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上消化道黏膜下病变的疗效与并发症分析

2019-10-21于慧霞王梅

健康大视野 2019年17期
关键词:并发症疗效

于慧霞 王梅

【摘 要】目的:分析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上消化道黏膜下病变的疗效与并发症。方法:按照临床所用方法将我院近来2年收治的100例上消化道黏膜下病变患者分为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组与内镜黏膜下切除术(EMR)组,对比两组疗效与并发症。结果:ESD组病变直径>3cm及≤3cm病变部位切缘阳性率分别为18%、0%,EMR病变直径>3cm及≤3cm病变部位切缘阳性率分别为38%、12%,p<0.05;ESD组并发症发生率6%,EMR组并发症发生率28%,p<0.05。结论:ESD能够切除上消化道黏膜下病变,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深入分析。

【关键词】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上消化道黏膜下病变;疗效;并发症

【中图分类号】R4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9)17--01

伴随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饮食、生活及居住环境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消化道病变尤其是上消化道黏膜下病变发生率也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对人们身心健康构成威胁。上消化道黏膜下病变早期症状并不明显,通常等到临床确诊时已处于晚期,临床治疗难度极大,患者生存率也很低[1]。本文作者对100例上消化道黏膜下病变患者作出以下报道,以期为临床有关研究提供部分参考数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按照临床所用方法将我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期间收治的100例上消化道黏膜下病变患者分为ESD组与EMR组。ESD组50例,男27例,女23例;年龄32-68岁,平均(35.28±1.39)岁;按患病部位划分:胃部32例,食管14例,十二指肠4例。EMR组50例,男26例,女24例;年龄31-69岁,平均(35.37±1.43)岁;按患病部位划分:胃部31例,食管14例,十二指肠5例。组间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对比,p>0.05,可进行比较。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术前检查,行全麻术,选择左侧卧位,术前禁水禁食。手术中使用的仪器分别为:Olympus电子胃镜、三爪钳、注射针、内镜主机、止血夹、圈套器、超声微探头、热活检钳及ERBE ICC-200高频电刀等。

EMR组:使用高频电针对病变周围边缘进行电灼,做好标记,再选择甘油果糖注射液行黏膜下注射,把病灶隆起,选择病变组织周围处置入圈套器,三爪钳提起病变组织,将病灶切除,撤出内镜后开展病理学检查,观察残留情况。术后给予患者常规止血、抗感染治疗,术后1d禁止进食,给予患者使用质子泵抑制剂与胃黏膜保护剂,持续使用14d,术后60d复查。

ESD组:选择病灶黏膜下处注射甘油果糖注射液,隆起病灶,接着使用透明帽吸引法将病灶部位吸起,沿着病灶部位进行剥离,电圈套将肿瘤切除,止血夹止血,再取样开展病理学检查,观察是否残留,若残留则继续切除干净。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病变直径>3cm及≤3cm病变部位切缘阳性率、并发症发生率作出详细的观察及记录,并进行对比。

1.4 统计学原理 两组患者的临床数据应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数据对比采取校验,当P>0.05时表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当P<0.05时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病变部位切缘阳性率分析 病变直径>3cm,ESD组切缘阳性9例、EMR组19例,病变直径>3cm病变部位切缘阳性率分别为18%、38%;病变直径≤3cm,ESD组切缘阳性0例、EMR组6例,病变直径≤3cm病变部位切缘阳性率分别为0%、12%;两组病变直径>3cm及≤3cm病变部位切缘阳性率对比,p<0.05。

2.2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分析 ESD组患者中,创面出血2例,穿孔2例,感染2例,其并发症发生率为6%;EMR组患者中,创面出血5例,穿孔5例,感染3例,瘢痕1例,其并发症发生率为28%;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p<0.05。

3 讨论

消化外科常见疾病类型中,上消化道黏膜下病变为发病率极高的一种,该类疾病的发病部位涉及范围极广,比如食管、口腔、十二指肠及胃部等,再加上早期症状不明显,极其容易遭受忽略,临床确诊时通常已处于晚期,严重威胁到患者的性命安全[2]。当前已有不少临床研究报道指出,早期及时将上消化道黏膜下病变患者癌变部位切除,可以明显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预后效果明显。

ESD与EMR均为当前临床治疗上消化道黏膜下病变常用的微创手术,并不会给患者带来巨大的创伤,遗留痛苦小,术后患者身体脏器可以快速恢复,住院时间明显缩减,预防各种外源性因素造成的影响[3]。其中ESD是基于EMR前提下发展出来的先进治疗方法,能够一次性将大范围病变组织切除,給临床病理检查提供更加精准的数据,从而精准判断癌细胞残留状况[4]。此外,ESD一方面可以使用在早期胃癌、食管癌的临床治疗中,另一方面还能够应用在溃疡性病变切除中,临床应用范围更大,可以将黏膜及黏膜下层病变组织完整切除,复发几率更低[5]。同时,ESD对医护人员提出的要求更高,能够明显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令患者的生存质量得到提高。本研究结果中,ESD组病变直径>3cm及≤3cm病变部位切缘阳性率、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优于EM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ESD对上消化道黏膜下病变有着良好的治疗作用,安全可靠,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吴大成,丁岩冰,邓彬.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消化道病灶56例疗效分析[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15,12(22):1167-1169.

姚礼庆,钟芸诗,周平红.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在早期胃癌治疗中的应用[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16,13(12):2294-2296.

汪全红,方志恒,黄景山.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在消化道病变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工程,2016,19(21):1117-1118.

杨力,向阳,方军.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在消化道肿瘤治疗中的应用[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15,23(11):2253-2254.

纪磷,严苏.内镜下治疗消化道黏膜下病变与外科手术治疗比较[J].北方药学,2016,29(14):3351-3352.

猜你喜欢

并发症疗效
止眩汤改良方治疗痰瘀阻窍型眩晕的临床疗效观察
冷喷联合湿敷甘芩液治疗日晒疮的短期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观察
浅析美军战斗精神的致命并发症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舒适护理模式对疼痛感的控制效果
膝关节镜联合透明质酸钠治疗老年性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疗效观察
脐灸治疗脑卒中后便秘的疗效
破裂腹主动脉瘤的腔内修复术与开放手术疗效比较
针刺拉伸加TDP照射法治疗落枕的疗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