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蛋白A免疫吸附和DNA230免疫吸附治疗狼疮肾炎疗效比较

2019-10-22杨西超吕婷婷巴燕娜吴振彪

疑难病杂志 2019年10期
关键词:肾炎尿蛋白血浆

杨西超,吕婷婷,巴燕娜,吴振彪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复杂的、由多种抗体导致多器官和多系统受累的自身免疫病[1]。抗核抗体尤其是抗双链DNA(ds-DNA)抗体滴度与病情活动有关,且抗 ds-DNA抗体滴度越高,对器官的损害程度越高,尤其是肾脏。所以,迅速降低患者体内的抗体滴度,是防止SLE及神经精神性狼疮等并发症发生的重要手段。通常情况下,糖皮质激素与免疫抑制剂的使用可以改善患者预后,部分狼疮肾炎患者对于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疗效欠佳,免疫吸附作为近年来有效的治疗手段,越来越被认可[2-3]。免疫吸附治疗方法主要是通过抗原和抗体特异性相互结合的原理,以体外循环的方式使患者体内的免疫性致病物质进一步消除,使患者病情得到有效控制[4-5]。常用的有DNA230和蛋白A免疫吸附治疗。现分析DNA230和蛋白A免疫吸附治疗狼疮肾炎的疗效以及吸附前后体液免疫功能变化,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6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临床免疫科收治的狼疮肾炎(LN)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LN诊断标准: 符合以下任意1项可诊断为LN,血尿(每高倍视野下红细胞数>5或有细胞管型)或蛋白尿[24 h尿蛋白定量>0.5 g或尿蛋白(+++)及以上];经肾活检确认;高尿酸血症,男性>420 μmol/L,女性>357 μmol/L[6]。排除标准: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合并严重活动性感染者;既往接受过免疫抑制剂治疗者;终末期肾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观察组30例:男3例,女27例,年龄21~52(36.2±2.3)岁;尿蛋白<3 g/24 h 10例,≥3 g/24 h 20例。对照组30例:男4例,女26例,年龄25~54(34.5±2.2)岁;尿蛋白<3 g/24 h 9例,≥3 g/24 h 21例。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治疗方法 患者均给予基础治疗,强的松1 mg·kg-1·d-1服用,4周后逐渐减量;环磷酰胺400~600 mg静脉滴注冲击治疗2 d,每月1次,治疗3次后改为3个月1次。部分患者需要使用霉酚酸酯,起始剂量0.75 g,每日2次,诱导缓解疗程为6~9个月,稳定后可以降低霉酚酸酯的使用量。

观察组患者采用蛋白A免疫吸附疗法,设备为Citem10系统。患者需要接受体外循环和抗凝治疗:首先将患者血液经过血浆分离器进行血浆分离,分离的血浆经过A蛋白吸附柱,当血液中的自身抗体、免疫球蛋白和免疫复合物等被吸附净之后再循环回体内,每次循环吸附的时间为7~10 min。整个操作过程需要由计算机程序进行控制,循环次数应当根据计算的血浆容量和临床具体表现确定。

对照组患者接受DNA230免疫吸附方法治疗,选用珠海丽珠公司生产的 DNA230免疫吸附柱,其载体材料主要是碳化树脂, 用特殊包膜固定DNA作为SLE患者体内致病物质抗ds-DNA抗体的抗原,特异性识别和结合抗ds-DNA抗体、抗核抗体及其免疫复合物,血管通路选用深静脉留置导管。先将血管通路与吸附连接,规范预冲后再与动静脉管路连接,并建立体外循环和抗凝;随后,采用血流灌注行免疫吸附治疗,最初阶段应将血流速度控制为80~100 ml/min,稳定阶段应将血流速度增加至180~200 ml/min,抗凝剂首次用量为1.0~1.2 mg/kg,再视情况追加至8~10 mg/kg;最后,治疗时间2~2.5 h,间隔1 d后再重复以上治疗。2组治疗周期为8周。

1.3 观察指标与方法 (1)疾病活动度评估: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度评分[7](SLEDAI)包括21项,得分 0~4分为基本无活动,5~9分为轻度活动,10~14分为中度活动,≥15分为重度活动,评分越高代表狼疮活动程度越严重;(2)抽取空腹静脉血2~3 ml,低温离心留取上清液,-20℃保存备用。免疫投射比浊法测定免疫球蛋白系列 (IgM、IgA、IgG)、补体C3,免疫荧光法测定自身抗体系列;(3)血浆白蛋白:采用溴甲酚绿法检测。(4)肾功能指标检测:全自动分析仪检测24 h尿蛋白定量、血肌酐、尿素氮。

1.4 疗效评定标准[8]缓解:发热、乏力、双下肢水肿等症状全部缓解;部分缓解:发热、乏力、双下肢水肿等症状部分缓解;未缓解:发热、乏力、双下肢水肿等症状没有缓解或加重。总缓解率=(缓解+部分缓解)/总例数×100%。

2 结 果

2.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随访1年后,观察组患者总缓解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SLEDAI评分:治疗前对照组为(18.0±3.64)分、观察组为(18.1±3.55)分,治疗后分别为(8.34±3.16)分、(8.55±3.05)分,治疗后2组均降低,但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P=0.262/0.794)。

