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特质

2019-10-22崔怀祖

颂雅风·艺术月刊 2019年5期
关键词:造园古典山水

◎崔怀祖

中国古典园林起源于商周秦汉、转折于魏晋,繁盛于唐宋,成熟于明清,集大成于乾隆盛世。历经数千年积淀终成为博大精深、独树一帜的世界文化遗产,成为东方文明的有力象征。中国古典园林历经三千多年的变化发展和演进,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的造园理念与艺术思想。中国古典园林以自然写意山水园著称。中国古典园林是理想的人居环境范本,“天人合一”是其艺术特质。本文从以下五个方面对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特质进行概述和分析。

一、崇尚自然,师法自然

中国古典园林是人造自然景观,即“第二自然”,往往有山水画意,本于自然又高于自然。古人造园崇尚自然,筑园叠石前必先察看地形,再根据地形地貌、古树名木的位置巧作构思,随机应变规划设计。“师法自然”是造园以大自然为师加以效法,坚持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结合。“崇尚自然,师法自然”是“天人合一”观在园林设计理念上的体现。

我国园林的兴建,是从奴隶经济已相当发达的商殷时期开始的,最初的形式为囿。囿是就一定的地域加以范围,让天然的草木和鸟兽滋生繁育,还可挖池筑台,以供帝王贵族狩猎游乐的用地。魏晋南北朝时期,园林开始从利用自然向模仿自然环境转变,如西晋金谷园。唐宋时期,皇家宫苑继续扩大发展,将模写山水推向顶峰;写意山水园得到发展,如唐朝白居易的庐山草堂,王维的辋川别业,宋代的网师园、沧浪亭。明清时期,园林艺术成就达到顶峰,一个标志是中国四大名园“拙政园、颐和园、避暑山庄、留园”都是在这一时期建成的;另一个标志是园林创作理论化,如计成的《园冶》、文震亨的《长物志》、李渔的《闲情偶寄》等,将园林创作实践经验系统化,为后世的园林建造提供了可供模仿的范本。

中国古典园林历史悠久,纵观其发展史,始终是沿着“师法自然”和崇尚“天人合一”的艺术思想发展的,并最终形成了以自然山水为核心的综合艺术,特色鲜明地折射出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学观念,在世界园林体系中独具特色、享有盛誉。

二、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唐代画家张璪所提出的艺术创作理论,是中国美学史上“师造化”理论的代表性言论,也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所遵循的创作原则。“造化”即大自然,“心源”即作者内心的感悟,中国古典园林“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也就是说园林建造来源于对大自然的师法,以大自然为蓝本,即本于自然,但又不是简单模仿,而是造园家经过对自然景观的观察、了解,相地合宜,做到胸中有数,通过内心的感悟和构思,随机应变设计图纸,构园得体,将自然的美转化成为艺术的美,营造出能引起观赏游览者遐思、共鸣的意境,即高于自然。“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天人合一”观在园林艺术创作上的体现。

园林先设计再建造,与绘画先立意再创作,原理上是想通的。或许是出于对园林中画意的重视,古代的造园家往往又是画家或诗人。唐代王维是一名诗人,更像一名画家,他在长安郊外建造的辋川别业,令无数文人墨客心驰神往。南宋的刑部侍郎俞子清,善画山水,他创作的假山也堪称一绝,是因为“胸中自有丘壑,又善画,故能出心匠之巧”。唐宋的这一传统在明清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研习绘画成为练习造园的必由之路。明代计成是中国第一部造园专著《园冶》的作者,早年先以绘画成名,中年才改行造园,由画家转为造园家,他的《园冶》一书常论及如何运用画意造园。在明代,园林绘画作为一种类型,画意指导造园作为一种原则,真正得以成立。

园林之所以能够与文人画相互借鉴和促进,是因为画家和造园家都以山水风景为艺术对象,不同的是画家是在平面上描绘山水物象,而造园家是在空间中建造出立体的山水艺术。园林与绘画的创作过程都是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艺术品,以“天人合一”为核心理念,要用艺术来妙造自然,都呈自然风格;而且文人园林与文人画的创作者都是文人,所以具有共同的审美意趣和价值追求,塑造的作品题材和艺术意味也类似,创作理论也相通。

