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北着力推进畜牧业绿色发展
2019-10-22何述辉刘博陈霞重庆市渝北区畜牧水产站
文│何述辉 刘博 陈霞(重庆市渝北区畜牧水产站)
畜牧业绿色发展是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助力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也是促进畜牧业生产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和迫切要求。近年来,重庆市渝北区大力推进“市级生态文明区”建设,以养殖污染为主的农业面源污染有所改善,但是养殖污染风险仍然存在,需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推进畜牧业绿色健康发展。
一、基本情况
1.畜牧业仍是农业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近年来,随着临空都市区建设和农业供给侧结构调整,严格落实畜牧限养区、禁养区政策,渝北区畜牧业整体呈现下降趋势。但由于特色养殖业发展、产业基地配套养殖业、精准扶贫中贫困户散养等原因,在一定时间内,畜牧业仍将是农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2017年全区出栏生猪25.38万头、家禽746万只、肉兔276.4万只,畜牧业总产值11.9亿元,仍然占到农业总产值的近30%,畜牧业仍是农户增收的重要渠道之一。
2.畜禽养殖废弃物产量大,污染风险高。畜禽养殖废弃物主要由液体粪污和固体粪污组成。按照国家相关标准,按照不同清粪工艺进行测算,2017年全区规模养殖场畜禽液体粪污产生量约为44.3万吨,固体粪污产生量约为1.1万吨。规模以下养殖场畜禽液体粪污产生量约为32万吨,固体粪污产生量约为8.1万吨,畜禽养殖废弃物产量大、污染风险高的客观事实不容忽视。
3.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体系逐渐建立。到2017年年底,全区所有规模养殖场均开展了干清分离处理等粪污综合利用工艺,72%以上的规模以下养殖场户均开展了雨污分流、单独收集尿液、建立干粪堆码间等粪污综合利用工艺,沼气池或沉淀池建有率达到87%,全区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75.5%,畜禽养殖废弃物收集、转化、利用网络体系逐渐建立,在改善土地质量、提高土壤肥力、保护生态环境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畜牧业产业布局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存在差距。近年来,随着畜禽养殖组织化、规模化的不断推进,畜禽产业布局与日益增加的粪污排放量不相匹配,单位面积土地的消纳净化能力有限,土壤过度承载问题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据统计,渝北区可开展畜禽养殖面积(适养区与限养区面积之和)约为699.55平方千米,2017年全区粮食播种面积53.42万亩、油料播种面积3.53万亩、蔬菜播种面积27万亩、水果播种面积23.45万亩,按照2017年全区产生畜禽粪污总量85.5万吨计算,单位土地污染量已达0.8吨/亩。全区20头生猪当量以上的畜禽养殖场户共390户,主要集中在茨竹镇、大盛镇、洛碛镇、统景镇、石船镇、兴隆镇、大湾镇、古路镇等地区,相对集中的畜禽养殖不利于就地有效消纳养殖粪污,资源环境约束对养殖业的发展进一步趋紧。
2.产业基地种养结合不够紧密,循环能力不强。由于养殖企业土地流转难度比较大、限制多、成本高,养殖场自有土地少,无法消纳排放自有粪污;化肥对种植增产优势比较大、见效快,而有机肥见效慢、周期长;农作物种植季节性比较强,施肥与粪污排放在时间上不对等;种养结合的养殖场业主虽然精通养殖,但是在种植上知识和能力有所欠缺;种植户普遍存在对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认识不足,对有机肥有效改良土壤、提升农产品品质的认识不够等问题,导致一些养殖企业不愿在种养结合方面进行探索或者只在小范围内进行种养结合试探,种植所需有机肥的使用量远不能与养殖规模及粪污产生量相匹配,种养结合度还不够高,循环能力还不够强。
3.养殖企业废弃物处理不够完善。一是养殖业主缺乏科学的资源化利用意识。养殖业主对畜牧养殖业废弃物污染问题的严重性认识不足,在贯彻和落实畜牧养殖污染治理措施时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二是养殖管理模式改进时简单粗放,易造成污染。为降低成本,不少养殖场清理粪污由人工清粪工艺转变成采用半机械化水冲粪工艺清理,同时又未配备相应的干湿分离机,导致粪污数量激增,原有的粪污处理设备处理能力不足,造成环境污染加重。三是养殖场建设不合理,粪污处理设施不完善。部分养殖场受资金、土地等因素影响,未修建粪污处理设施或者处理设施不配套,粪污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或随意堆放在养殖场外,容易造成地下水和周边环境污染。
三、促进渝北区畜牧业绿色发展的建议
通过建立养殖业污染控制的长效机制,围绕“促利用,控总量,调布局,提能力,严监管”来提升畜禽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能力,促进畜牧业绿色发展。
1.优化畜牧业生产布局。因地制宜,统筹考虑畜牧养殖区域布局和土地环境承载能力,兼顾畜产品供给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以适度规模养殖作为畜牧业发展的主要形式,对不同区域、不同养殖规模的畜禽养殖单元区别对待,提出差异化管控措施,不断提高规模养殖标准化水平,强化规模养殖场废弃物处理和综合利用设施设备的建设。进一步督促养殖场加强科学管理、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畜牧业的装备,提高养殖生产率和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
2.大力推进种养结合,推进绿色循环养殖。统筹区域优势,大力推广都市生态循环养殖模式,依托经果林、绿色蔬菜等,出台优惠政策,加强对生态循环养殖的扶持力度。培育“畜禽养殖—粪污发酵—沼液还田—绿色农产品”循环链,开展种养结合、粪污资源化综合利用试点示范工程,以点带面促进畜禽养殖绿色循环发展。
3.进一步做好畜禽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一是大力宣传,营造资源化利用的良好氛围。以规模养殖场为重点,利用宣讲、报刊、网络、培训等多种方式,宣传法律法规,解读政策措施,总结典型经验,提高畜禽养殖从业者法律意识、生态意识。
二是深入引导,加强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结合养殖场实际情况,推广标准化适度规模养殖,普及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装备、工艺及模式,提高节水、节料等清洁养殖工艺和干清粪、微生物发酵等实用技术使用率,实现废弃物源头减量。
三是强化监管,严格执行相关法律规定。深入贯彻《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水十条”“土十条”以及《“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精神,合理确定畜禽养殖布局和规模,强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对规模养殖场实施环评机制,科学划分养殖区域,对划定的禁养区、限养区、适养区严格按照相关管理规定加强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