2.2 2组免疫球蛋白清除结果比较 治疗8周后,2组IgM、IgA、IgG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且观察组免疫球蛋白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表1 2组治疗效果比较 [例(%)]

2.3 2组治疗前后血肌酐、尿素氮、血浆白蛋白、尿蛋白定量水平比较 2组患者治疗8周后各项指标得到有效控制,但2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 论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自身免疫性疾病,常累及全身多个系统,肾脏则是其中最常见的受累器官,往往并发症较多,病死率高,部分患者在发病5年内死亡。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病原因目前并不是十分清楚,研究表明与机体感染、遗传以及免疫异常、内分泌等诸多因素有关[9]。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患者机体内的T淋巴细胞含量下降、功能抑制,B淋巴细胞增生速度过快,并与抗原结合成免疫复合物,沉积在机体的肾小球、关节等不同部位,进而引起患者相应部位的组织坏死或慢性炎性反应,导致患者的多系统功能受累,主要表现为患者体内产生各种不同抗体,如抗单链DNA抗体及抗核糖体抗体等,沉淀在肾小球基底膜以及血管壁中使通透性发生变化,最终导致患者器官功能损害[10]。

甲泼尼龙联合环磷酰胺或霉酚酸酯广泛应用于治疗狼疮肾炎,常常不良反应较大并且部分患者疗效欠佳。针对重症及难治性狼疮肾炎时,需结合患者的自身病情特点,寻找更有效治疗手段。免疫吸附技术是近年来临床新兴的治疗手段,是血液净化技术的形式之一,该方法基于独特的吸附功能,将抗体、抗原,或某些具有亲和力的物质形成吸附柱,进而清除血液内的致病因子,以便净化患者的血液成分,缓解疾病活动,达到治疗目的[11]。免疫吸附疗法主要是借助于抗原—抗体免疫反应,通过体外循环的路径将血浆中的致病因子去除,或者利用吸附材料将血浆中与免疫相关的致病因子去除,最终达到治疗的目的[12]。免疫吸附方法治疗过程中最为关键的部分是免疫吸附剂的使用,也是吸附对象发生吸附作用的关键部分。吸附活性本质是和致病因子之间的特异性结合,也就是分子之间所发生的相互作用,包含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的亲和力[13]。蛋白A免疫吸附剂主要是利用葡萄球菌细胞壁上的一种蛋白A(单链多肽结构),在其氨基末端上的Fc集合器和自身抗体、循环免疫复合物的Fc段相互结合,再利用柠檬酸洗脱液将其进行分离。在实际采用这种方法治疗的过程中还需要将A蛋白和琼脂糖凝液进行混合,制成吸附柱。这种吸附柱的生物相容性比较好,效果安全可靠,也能够重复使用,是当前临床上最让人满意的一种免疫吸附柱。DNA免疫吸附柱则是采用球形碳化树脂作为材料,此种吸附剂的生物学亲和力较好,血液经过该装置时会出现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将患者致病物质吸附清除从而达到治疗目的。属于一次使用,可以和血液直接进行接触,与其他免疫吸附血浆净化方式相比更加节约成本。

表2 2组免疫球蛋白清除结果比较

表3 2组患者治疗8周后各项指标比较

本研究比较蛋白A免疫吸附、DNA230免疫吸附对狼疮肾炎的治疗效果。在治疗有效率方面,范万里等[14]的研究结果显示DNA免疫吸附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间质性肺炎的有效率为92.5%,明显高于传统治疗组的 75%,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采用蛋白A免疫吸附治疗后其有效率达 9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6.7%,这与上述研究结果相似,因而蛋白A免疫吸附与DNA免疫吸附相比,对狼疮肾炎疗效较好,可能是因为蛋白A免疫吸附柱生物相容性更好,具有较高选择性,不用补充外源性血浆,能够在保证治疗效果的同时,减少患者的医疗支出。在免疫功能改善方面,蛋白A免疫吸附法能有效改善患者的免疫球蛋白及补体状况,对改善活动期狼疮性肾炎的症状,延缓疾病进展效果显著[15]。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后血清IgA、IgM、IgG免疫球蛋白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这与上述研究结果相似。

综上所述,对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狼疮肾炎患者采用蛋白A免疫吸附疗法+免疫抑制剂+激素进行治疗,较大程度改善了患者的肾功能,提高了治疗效果,可以在临床上应用推广。

利益冲突:无

猜你喜欢

肾炎尿蛋白血浆
糖尿病早期认知功能障碍与血浆P-tau217相关性研究进展
马鸿杰教授治疗过敏性紫癜性肾炎临床经验总结
一种病房用24小时尿蛋白培养收集器的说明
外周血B细胞耗竭治疗在狼疮性肾炎中的应用进展
富血小板血浆盒联合头皮微针引入生发液治疗雄激素性脱发
血浆置换加双重血浆分子吸附对自身免疫性肝炎合并肝衰竭的细胞因子的影响
肾炎病人的科学护理知识
你真的了解献血浆是怎么回事吗?
肾炎应该怎样治疗?
尿蛋白检测忽“+”忽“—”怎么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