少量氯化钠,搅拌,再加入少量氯化钠,搅拌……

【学生】刚开始,氯化钠能溶解,慢慢加入氯化钠,烧杯底部有不能溶解的氯化钠。

【教师】有没有办法让烧杯底部的氯化钠继续溶解?

【学生】加水,或者升温。

【演示实验】向小烧杯中继续加水,搅拌,使底部的氯化钠溶解。

【教师】在一定条件下,氯化钠不能无限制地溶于水。那么,只有氯化钠是这样吗?其他物质呢?比如硝酸钾,它的溶解情况是怎样的呢?

【分组实验】向盛有lOmL水的小烧杯中,加入少量硝酸钾,搅拌,再加入少量硝酸钾,搅拌……向其中加入少量水,再搅拌;再加入少量硝酸钾,搅拌,加热……静置冷却……

【学生】在一定条件下,硝酸钾不能无限溶于水,加水或者加热,都能看到烧杯底部的硝酸钾固体溶解了。

【教师】通过实验,我们发现,氯化钠、硝酸钾都不能无限制地溶解在一定量水中,水的量和温度会影响物质的溶解。氯化钠、硝酸钾在一定量水中溶解时,会有一个临界点,过了这个点,就不能再溶解了,此时溶液就像吃饱了一样,这就是饱和溶液;在此之前,还能继续溶解其溶质的溶液,就是不饱和溶液。

【注意】是“饱和”,而不是“饱合”。“和”,“君子和而不同”,“和谐”,用来描述一种状态;“合”,“天地合而万物生”,“融合”,“化合物”,多取结合之意。

设计点睛:从溶解的话题引入,将物质溶解的情况分类,从难溶到易溶,再讨论物质是否无限溶于水,有整体意识。氯化钠的溶解采用教师演示实验,给学生展示规范的实验操作和有序的实验思路,集中注意力,同时节省时间,让课堂更有效。硝酸钾的溶解采用分组实验,在教师示范的基础上,增加加热实验,推荐使用三脚架垫上石棉网来加热,比铁架台加热操作方便,利于观察。

2.概念的辨析与应用,加深理解

【教师】通过学习,你能给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下个定义吗?定义中应当标明哪些因素呢?

【学生】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溶液叫做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叫做不饱和溶液。

【教师】怎样判断某溶液是否是饱和溶液?

【学生】向其中继续加入溶质,看能否继续溶解。

【教师】请大家观察加热后冷却的硝酸钾溶液,底部出现了固体,当类似的固液平衡共存的时候,这种溶质对应的溶液就是饱和溶液。请大家思考一下,饱和溶液中还能发生溶解吗?

【演示实验】取学生实验得到的饱和硝酸钾溶液,加入少量高锰酸钾。

【学生】哇……溶液变成紫红色了,说明硝酸钾饱和溶液中,可以溶解高锰酸钾。

【教师】反思饱和溶液的定义,应当强调溶质的对应关系,“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教师】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能互相转化吗?

【分组讨论】集思广益,归纳出乡种转化方法。

【学生】不饱和溶液①增加溶质,②蒸发溶剂③降温/①增加溶劑,②升温饱和溶液

【教师】转化是有条件的,条件是可控的,也是有规律可循的。

【播放视频】海水晒盐,广阔的盐场中,铲车滤出白色的晶体,非常壮观。

设计点睛:高锰酸钾的溶解实验非常明显,学生兴致很高。在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互相转化中,温度的影响以硝酸钾为例,对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的情况,暂时不讲,以后再补充,以免将情况复杂化。概念的建立是层层递进的,让学生意识到概念的确定是科学的、规范的,要把握概念本身的内涵。

3.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和稀溶液之间的关系

【分组讨论】浓溶液和稀溶液是生活中经常使用的说法,那么,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吗?不饱和溶液一定是稀溶液吗?

【演示实验】在两支试管中,各加入lOmL水,再分别向其中加入29氯化钠和0.2g氢氧化钙,完全溶解了再加入相应溶质。

【学生】29氯化钠能完全溶解,再加入少量氯化钠仍能溶解。0.2g氢氧化钙不能完全溶解。所得氯化钠溶液是不饱和溶液,但是比饱和的氢氧化钙溶液要浓。所以,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

【教师】对于某一种特定溶质,在特定的温度下,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的浓度大。这两组概念各有其建立的角度,有具体的用途,对概念的辨析要从概念本身的含义出发,进行比较,得出结论,不要从字面上凭感觉判断。

设计点睛:此处一定避免大段的辨析和讲述,将学生绕在文字中,理不清头绪。概念直接分析对比的话,比较抽象。让学生观察实验,用实验现象说话,非常直观有效。

4.回归开篇话题,将溶解深化

【教师】像氯化钠、硝酸钾这样的化学物质,在水中不能无限溶解,会形成饱和溶液。那么,有没有物质能无限的溶解在水中,没有饱和状态呢?

