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州陈家祠建筑灰塑装饰艺术探讨

2019-10-21钟雯婧彭颖

装饰装修天地 2019年12期
关键词:装饰艺术

钟雯婧 彭颖

摘   要:建筑装饰是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凝结了地域性的文化精髓。由于地域文化资源的差异,建筑装饰的内容和主题也不尽相同。本文仅分析了广州陈家祠建筑灰塑装饰纹样的起源和文化意蕴及在形式美法则中的表现,探讨以广州陈家祠灰塑为代表的岭南传统建筑装饰艺术。

关键词:广州陈家祠;灰塑;装饰艺术

1  前言

广州陈家祠筹建于清光绪十四年,落成于光绪二十年,是一座集“教化于祭祖、祠堂与书院”这两种使用功能于一身的独特祠堂[1]。陈家祠的建筑装饰是现存的岭南传统建筑代表,陈家祠的“三雕三塑”,即木雕、石雕、砖雕,陶塑、灰塑。装饰图案吸收了岭南文化的精华,体现了鲜明的岭南特色和文化内涵。装饰极富地域特色。装饰图案的主题选自岭南地区的山川名胜、地方风俗、历史故事等,图案鲜艳,装饰效果强。本文通过陈家祠中建筑屋脊等位置典型的装饰图案文化寓意、图案艺术分析,探讨以广州陈家祠灰塑为代表的岭南传统建筑装饰艺术特点。

2  陈家祠灰塑装饰图案的文化溯源

2.1  源自民间传说的“暗八仙”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意义的传达,通过符号、类比、暗示和同音异义来反映人的情感。在陈氏祠堂的灰塑装饰纹样中,源自八仙文化的“暗八仙”已成为陈家祠灰塑装饰中传达吉祥意蕴的纹样装饰。这种特殊的图案装饰纹样蕴涵着丰富的内涵和文化渊源。

中国八仙文化为八位仙人:汉钟离、吕洞宾、铁拐李、曹国舅、何仙姑、韩湘子、张果老和蓝采和八位仙人,是中国民间传说《东游记》中的一个特殊的仙班群体,被称作八仙,也做“明八仙”,而“暗八仙”指的是八仙的法器,民间有一首歌谣唱起:钟离宝扇自摇摇,拐李葫芦万里烧。洞宾持起空中剑,采和一手把篮挑。张果老人知古道,湘子横吹一品箫。国舅曹公双玉板,仙姑如意立浮桥[2]。就正如歌谣中所说,一件法器代表一位仙人,法器是仙人的属性标志,因此,法器也被称为“暗八仙”。

在陈家祠建筑灰塑装饰图案纹样中取“暗八仙”花篮等八仙法器图案纹样,一是吉祥如意的象征寓意,二是谐音取意的观念。在陈家祠“暗八仙”建筑装饰图案构图要素中,蓝采和的法器“花篮”造型特点为会区别于其他的“花篮”特点的圆润,此处极具岭南地域特色的不等六边形,此外选用“木瓜”、“柑橙”等岭南佳果作为此图案中的配景要素以及在陈家祠装饰纹样中较常出现的“鳌鱼”纹样,在祈愿吉祥如意的同时也抱着对陈氏子孙登科及第的愿望。

吉祥如意的象征寓意。民间對“暗八仙”的解释是,一是指没有直接出现八仙的具体形态形象;二是指八仙的八种法器各富有灵气灵力,能祛灾避邪、逢凶化吉的寓意。八仙在民间作为吉神的存在,而“暗八仙”是八仙延伸出来的产物,因此,民间百姓通过联想,由法器联想到见此仙人,满足心中的慰籍及安全感,而仙者的图案纹样也不再受具体的形态形象所拘束,以物代人,传达吉祥如意的象征寓意。

谐音取意的观念。在民间许多传说中,对数字“八”具有特殊的民俗信仰,是一个吉祥如意的象征,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涵义,例如在民间常被提到的佛门的八种标志(莲荷、鱼、海螺、花瓶、雨伞、华盖、转轮、无穷结);道教中的八仙;儒家的八宝(书、画、珠、磐、币、葵、犀角、艾叶)等[3],且“暗八仙”图案中,也恰巧出现八种法器,数字“八”被赋予了“吉利”“和谐”“美好”的寓意,也反应了陈家祠在建造之际,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殷切希望。

2.2  源自历史故事的“桃园三结义”

“桃园三结义”这一历史故事情节,源于《三国演义》,这既是这一历史故事的开端,也是直接或间接地牵引着很多的人物及其事件关系,《三国演义》这一著作其中的一些情节及细节描写,虽未来源于史实,但其中的人物关系及道德意识的渲染表达了其中的一些群体之间的情义关系的重要性。