三、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是中国古典园林追求的艺术境界。所谓“人作”就是人工所作,“天开”指天工开辟,“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是说园林虽属人力所为,但是却如天然自成一般,体现人居住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一致的理念,这是造园家追求的最高艺术境界。“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是“天人合一”观在园林上的物化形式。

自然界是一个生生不息、充满活力的有机整体,园林风景要显得自然有生机,就必须顺应自然规律、因地制宜地组织布置各类景物。中国古典园林在从西汉私家园林的诞生,到明清达到艺术高峰的漫长历史中,都延续着自然山水园林风格,因此中国古典园林在国际上被称作“自然山水园林”。中国古典园林用山、水、植物等自然要素来建构风景,即以自然山、水地貌为基础,因形就势,布局高低错落,以植物作装点,显得极为自然。建筑也采取自由式布局,没有明显的中轴线,亭台楼阁飞檐翘角,如飞鸟展翅,轻盈活泼,散置在山水之间,力求与山、水、植物有机地组织在一系列内景画面中,具有山林野趣。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表明了中国古典园林是“人作”与“天开”的统一体。首先,“人作”是指实现“天开”的途径,“天开”须靠“人作”完成;其次,“天开”是“人作”的理想和目标,换句话说,就是要消除人工雕琢的痕迹,在园林的有限天地中艺术地再现大自然的山水泉石之美;最后,天工高于人工,“人作”需师法自然、精心构思、匠心独运,努力达到“天开”的效果,造园技艺的最高境界是“巧夺天工”“大巧若拙”、返璞归真,从而达到宛如“鬼斧神工”、精妙入神、以艺合道的理想效果。总之,“虽由人作,宛自天开”首先肯定园林是人力建造的山水环境,其次又肯定天然美是美的最高境界,以“妙造自然”为创作目标。

园林实现自然风格的关键还在于自由布局,由于是因地制宜、随高就低地布置要素,所以并不讲究对称。园林中的山水景观是对自然界的概括和提高,组织山水风景是按照自然山石的脉络走向和水的源头流向来规划实施的。古典名著《红楼梦》中的大观园,就是紧扣水流而建构的园林;苏州的沧浪亭,其假山几乎占据了园林前半部的整个游览区,建筑重点放在假山脚的林木、蹬道的布置上,用苍古的山石,葱翠大树和盘曲小道来形成野趣,山上仅西部次峰上修了一座石亭——沧浪亭,一路游去,满山参天古树,青竹婆娑,宁静而自然,呈现“一径抱幽山,居然城市间”之自然美。

四、巧于因借,精在体宜

“巧于因借,精在体宜”是实现“宛自天开”理想的造园艺术法则。《园冶·兴造论》明确提出,“园林巧于因借,精在体宜,愈非匠作可为,亦非主人所能自主者,需求得人,当要节用。”造出理想园林的关键在于能够妙用“因借体宜”法则的造园家,而不是仅靠工匠或园主,只有巧妙灵活地运用这一原则,才能造出宜居宜游的园林。“巧于因借,精在体宜”是“天人合一”观在园林上的实现途径。

“巧于因借,精在体宜”具体来说就是因借体宜,因借是方法,体宜是标准,关键在精巧,也就是“精而合宜”“巧而得体”。所谓“因”,就是说要依随地势的高低错落、地形的端正方直布局庭院,碍眼的树木可剪掉一些枝桠,涌泉的流水则可引导它向石头上流注,各处经典互相借助资衬;适合建亭台的地方就建造亭台,适合建楼榭的地方则建造楼榭,园林内的路径不妨偏僻而蜿蜒曲折,意在曲折自然而致深,这就是说的“精而合宜”的意思。所谓“借”,就是指园林虽然内外有别,但眼能得见的景色则不拘远近,蓝天下的山峰耸翠、青红色的古刹凌空,凡是眼睛能看到的地方,低俗的景物就要加以遮挡,优美的景物则要尽收眼中,不论草莽田野,都变为烟云缥缈的景色,这就是所说的“巧而得体”的意思。园林讲究因地制宜、互相借助的巧妙,讲究布局得体、分寸合宜的精髓。

