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胆管腔内联合瘤体内植入125I粒子治疗不可切除胰头癌

2019-10-22胡小四刘会春满忠然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2019年10期
关键词:胆管组间粒子

胡小四,庞 青,刘会春,周 磊,金 浩,王 勇,满忠然

(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安徽 蚌埠 233004)

图1 患者男,62岁,125I组 A.术前CT示肿瘤上部包绕肝总动脉(箭),无法进行根治性切除; B.于DSA引导下行胆管腔内置入SEMS+125I粒子胆管腔内植入术; C.瘤体内植入125I粒子后第2天复查CT,见125I粒子分布在瘤体内; D.术后3个月复查CT,粒子间瘤体组织明显萎缩 (箭示SEMS及粒子所在)

胰腺癌是高度恶性肿瘤,发病率呈上升趋势[1],且起病隐匿,多数患者就诊时已失去根治性手术机会[2];胰头癌(pancreatic head carcinoma, PHC)易侵犯邻近血管及脏器,切除更为困难,未经有效治疗的PHC患者平均生存时间仅约3~4个月[3]。腹腔镜姑息性手术(palliative surgery, PS)是治疗部分不可切除PHC的主要方法,但术后易出现胆瘘、吻合口出血等并发症。125I粒子胆管腔内照射能抑制甚至阻止肿瘤在腔内生长,延长胆管支架通畅时间[4],但125I粒子有效半径较小,单纯胆管腔内照射不能取得最佳治疗效果。本研究探讨胆管腔内联合瘤体内植入125I粒子治疗不可切除PHC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72例PHC患者。纳入标准:①术前接受穿刺活检病理证实PHC(导管腺癌),且无法接受根治性手术切除;②未接受其他相关治疗;③预计存活时间>3个月。排除标准:①存在如凝血功能障碍、大量腹腔积液等治疗禁忌证;②术后失访或随访资料不完整。根据治疗方法分为PS组和125I组。PS组35例,男16例,女19例,年龄37~76岁,平均(62.6±9.0)岁,TNM分期为ⅡA期6例、ⅡB期8例、Ⅲ期21例,肿瘤最大径(33.89±6.23)mm,糖类抗原19-9(carbohydrate antigen 19-9, CA19-9)为(719.37±390.95)ng/ml;125I组37例,男20例,女17例,年龄43~89岁,平均(70.7±9.6)岁,TNM分期为ⅡA期7例、ⅡB期5例、Ⅲ期25例,肿瘤最大径(36.11±6.44)mm,CA19-9为(460.28±62.86)ng/ml。

1.2 仪器与方法 采用GM Innova 3100型DSA机、ALKOA-1700 DV彩色超声诊断仪(3.5~5.0 MHz变频探头)为引导设备。125I粒子(北京原子高科股份有限公司)初始剂量11.1~37.0 MBq,半衰期59.43天,施源导管为P型管。

对125I组患者进行胆管腔内联合瘤体内植入125I粒子治疗(图1),具体方法参照文献[5]。术前1周于超声引导下施行胆管引流,之后在DSA引导下将自膨式金属支架(self-expanding metallic stent, SEMS)置入胆管,同期或分期放入P型管及125I粒子;P型管外端固定于皮肤,主管封闭,侧管外接引流袋并于术后3天封闭。125I粒子植入后2~3天,先进行超声扫查明确进针途径,规划粒子的布局及数量;之后于超声引导下进行穿刺,待穿刺针进入瘤体内、拔出针芯回抽无血后,将1颗125I粒子植入外套管内,并通过针芯推送至瘤体内,每次退针约1 cm,依次释放,每个针道植入粒子2~3颗,针道间距约1.5 cm。完成植入后复查超声,核查粒子分布情况。术后2 h及12 h复查血清淀粉酶,次日晨复查血常规、生化常规,并辅以预防感染、止血、抑酸等处理。术后第2天复查腹部CT,观察是否有出血及积液,并视情况给予对症处理。因125I粒子半衰期约为59.43天,故植入粒子6个月后视为失效,更换P型管及粒子,将废管及失效粒子送核医学科处理。

