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发展养老服务新模式
2019-10-21王舒涵朱雨晖
王舒涵 朱雨晖
摘 要:面对当今人口老龄化难题,本文从养老资源提供者和养老职能承担者两方面深度剖析问题,基于现状和对未来的合理推测提出发展养老服务新型模式。
关键词:养老模式
当前,中国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城乡养老面临着体系建设不均衡、服务供给不足、质量不高、人才队伍短缺等问题。为进一步了解养老模式现状和养老资源提供、职能承担等情况,分析养老面临的形势,提出养老服务发展方面的建议,提升老龄人口幸福感,近期,我们采取网上搜索资料、实地调查苏州市葑门街道等方式开展专题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养老模式及其现状
(一)人口老龄化趋势
人口老龄化是指老年人数在总人口中的相对比例上升。按国际通行标准,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和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分别超过10%和7%,即可看作是达到人口老龄化。中国早在2000年就已进入老龄化社会,预计到2020年,全国老年人口比重将增加到11.8%,老龄高峰将于2030年左右到来,并持续20余年。就苏州而言,2016年人均期望寿命为82.90岁,居江苏省第一位。据苏州市民政局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底,苏州市户籍总人口6781957人,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口1708816人,占户籍总人口的25.2%,远超过标准线10%的指标。据苏州市民政部门预测,到2030年老年人口将超250万,所占比重也将上升至37.4%。因此,苏州市老龄化问题具有基数大、速度快、高龄化的特点。
(二)养老基本模式
从养老资源提供者的角度来讲,可分为三种基本的养老模式,即家庭养老、社会养老和自我养老。
①家庭养老,即由家庭成员来提供养老资源,由老人自己或者与子女一起生活、由子女照顾赡养的养老,费用也由家庭承担。
②社会养老,即由社会提供养老资源,中国社会养老主要方式为社会养老保险金(离退休工资)。
③自我养老,就是指不依靠子女和亲属,也不依靠社会保障等其他渠道提供资源的养老方式,老人依靠自己的财产比如退休工资等来养老。
(三)城乡养老现状
据统计数据表明,城市中有89.2%的被访者及其配偶以退(离)休金为主要收入来源,70.8%的被访者自评经济状况为大致够用,13.7%的老人表示“困难”,感觉经济状况“比较宽裕”的老人只有15%,在城市中社会养老已成为主流模式。[1]农村中老龄人口文化程度较低,多为农民,一辈子务农或打零工,没有离退休金收入。54.6%的农村老人还在从事职业性劳动,因为收入低微,还需依靠子女;超过68.4%的中国农村老人养老的经济来源主要依靠子女资助,其次是新农保和土地收入。[2]
为进一步了解养老现状,3-4月份,我们采取口头问卷调查法,苏州市对葑门街道81位60岁以上老年人进行调查,调查情况见表2:
本次调查男女比例为1:1.53,老人普遍文化程度不高,初中以下学历占81.5%;月收入3000元以下占绝大部分,84.3%来源于退休工资,11.1%来源于子女,3.1%来源于自己的积蓄,1.5%来源于社会补助;身体状况大多较好。葑门街道老人多为社会养老模式。
从调查情况看,葑门街道老人对于养老概念认知度比较高,近90%的老人都有自己的规划,他们主要选择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社会机构养老,其中选择居家养老的最多,占56.3%,社区养老的占20.6%,机构养老的占12.4%。
从调查情况看,养老问题关键是谁来提供养老资源,养老资源的提供者、养老职能的承担者这两个角色可以分离。随着人们需求的增长,养老职能的承担者也在不断变化发展,由此产生了一些新的养老模式,例如:居家养老、机构养老、社区养老等。苏州市经济发达,具有良好的社会保障体系,绝大多数调查对象没有严重的养老问题——收入来源稳定,身体健康,家庭依然是养老职能的主要承担者。但仔细分析其养老资源提供者情况(即收入来源)可发现,养老的主要资源提供者是社会(退休工资),子女提供的资源有限,完全依靠自己的很少,其占比不足5%。很显然,中国人口老龄化让社会经济承担了巨大的压力,且该压力在逐步加大。据有关数据显示,从2014年开始,我国养老金已经收不抵支,每年养老金的缺口为2000亿左右,且缺口日益加大;若仅仅依靠子女,子女“一养二”不堪重负。如何有效提供养老资源,合理划分养老职能承担,实现养老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要。
二、养老资源提供变化趋势
(一)1994年与目前养老资源提供变化情况
据国家统计局1994年10月的人口变动抽样调查(见下图),57.1%的老年人主要靠子女或其他亲属提供经济帮助,家庭养老是主要形式。
全国以及分成乡三种养老方式比较图(1994年)
从城乡比较看,城市老年人的主要经济来源为离退休金收入,社会养老、家庭养老、自我养老的比例分别为48.5%、349%、143%;而农村老年人的养老保障则仍然是以家庭养老为主,家庭养老、自我养老、社会养老的比例分别为64.2%、29.2%、4.4%。[3]目前,城市老龄人口社会养老占比增加了40%,家庭养老和自我养老大幅度下降;农村老龄人口家庭养老比例略上升,社会养老和自我养老比例几乎不变。