【学生】问题很熟悉,答案很迷茫。

【教师】确实有这样的物质,而且就在我们身边,比如酒精、醋酸,它们能够以任意比例溶于水中。从辩证的角度看,碳酸钙等物质在水中溶解的很少,属于事物的一个极端,氯化钠、硝酸钾等物质易溶于水,但是有饱和溶液,属于中间状态,而另一个极端,就是无限溶于水中。这是大自然的多样性,学习化学就是多一个角度来认识这些多样性。

设计点睛:首尾呼应,一个大问题统领课堂。以辩证的角度看待物质的溶解差异,认识大自然的多样性,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共鸣。

五、教学反思

1.对溶解的整体把握

本节课以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为主体,同时建构起对于溶解相对完整的认识。从溶解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人手,从氯化钠能否无限溶于水开始研究,建立概念,进行辨析,最后,以酒精、醋酸能无限溶于水中结尾。既前后呼应,又有整体高度。在最后总结时,能看到学生的眼睛熠熠生辉。

2.实验素材的处理

人教版化学教材中提供了氯化钠和硝酸钾溶解的实验,有的老师将其合二为一,也有的老师将学生分为两组,分别做氯化钠和硝酸钾的溶解实验。本课中充分利用实验素材,一方面,体现教师的实验示范作用,另一方面,避免了学生实验的互相攀比,课堂组织更有序。

3.问题链

授课中,教师的思路由问题链引领,过程清晰,线索清楚:问题的提出→演示实验→分组实验→概念的建立→概念的辨析→概念的深化→总结巩固。用问题启迪学生,用问题推进教学,用问题深化认识。在分析、对比和归纳中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质疑反思的思维品质,有助于学生的深度学习。

4.对化学核心素养的落实

通过实验活动,建立饱和溶液的概念模型,探讨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分析与浓、稀溶液的联系,从溶解的整体建构出发,用理性、丰富的视角,帮助学生形成严谨、灵活的思维方式,促进证据推理和模型认知的素养培养,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最重要的是,对化学核心素养的落实,是润物无声的、潜移默化的,也是自然顺畅的。

立足课堂,有理有序地展开教学,在问题驱动与解决的过程中,增长学生的化学知识与技能,建立辩证的科学观念,发展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田洪浩.层层深入话“概念”——以“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为例[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6(12):35-37

[2]裴锐.从生活走向化学的探究之旅——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教学设计[J].化学教与学,2017(5):78-79(上接第95页)

(4)实验现象明显,能清楚地观察到氯气的黄绿色,清楚地看到加热后的铜丝在氯气中剧烈燃烧产生棕黄色浓烟的现象,将铜丝换成铁丝也可完成铁与氯气反应的拓展实验。

(5)实验药品用量少、可操作性强、重复性高、安全可靠,适用于课堂演示,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人手一套进行学生实验。

(6)反应产物检验方便,可以通过分液漏斗添加药品检验产物,增加了实验现象和结论的说服力。

6.注意事项

(1)使用氯酸钾粉末效果更佳。

(2)组装橡胶塞时加热棒加热区尽量远离橡胶塞。

(3)浓盐酸加完后立即关闭分液漏斗开关,避免氯气逸出。

(4)待氯气充满集气瓶后再打开电源开关,实验效果更佳。

参考文献

[1]刘涛,铁与铜在氯气中燃烧实验的改进[J]实验教学与仪器,2014(6):27

[2]王培明,齐俊林.铜在氯气中燃烧实验的新设计[J].化学教学,2013(10):50-51

[3]李耀军,铜在氯气中燃烧实验的创新设计[J].化学教与学,2017(6):93

猜你喜欢

问题驱动核心素养
浅论教师课堂管理与调控能力的提升
优化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课堂提问策略
以问题驱动改进随机变量分布的教学
以计算思维为中心的数据结构教学方法探讨
“问题驱动式”生物高效课堂打造的做法
“问题驱动+能力提升”卓越课程建设与实践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