表1 2组患者术前及术后肝功能指标比较(±s)

表1 2组患者术前及术后肝功能指标比较(±s)

组别ALT(U/L)AST(U/L)TBIL(μmmol/L)ALB(g/L)PS组(n=35) 术前159.49±67.17180.00±71.44254.84±81.2932.08±2.83 术后1个月49.00±16.2058.06±20.7334.46±14.5335.95±2.93 术后3个月51.51±18.5562.54±19.0429.38±9.7336.81±2.11 术后6个月69.57±23.5984.03±30.3040.40±11.1534.26±2.33 F值67.24366.83241.29623.082 P值<0.001<0.001<0.001<0.001125I组(n=37) 术前195.22±112.88184.62±94.16233.98±74.3132.93±4.09 术后1个月50.38±28.2454.00±23.4837.08±21.4638.10±2.90∗ 术后3个月28.76±21.52∗29.86±12.55∗15.65±21.87∗40.77±2.73∗ 术后6个月32.32±18.46∗33.97±16.70∗15.75±10.57∗40.03±3.32∗ F值80.98965.379253.2942.484 P值<0.001<0.001<0.001<0.001

注:*:与PS组同时间点比较,P<0.05

对PS组患者施行腹腔镜双引流术,手术体位及Trocar布局同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6],探查腹腔并切除胆囊,于距肝门部约1.5 cm处离断肝总管,远端缝闭;之后进行胃空肠吻合、胆管空肠吻合及空肠输入输出袢侧侧吻合,放置引流管。术后处理同125I组。

1.3 观察指标 术前及术后1、3、6个月检测肝功能指标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 T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 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 AST)、白蛋白(albumin, ALB)。统计术后1个月内2组并发症发生率。根据语言评价量表(verbal rating scale, VRS)将疼痛程度分为4级[7],将2级及以上疼痛定义为明显疼痛,统计2组患者术后1个月内明显疼痛发生率。随访至2018年12月31日或死亡,统计2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及截止随访终点时的死亡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2.0统计分析软件。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2组患者年龄、肿瘤最大径及CA19-9。各时间点肝功能指标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2组间性别、肿瘤临床分期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Kaplan-Meier(KM)生存曲线及Log-rank检验对比两组预后差异。采用COX回归方程分析影响PTH患者预后的因素。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组患者性别(χ2=0.500,P=0.479)、肿瘤临床分期(χ2=0.446,P=0.504)及最大径(t=1.487,P=0.141)、CA19-9(t=2.359,P=0.02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125I组患者平均年龄大于PS组(t=3.706,P<0.05)。2组术前TBIL、ALT、AST及ALB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术前比较,2组术后1、3及6个月时血清ALT、AST及TBIL水平均降低,ALB水平均升高,且术后3、6个月时125I组变化更显著(P均<0.05)。见表1。

PS组术后1个月内并发症发生率为28.57%(10/35),包括胆瘘6例、消化道出血2例、胃排空障碍2例;125I组为21.62%(8/37),其中胰腺炎或血清淀粉酶升高4例、胆道感染2例、十二指肠梗阻2例;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463,P=0.496)。PS组术后1个月内明显疼痛发生率为60.00%(21/35),125I组为5.41%(2/37),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24.659,P<0.001)。

术后随访时间4~17个月,PS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9个月(8~10个月),125I组为11个月(9~12个月),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57,P=0.041)。截止随访终点,PS组死亡20例,死因包括肝脏和/或其他远处转移13例、继发感染3例、恶液质2例、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 MODS)2例;125I组死亡24例,死因包括肝脏和/或其他远处转移15例、继发感染4例、恶液质2例、MODS 3例,未发生明确肠管放射性损伤等并发症及相关死亡;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834,P=0.361)。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A19-9[风险比(hazard ratio,HR)=8.326,95%CI(1.132,61.261),P=0.037]、ALB[HR=2.289,95%CI(1.028,5.097),P=0.043]是影响PTH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