陈家祠这一宗祠建筑是广东省七十二县的陈姓宗亲捐资兴建的合族祠,且宗庙祠堂在中国古代是宗法族权的象征,是中国传统礼制文化和宗法氏族思想的反映,其承担着家族凝聚和光宗耀祖的心理需求。虽在陈家祠建筑装饰图案中少见严肃的礼制说教的题材图像,但也有隐喻的 “仁”、“忠”、“义”这一道德意识的表述,“桃园三结义”这一图案纹样正是起到这一寓意的传达。从图面构成要素看,除了结义的三个人物外,在场景上设置,宅门、凉亭、立石为峰的假山等,及背景的凉亭的建筑特征“飞檐翘角”,提示任务在宅院内,建筑和园林形式极具岭南特点,别于其他区域的“桃园三结义”情节场景在查阅资料中,结义情景多于在平坦的旷野桃林之中。

右图为其他桃园结义图案

“桃园三结义”这一历史故事情节,描述于天下动荡,争权夺利的一个历史背景,急需一个生死、荣辱共勉的群体精神在此突显,这一充满“忠孝仁义”的家族荣誉道德在此动荡的背景下是一组向上的凝聚力和吸引力,也正是儒家思想所宣扬的正统观念及“桃园三结义”的精神内核,将此道德观念表现得淋漓尽致。其次,这一历史情节又在此动乱的背景下,表现出一种强有力的崛起意识和搏击意识。因而,桃园兄弟的结义这一历史故事情节,在此形象把“忠孝仁义”与崛起意识完美结合,同时在陈家祠这一建筑装饰中进行隐喻的传达,对考学的学子及家族人士表述向上的凝聚力及传达“忠孝仁义”的精神内核。

2.3  源自岭南地域特色的“羊城八景图”

岭南,指的是五岭以南。岭南地区拥有得天独厚的地域条件,其文化更是源远流长,于海上丝绸之路及海外贸易的影响,使得岭南文化具有开放性和创新性,呈现着多元化的特点。[4]而陈家祠所处地域——广州,更是一座“不老”城市,既拥有悠久历史,包含着丰富的地域性文化特色,同时也是一座不断创新、更新的城市。“羊城八景”也是广州的文化象征,象征着广州的历史意义。

“羊城八景”随着历史朝代的更迭而变化,殊无定论。因考究陈家祠建筑兴建于清代光绪年间,在清代,“羊城八景”的已经更加周详地定论:神话传说之景:“五霞仙洞”、“东海鱼珠”;山水美景:“越秀连峰”、“孤兀禺山”、“两樵云瀑”,建筑景观:“镇海层楼”、“浮丘丹井”等。[5]陈家祠建筑装饰图案“羊城首景图”,在构图故事中,描绘了清代广州的景观。除了连续不断的越秀山,还有五仙在左下角的构图。左上角像是大北门。上中角应该是早期被拆毁的观音寺。左边是三元宫,右上角是广州老地标镇海楼。

“羊城八景”在此反应出清朝晚期,在此装饰艺术上汲取地域性特色风格的艺术思想,同时也反映了地域性历史文化的旺盛的生命力。

3  陈家祠建筑灰塑装饰纹样构成形式美

图案是一种装饰性很强、规则性很强的艺术,它注重的是外在形式的美。这种规律性和形式美,是通过观察自然界几千年来客观存在的形象而总结和提炼出来的,我们称之为形式美法则。图案的形式美法则是图案的构成规律的构成原理结合而形成。[6]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主要有对比统一、对称均衡、节奏韵律等。因此,根据图案的形式美法则,讨论陈家祠建筑灰塑装饰图案的构成形式美。

3.1  陈家祠灰塑装饰纹样中的对比与统一

对比又称对照,把反差相对较大的两个或一组视觉要素组合排列在一起,使之中心主题更加鲜明,视觉效果更加活跃。统一是指各种事物的共性与整体的联系。

陈家祠建筑灰塑装饰图案中,完全遵循对比与统一的形式法则,灰塑装饰图案多以序列式构图为主,序列式构图中对比法则以突出中心图案,主次等级区分,与材料、色彩、主题内容等相互统一。在此组灰塑装饰纹样中,主图的构图要素中看主景图案为具象狮形纹样——五彩独角狮,此纹样中的狮形纹样相较于别地域风格不同的严肃、认真,更为的活泼、好动,同时也传承与表现岭南地区特有的舞狮及醒狮的文化。狮形纹样下的与次景的配景纹样中的假山、置石等要素,以及中间的次要配景岭南佳果纹样,均表现了岭南地区特有的构景特点。

在陈家祠建筑灰塑装饰纹样中,色彩统一较为突出,运用均选用较为活跃的暖色,且在色彩用用上尊崇中国民间流传下来的传统“五行五色”的观念,但因陈家祠地理位置、人文环境相对复杂,陈家祠的建筑装饰纹样的色彩也会相较于其他建筑,更为丰富。在纹样中,色彩以背景色,黑色为主,图案以红与绿为主,也正是“五行观念”中的,“黑生青”、“青生赤”,的相互循环统一的观念,这也正是岭南建筑雕饰色彩中的常见配色的方法。