(二)变化原因分析
在城市中,家庭养老模式已日渐式微,主要原因大概有以下三点:一是子女数的减少。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有效实施,80后90后数量明显低于60后70后数量,虽然“二孩政策”已經开放,但其带来的积极影响还未有明显体现。二是代际居住方式的变化,即从过去的共居转向分居,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独立生活与父母分开居住。三是劳动力社会参与率的提高和社会竞争因素的介入,使得不少子女陷入某种角色冲突,难以在事业人和家庭中找到平衡。[3]这些因素也对农村家庭养老模式产生一定的影响,不过因为社会向农村老龄人口提供的资源有限,故其在农村养老模式中的比例并未如在城市养老模式中大幅度上升。
(三)养老资源提供面临问题
当前城市的主流养老模式——社会养老主要依赖于社会养老金,然而养老金却面临着巨大的缺口。纵观2000年以来的养老金收入情况,发现自2009年开始,支出增长幅度大于收入增长幅度的趋势日益明显,其中2014年达到了6%的逆差高点。随着老龄化的加剧,未来养老金“入不敷出”问题将异常严重。数据显示,以65岁以上老龄人口看,2015年为1.5亿人,占比为11.6%;预计2030年达到2.8亿人,占比为20.2%;2055年达到峰值4 亿人,占比27.2%,意味着解决三分之一的人是老年人,入不敷出的状况日益严峻。[4]农村主流养老模式——家庭养老,会给子女带来巨大的经济压力,也是对子女角色扮演的一种考验。
(四)养老资源提供趋势
根据以往的数据和现状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对资源提供者未来提供资源比重进行如下预测:一是城市养老模式中,社会养老模式仍然是主流模式,但所占比例会下降,自我养老模式的比例会上升。随着社会养老保险金的缺口逐渐变大,以及主流媒体的宣传,越来越多的“准老龄人”已对养老有了危机感,他们更希望通过增加自己的财富来保障养老,最典型的就是“买房养老”,通过房价上涨可以迅速增加他们的财富,还可以给他们带来房租收入;也有一部分人选择基金投资等多渠道增加自身财富,为养老提供经济保障。二是农村养老模式中,随着国家政策的倾斜,城乡差距会逐渐缩小,社会保障体系也会更加完善,家庭养老仍是主流模式,但占比会下降,社会养老模式的比例会稳健上升。
三、养老职能承担发展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论,结合老年人本身特点,我们得出养老服务需求可主要划分为物质需求、照料需求、归属需求、尊重需求以及自我实现的需求。通过前期调查,我们已经分析了养老模式中资源提供变化趋势。在资源提供者提供养老资源之后,便需要养老职能承担者来承担职责。养老职能承担者主要包括家庭、机构、社区等,目前我国主要以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为主,新型养老模式——社区智能居家养老是大势所趋。社区智能居家养老(“包对点”)以服务为核心,围绕“智慧养老”和“医养融合”,可实现远程监控,弥补了家庭养老、机构养老的不足,与养老服务产业发展有着天然的联系。除了线下服务圈,新型养老模式还支持社区、机构、社会组织和企业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应用智能终端和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智慧平台、APP应用等。
(一)新型养老模式的意义
新型养老模式能够更充分地利用多方力量,通过政府主导,机构提供服务,辅以企业参与,把养老服务企业、互联网企业和电子商务企业等等力量整合,实现更有效且更合理的养老。推动新型养老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以“智慧养老”和“医养融合”的社区居家养老为核心,为老年人提供便利,最大限度满足其需求;其次,利用信息技术搭建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使养老服务可持续,改善我国养老服务技术设备落后的现状;第三,新型养老模式以优质高效为目标,提升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使养老服务更加智能化、精准化和个性化。最后,新型养老模式可降低社会养老成本。它将医疗、“互联网+”、智慧养老等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并建立老龄人口信息数据库,对有限的养老资源进行更为合理的分配,完善服务体系,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养老成本。
(二)新型养老模式的应用
