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回归教育初心 尊重孩子生命

2019-10-21吴锦珍

学校教育研究 2019年17期
关键词:幼教环境幼儿园

吴锦珍

近年来,教育部加大力度严禁幼儿园“小学化”去教授课程,然而很多幼儿园为了迎合家长的口味保证生源依然在学习小学内容,致使幼教悄悄变味变质,成了一道被扭曲的风景线。去年7月国家教育部再度重锤出击,发文《关于开展幼儿园“小学化”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明确几项治理要求:严禁教授小学课程内容、纠正“小学化”教育方式、整治“小学化”教育环境、解决教师资质能力不合格问题、小学坚持零起点教学等,强调幼儿园要坚持以游戏贯穿孩子的一日活动,呵护孩子的成长。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具体而严厉的治理举措铿锵有力,折射出教育部治理的决心,更是实现治理的保证。《通知》所追求的教育本质与2012年出台的《指南》不谋而合,对防止幼儿园 “小学化”起到了规范和震慑的作用。

一、缘何“去小学化”

学前教育阶段不是知识的灌输,是以开发孩子智力为主,训练正确的认知能力和促使良好习惯的养成。在一日活动中融入过多地机械式地读听写去强化训练,会压抑孩子的个性发展,扼杀孩子的奇思妙想,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严重影响了孩子各种能力的发展。钱志亮教授在我们的幼儿教师培训中提到,孩子的认知发展是有阶段性的,必须遵循着逐级上升过渡的客观规律,不是我们成人可以主导超越和颠倒的。如果教师在幼儿园就让孩子直接超前学习,相当于让孩子飞跃式地向前迈进,这很容易就推毁了孩子已有的认知,打乱了认知发展的整体顺序,阻碍了孩子的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的发展。众所周知,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如果不让孩子玩,强迫孩子的意愿去做小学生才做的作业,那就是活生生地推残着孩子的童心,会让孩子失去参与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因此幼儿园“去小学化”是对孩子生命的尊重,是对教育的敬畏。

二、对如何“去小学化”的思考

如何使《通知》真正落地有声,让错位的幼教归位,回归教育的初心呢?去年下半年,笔者走进本地多所幼儿园,在与教师的调研座谈、观摩孩子的一日活动中对如何“去”小学化作了一些思考:

(一)“去”教学内容,实现课程生活化

幼儿园提前教授小学内容,就是要孩子跳过启蒙教育直达小学教育,这样孩子接受的教育就好比海市蜃楼,虚无缥缈经不起任何的考验。有些幼儿园开设珠算、汉字、拼音等小学化的内容来吸引家长,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家长唯有带着孩子拼尽全力地向前奔跑。其实孩子在幼儿园就把小学课程学一遍,表面看起来是赢在了起跑线上,实质上领跑的时间却很短,习惯和能力没有在幼儿园得到养成发展,最终还是输在了终点站。去小学化就是要“去”教学内容,实现幼儿园课程的生活化。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深刻地告诉我们生活就是教育,教师在设计活动的过程中必须体现生活化的特征,通过发掘、拓展、整合,把各种教育内容与孩子的现实生活相联系,淡化课堂的痕迹,带孩子走向大自然,融入大社会,实现课程的资源来源于孩子周围的现实生活,与孩子的生活密切相关,让大自然和社会成为孩子学习的活教材。

(二)“去”教学方式,强调游戏是生命

幼儿园的孩子还不具备系统学习的能力,无法像小学生那样在课堂集中精神听讲,对那种按部就班的教师讲孩子听、教师做孩子看、教师领读孩子跟读,没有直观生动的教玩具操作和游戏活动的教学方式会感到索然无味,就像一条鲜活的鱼跳进浑浊的水池,最终会不知所措,无所适从。陈鹤琴先生说:“游戏是孩子的生命。”游戏犹如空气、阳光和水分,滋润着孩子张扬的个性、点亮着孩子的生命之光,激活着孩子生命的价值。《指南》也提到:“游戏是幼儿学习和发展的主要载体,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去小学化就要“去”教学方式,强调游戏是孩子的需要和权力,教师要把活動目标、内容、要求、任务隐藏并融于各种游戏之中,以孩子感兴趣的活动材料为抓手,为孩子提供直接感知、实践操作和亲身体验的游戏机会,让孩子在身心愉悦中获得发展,享受唯一的独特的幼儿期。

(三)“去”教育环境,发挥环创教育价值

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是一种无声的隐形的教育,孩子的认知、情感和社会性就是在与环境的交融中获得共鸣的。如果活动室没有创设与教育内容相匹配的区域,没有可以动手操作的材料、自主探究的环境,孩子就会无所事事、游手好闲。《指南》说到:让幼儿成为环境的主人。因此去小学化就要“去”教育环境,要发挥环创应有的教育价值,让环境成为孩子的第三任老师,力求使每一面墙壁都与孩子对话,每一张图画都贴近孩子实际,每一个角落都能为孩子所用,处处展现出环创更多的教育内涵,让环境支持课程和生成课程,相辅相成。我们教师更要坚守以孩子为中心的环创,顺应孩子的年龄特征,关注孩子的需求和兴趣点,创设自主开放、可变可操作可实践的游戏区域,善用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与孩子共同收集可循环再用的半成品或投放低结构的材料,让孩子参与环境的布置,在与材料的互动中获取经验,让环创承载孩子的成长,真正起到润物细无声、教育无痕的作用。

(四)“去”评价方式,注重品质培养

孩子的发展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评价孩子不是为了发现小天才,也不是为了排名选拔,而是旨在发现每个孩子的闪光点和潜能,尊重并引导孩子富有个性特色的发展。去小学化就要“去”评价孩子的方式,不能笼统地把手工做得好不好看、儿歌背得熟不熟等作为评价孩子发展的标准,也不能把孩子掌握了多少知识技能作为评价一次活动是否达成目标的依据,更应该注重各种能力的培养,关注孩子在这个过程中是如何学习的,能独立解决哪些问题,在哪些方面得到发展,切忌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孩子,给孩子贴上永久的标贴。

治理幼儿园“小学化”任重而道远,衷心希望广大幼教工作者不要让“过度教育”剥夺了孩子的童年,要让 “去小学化”成为自身追求优质幼教的一项自觉要求。

猜你喜欢

幼教环境幼儿园
环境清洁工
爱“上”幼儿园
第三届亚洲幼教峰会评出十位“最美幼教人”
漫观环境
想念幼儿园
幼儿园私家菜
论环境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