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雪》教学设计

2019-10-21熊瑜萍

学校教育研究 2019年17期
关键词:角度灵魂鲁迅

熊瑜萍

【教学目标】

1、品味雪之诗情画意,理解借景抒情的写法。

2、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解读《雪》,让学生习得一种读书方法。

【教学重点】

“横看成岭侧成峰”,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解读《雪》,让学生习得一种读书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 课前预习时,老师让同学们去回顾整理了有关“雪”的诗句,课堂上咱们一起来交流一下。

生: 自由背诵“咏雪诗”

师: 从刚才同学们背诵的咏雪诗句中,我们不难发现:不同的作者对同一事物‘雪的感受是不一样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鲁迅的美文《雪》,试着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来解读一篇作品。

二、听《雪》,初步感知雪的个性品质

播放《雪》的朗读录音,让学生用心听读,初步感知雪的个性品质,并找出其中的一个朗读错误。

三、横看成岭侧成峰

同学们在预习和听读的基础上,对课文应该有了一定的印象。其实,对一篇文章特别是文学作品,由于我们的年龄不同、阅历不同、气质不同、阅读时的心境不同,我们完全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的层次作出合情合理的解读。

(一)读《雪》,品雪之诗情画意

思考:作者笔下描写了哪两种不同的雪景,分别有什么特点?

江南的雪:滋润美艳、乐趣无穷、但不能持久(柔美)

朔方的雪:如粉如沙、蓬勃奋飞、旋转升腾(壮美)

【說明】此部分由学生结合自己预习所做的批注来谈,也可边读边谈。教师对部分语句可加以分析。这一环节的重点在于:一是读懂一些较难的词句; 二是训练学生抓住关键语句概括归纳画面特点,概括整合似易实难,学生往往只可意会不能言传,务必在小说和散文等阅读教学中长期训练。

品诗情画意:

江南的雪---工笔画:或形容,或比喻;或色彩,或形态;或静态,或动态;或实写,或虚写;  或视觉,或听觉……

北方的雪---写意画:粗线条集中勾勒“如粉如沙”的特点及“蓬勃奋飞、旋转升腾”的动态。

正是由于作者采用了工笔和写意两种笔法,为本文营造了迷人的艺术境界,也让作者笔下的雪充满了诗情画意。

思考:作者更喜欢江南的雪还是北国的雪?

学生的意见可能不会统一。有的同学可能能够从第四段开头的“但是……”推知本文的重心在后面写朔方的雪的文字上面。

补充1: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散文、小说、杂文等文学作品,以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战斗姿态,对反动腐朽的封建文化和帝国主义进行了英勇的斗争。

补充2:《雪》写于1925年,正值不平凡的年代。南方的革命形势蓬勃发展,可谓是春暖花开之日,然而,北方还处于一片寒冻之中。面对黑暗的现实与酷冷的季节,鲁迅以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的姿态,去寻求“革新的破坏者”,去战取理想的春天。他不仅以小说、杂文进行战斗。而且“有了小感触,就写些短文,……以后印成一本,谓之《野草》。”《野草》共收散文诗二十三篇,也是鲁迅追求革命真理、抒情述怀与进行对敌斗争的记录。本文也是鲁迅当时内心世界形象化的表现。

思考:从上面老师的介绍中,你明白作者为什么要写两种不同的雪景,营造两种不同的情感氛围吗?它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江南的雪----寄寓追求美好理想的心境

用战斗去创造春天般美好的世界。(借景抒情)

北国的雪----蕴蓄反抗冷酷现实的品质。

(二)读《雪》,走进鲁迅

刚才我们一起读《雪》,一起品味了雪之诗情画意以及其借景抒情的写法,但这不能叫“横看成岭侧成峰”,甚至于只能算是一面之词。那么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单元的编排:十九课是鲁迅的《雪》,二十课是四位作家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对《雪》的解读:作家王蒙认为读《雪》需要联想;黄蓓佳读《雪》读出了鲁迅灵魂的柔软与坚硬;斯妤品味到了《雪》的简洁精纯;李允经体会到《雪》构思之新颖独到。(注:要求学生在预习时通读)

在这四篇文章中,同学们最感兴趣的是黄蓓佳的《灵魂的柔软与坚硬》,希望能在课堂上一起来讨论交流。

谈同学们平常对鲁迅的看法以及自己曾经对鲁迅的偏见。(现身说法,增强认同感,也便激趣和蓄势)内容略。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文如其人”,那么我们今天就通过读《雪》,读黄蓓佳的《灵魂的柔软与坚硬》,同时回顾鲁迅的相关文章,一起来走进鲁迅。

顽强、坚硬、冷峻、充满理想、热爱生活

温情、柔软、童真、率性、孩子气

【说明】

此部分主要让学生结合相关的阅读经历来谈。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故乡》《藤野先生》《一面》等等。教师加以适时地点拨。同时也可口头或课件补充相关的资料。

资料备用:

1.关于鲁迅灵魂的坚硬(略)

2.关于鲁迅灵魂的柔软(略)

3.小结

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鲁迅这个人。在那样特定的年代,鲁迅把他那在南国湿雪浸润出来的温情与柔软永远地留在了纸上,留给了他的文字,留在了他的心里,而让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一个不屈的斗士的形象。但我们不应该对他有偏见,在那个时代,或许只能如此,别无选择。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鲁迅《自嘲》”是鲁迅一生的写照,也应该是他灵魂坚硬与柔软的最好的诠释。

四、小结本文

我们学习鲁迅的《雪》,意在抛砖引玉,让同学们学会对文学作品进行多层次、多角度、合情合理的解读。

猜你喜欢

角度灵魂鲁迅
牛,也有高贵的灵魂
没有烧烤的夏天,没有灵魂
一个涉及角度和的几何不等式链的改进
孔乙己
角度不同
人啊
灵魂树 等
阿迅一族
漂泊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