因借的目标就是体现“宜”,园林因地、因人、因时制宜,浑然天成,宛若天开。不同的园林其用地环境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也是创造园林特色的依据之一,因地制宜就是要善于从这个差异中捕捉设计构思,顺应或彰显园址的自然环境特点。借景要针对不同的地貌采用不同的手法,本着实用和美观相结合的原则,对现状地形地貌有所取舍,一方面可以“自成天然之趣,不烦人事之工”,另一方面可以创造出有不同地域风格的园林环境。造园的目的和用地实际现状是“因”,设计建造是藉因成果。现状条件与目标之间的差就是风景园林设计需要做的工作。对于风景资源丰富的地方,对其地形地貌主要就是因凭和适当的改造,基本上尽量保持原貌,避免画蛇添足就可事半功倍了。而对于现状条件较差的地方,对于地形的合情合理塑造就非常重要了。因地、因人而制宜,就是结合园主的身份与修养、爱好,充分考虑园地的地理、环境及规模等因素,精心构思,造出有个性的园林。因时制宜是指造园师在构思借景时,一定要把握好一年之四季、一天之朝暮、阴晴风雨霜雪烟云之气象分别能观赏哪些景观,它们最适合在哪里观赏,采用什么视角,用什么来搭配衬托。因此,《园冶·屋宇》说:“惟园林书屋,一室半室,按时景为精。”

五、寓情于景,诗情画意

我国的绘画从元代以后,以写意多于写实,以抽象概括出之,重意境和情趣,移天缩地,正是我国造园所必备者。言意境,讲韵味,表高洁之情操,求弦外之音韵,两者二而一也。此即我国造园特征所在。简言之,画中寓诗情,园林参画意,诗情画意遂为中国园林之主导思想。“寓情于景,诗情画意”是“天人合一”观在园林审美理想上的体现。

文学是时间的艺术,绘画是空间的艺术,园林则是时空的综合艺术,既需“静观”,也要“动观”,即在游动、行进中领略观赏。中国古典园林从总体到局部都包含着浓郁的诗画情趣,徜徉其中,步移景异,令人流连忘返。

中国园林特别重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景为心造,是园林行情性的恰当表达,景是园林内涵的外在表象,它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对欣赏者来说,通过感官所产生的“由物生情”的心境,获得的审美情趣,不同的人于不同的心情时将获得迴异的心理感受:另一方面对造园者而言,创作时的心境是“情为景生,景为情发”,可见,造景人不同,创造出的与之相应的景观也不同。园林的创作过程与书画等同理,实际上是一个心理活动的过程。

中国传统旳诗词艺术、书法、绘画、戏曲艺术和造园艺术,虽然属于不同的艺术领域,但共同反映着中华民族的传统哲学观和审美意识,它们相互融合、相互渗透、共同发展。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中国园林的发展从一开始,便不仅仅是物质层次的休息娱乐场所,更包含了精神上深层次的文化审美信息。中国园林所营造的天地是人们心灵的寄托,美的空间,人的乐园,它是人想要融于宇宙自然从而达到天人合一境界的审美媒介。而造园家则是将宇宙自然的雄奇景象和无限生机缩略于壶天之中,借此抒发他们的审美情趣,同时让观者领略宇宙自然的无限神奇。

结语

美学家李泽厚先生将园林概括为:“人的自然化和自然的人化”,强调人与天合的中国古典园林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体现者及传统审美理想的承载者,经过几千年的时光交替至今仍然在感染着我们。它深邃的思想内核、独特的创作手法、含蓄的意境、丰富的文化内涵,仍闪烁着智慧的光芒,特别是在对自然、社会、人的关系重新进行定位的今天,在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代,值得我们学习、研究、借鉴。

猜你喜欢

造园古典山水
《山水间》
爱在一湖山水间
从不同侧面求解古典概型
出入于古典与现代之间
山水之间
一处山水一首诗
壹 造园·纳瑞集祥
怎样读古典诗词?
“盛世造园”说考论
浅谈古诗文与中国园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