3 讨论

目前根治性手术是治疗PHC的最佳方式,但仅约10%~20%患者可获得手术机会,且伴随较高的并发症发生率[8]。对于不可切除PHC,治疗关键是解除梗阻、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并延长其生命[9],但伴随肿瘤进展,常会出现胆管梗阻和十二指肠梗阻症状,解除梗阻及恢复经口进食成为治疗重点,而PS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常用外科手段[10]。以腹腔镜进行手术可减轻患者创伤,提高生活质量且不增加并发症[11],但PS创伤较大,术后易出现胆肠吻合口狭窄、胆瘘、吻合口出血等并发症,且不能显著改善疼痛等症状,总体疗效欠佳。

胆管腔内植入125I粒子可抑制甚至阻止肿瘤在腔内生长,延长胆管支架通畅时间[4];但125I粒子有效半径较小,单纯腔内照射不能达到最佳治疗效果。研究[4]证实,胆管内置入SEMS后,腔内植入125I粒子可使晚期胆管癌患者获益,与PS相比,治疗PHC同样有效[12]。瘤体内植入125I粒子治疗胰腺癌的效果已获得肯定[13]。本研究对125I组患者于胆管内置入SEMS后植入125I粒子,并联合瘤体内植入125I粒子治疗PHC,对PS组患者则给予常规腹腔镜双引流术进行治疗,结果显示术后2组患者肝功能均获改善,提示两种方法均能有效解除胆管梗阻。

PHC患者常因肿瘤压迫或腹腔神经丛侵犯而出现剧烈腰背部或腹部疼痛,导致其精神压抑及生活质量降低[14]。125I粒子可使瘤体缩小而减轻压迫,并可阻断腹腔神经传导进而止痛[15]。本研究中,125I组患者较PS组术后1个月内明显疼痛发生率显著降低,证实了其缓解疼痛的有效性。对于贴近胆管壁且被血管包围的肿瘤,利用胆管与胰头的解剖关系,联合粒子腔内途径照射,可减少植入瘤体的粒子数,以最大限度地保障治疗效果及其安全性,且可根据肿瘤进展情况及时行再次粒子补充植入或更新,使治疗的时效性更优。术后随访结果显示,本研究125I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大于PS组,2组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125I组未发生明确的肠管放射性损伤等并发症及相关死亡,提示胆管腔内联合瘤体内植入125I粒子对于改善患者预后的效果优于PS。COX分析提示,术前CA19-9及ALB是影响PHC患者预后的主要危险因素。术前较高的CA19-9及较低的ALB往往提示患者身体状况较差,导致其无法耐受手术治疗。对于高龄或身体状况较差者,125I粒子治疗无疑是更佳选择。

本研究的局限性:①为单中心回顾性研究,样本量较小;②受条件限制,未能开展125I粒子治疗PHC的剂量-时间学研究。

综上所述,胆管腔内联合瘤体内植入125I粒子可有效缓解不可切除PHC患者胆管梗阻症状,且具有更佳的缓解疼痛及延长生存期效果,为治疗晚期PHC患者提供了新的选择。

猜你喜欢

胆管组间粒子
A case of conjunctiv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with spheroidal degeneration: a clinicopathological study
肝吸虫感染致胆管损伤及胆管癌的相关研究进展
肝内胆管结石一例及诊断体会
碘-125粒子调控微小RNA-193b-5p抑制胃癌的增殖和侵袭
腹腔镜下胆管腔内整形技术治疗北绕型右后叶胆管结石合并开口狭窄
复方血栓通胶囊对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局部血流及微炎症反应的影响观察
基于膜计算粒子群优化的FastSLAM算法改进
Conduit necrosis following esophagectomy:An up-to-date literature review
要背沟,不要“虎背熊腰”
问:超对称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