(1)智能设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应用的智能化养老产品,主要分可穿戴的智能终端设备和智能家居。智能终端设备包括智能手环、智能防走失定位等多种终端设备。以智能手环为例,老人在遇到紧急情况时,只需简单操作便可发出求助讯息,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智能手环也可及时检测自身健康数值,老人可根据相关提示,测量身体基本指数,其结果将自动上传至预设平台,相关机构将会及时向老年人发布健康预警信息。智能家居包括智能家电、智能居家管理系统、陪护机器人、防盗红外探测等,帮助实现安全控制、智能通信以及远程监控。出现紧急情况时,如遭遇非法入侵、煤气泄漏等,智能家居可自动启动警报装置。除此之外,智能家居可以通过互联网实时传递信息,进行视讯交流。智能家居还能进行网络即时监控,查看家中的情况,将信息反馈给用户预设的终端。
(2)线上服务平台。线上服务平台利用互联网信息传播功能,对数字化资源进行整合,它是衔接智能设备与线下服务圈的关键所在。线上服务平台与医疗机构合作,发展成为“护联网”。它可对老年人身体健康情况进行评测,并在必要时及时开展治疗。紧急救助中心是面对突发状况的应急处理中心,在老人通过智能移动终端向线上服务平台发出求助讯号后,平台向紧急救助中心提供相关信息,包括老人身处何处及当下身体状况等,再由紧急求助中心调度医院、社区服务站等相关机构。线上服务平台与社区对接形成“助联网”。老年人可向与指挥中心发送讯息,诉说需求以及希望解决的问题,指挥中心接到讯号后,由数据中心整理相关数据,运用大数据找出养老服务需求及潜在消费点,分析与评估老年人的需求,为线下服务商提供个性化服务提供有效途径。
(3)线下服务圈。新型养老模式的线下服务圈大致可分为服务类和商品类。服务类包括康复医疗服务、文化娱乐服务、维修服务等,商品类包括药店、便利店、餐饮店等。线下服务圈几乎涵盖了老年人的所有需要,使养老服务更加便捷、内容更加丰富。除此之外,老年宜居环境的搭建愈加为人重视,公共文化设施设备也更加完善,越来越多适合老年人的文娱场所将在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内开辟。近些年,相当一部分老年人选择参加老年教育,老年人的情感关怀和心理疏导也得到重视。
(三)养老新模式发展的可行性
我们认为养老新模式发展前景广阔,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理由:
一是老龄化趋势加重。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和医疗技术的进步,人的预期寿命不断延长,人口结构老龄化趋势加重,据《“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预计,到2020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增加到255亿人左右,占总人口比重提升到17.8%左右;高龄老年人将增加到2900万人左右,独居和空巢老年人将增加到1.18亿人左右,老年抚养比将提高到28%左右;用于老年人的社会保障支出将持续增长;农村实际居住人口老龄化程度可能进一步加深,迫切需要提供多元化的养老服务。
二是群众养老需求越来越高。养老问题与民生息息相关,随着社会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对养老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不仅包括物质方面的,还包括精神方面的;不仅对照护、医疗、餐饮方面有要求,对有养老环境、活动方面也有要求。
三是现有养老模式不能满足需要。目前,随着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陆续步入老龄阶段,养老问题仅靠家庭内部或已有的养老机构无法得到妥当解决,需要全社会共同面对。需要不断完善养老模式,加强养老体系建设,提供高质量的、有针对性的养老服务。
四是政策支撑新型养老。政府高度重视养老工作,国务院2017年印发的《“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国发〔2017〕13号),提出健全养老服务体系,夯实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基础;要求推进信息化建设,完善投入机制,壮大人才队伍,加强基层工作,为发展养老工作提供基础保障。
四、结语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日益严重,改善城乡养老模式迫在眉睫。通过调查比对,我们认为养老资源的提供和职能的承担可以分离,从而提出了极具可行性的新型养老模式——社区智能居家养老,以“智慧养老”和“医养融合”為基础,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帮助老人度过美好的晚年生活。
参考文献:
[1]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十城市万名老年人居家养老状况调查[R].2014.
[2]上海财经大学、2014中国农村养老现状国情报告[R].2015.
[3]穆光宗.〔1000-5420(2000)05-0039-06〕 中国传统养老方式的变革和展望、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5):39-44.
[4]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养老金融发展报告(2016)[R].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