3.2  陈家祠灰塑装饰纹样中的对称与均衡

对称是一种形狀和数量相同的形式。中国传统的宫廷、宗祠类建筑中也常以“对称”美为基本要求,且陈家祠建筑空间也以“对称”为主。对称的结构表达了秩序、宁静、稳定、庄重和威严等心理感受。均衡是一种具有相同数量和不同形状的形式。它是指在特定的空间范围内,形态要素与视觉力之间的平衡关系且均衡是根据图像的大小、重量、颜色等视觉元素进行视觉判断的平衡。

陈家祠建筑灰塑装饰图案中,多用以静制动的方式,使观者在整体的画面感受中产生均衡舒适的视觉感受。同时,在此组纹样中的主景及配景的构图要素中,主景的山峦、小桥流水、凉亭等要素与羊城的组图形成很好的呼应,相较于其他地域的脊顶装饰,岭南地区的装饰纹样更趋于生活的常态化,在这组纹样中也大量运用了陈家祠建筑纹样中的“鳌鱼”、岭南佳果的纹样,而区别与其他地区的图案装饰纹样,例如故宫太和殿的藻井图案,更多的是宣誓权威及阶级的反映,与岭南地区陈家祠生活化的纹样大有不同。

3.3  陈家祠灰塑装饰纹样中的节奏与韵律

在建筑设计表现中,节奏指一些元素的有条理的反复、交替、排列等,使人在视觉上感受到动态的连续性,从而产生视觉与心理上的节奏感。节奏是韵律形式的纯化,韵律是节奏形式的深化,节奏富于理性,而韵律则富于感性。韵律不是简单的重复,它是有一定变化的互相交替,是情调在节奏中的融合,能在整体中产生不寻常的美感。

陈家祠的灰塑装饰图案中,也包含富有韵律节奏的图案形式。根据图案表述的情景样式所传达的寓意效果的他不同判断其等级关系的不同,产生的有低至高的韵律感,也由其穿插的重复的单元图案样式与主图案相结合,使之构成节奏与韵律的形式美组合。在此组纹样图案中,出现的人物纹样,众仙人倚靠于置石假山上悠哉欢乐的饮酒,面部表情透露出的是悠闲、愉悦。人物故事反映的是乐得自在的生活方式,同时也符合岭南地区民间百姓的生活日常及对环境的心理态度与其他地区人物纹样不同的是少了主权级别的映射与反应,例如:敦煌的人物壁画,在图案纹样中可以从人物的大小比例上判断等级,以及人物表情的肃穆渲染的所在场景的氛围。

4  小结

图案设计是人类有目的的社会性创造活动,属于人类社会的物质文化活动,而形式美法则决定了图案的表达效果与传达于观者的视觉感受。建筑装饰是建筑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广州陈家祠建筑装饰的艺术特征进行文化寓意和图案艺术性的探讨,我们可以看出,其不仅承载岭南地区的文化和艺术信息,且反映了岭南地域文化对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承性,及对地域环境及文化的自信,对家族传统的向上凝聚力的宣扬。由于陈家祠建筑灰塑装饰图案上在艺术文化继承上的可塑性和兼容性,使其建筑成为岭南地区重要的文化载体。

参考文献:

[1] 谭美凤,广州陈家祠灰塑的装饰艺术特征[D]西安:西安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2013.

[2] 陈又林,传统吉祥纹样“暗八仙”及其审美意蕴[J].民族文化,2012(2).

[3] 岳丽锦,数字“八”的隐喻与转喻意义研究[J].英语广角,2017(1).

[4] 徐士福,广州陈家祠建筑装饰艺术的特色研究[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3(10)

[5] 赵玲玲.羊城八景.时代和人文的符号[J].文化遗产,2012(3)

[6] 刘婷.简论图案中的形式美法则[J].新西部,2010(8)

作者简介:

彭颖(1973—)女;风景园林方向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广西艺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建筑设计系副教授。

钟雯婧/1996—)女;风景园林在读硕士。

猜你喜欢

装饰艺术
浅谈中国北方民间建筑木雕装饰艺术
当代城市建筑环境空间中的装饰艺术探析
中国古代陶瓷装饰艺术探析
长袍后面的辉煌
浅谈建筑材料的装饰艺术及运用
新疆维吾尔族民间装饰艺术中的巴旦木纹样研究
汉画像石的彩绘艺术探渊
浅谈《提梁石瓢》的装饰艺术与紫砂文化
“装饰艺术”运动中建筑设计的发展
图案设计在陶瓷设计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