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分泌性中耳炎鼓室置管术围手术期护理
2019-10-21于丽
于丽
【摘 要】目的:总结成人分泌性中耳炎鼓室置管术围手术期的护理措施及效果。方法:选取本科2015年12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成人分泌性中耳炎并行鼓室置管的患者5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在围手术期均给予有效的护理措施,主要包括术前准备及护理、术中护理、术后护理及出院指导。结果:所有患者中置管自行脱出者1例,分泌物或者干痂堵塞置管口者9例,置管脱落后穿孔不愈合者2例,经进一步治疗后均痊愈。结论:对于成分分泌性中耳炎行鼓室置管术的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实施有效的护理措施能够收到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成人;分泌性中耳炎;鼓室置管术;围手术期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9)17--02
成人分泌性中耳炎是以耳闷、听力下降为主要症状的一组疾病,查体可发现鼓室积液,该病是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的常见病、多发病[1],发病率高,治疗方法多样,发病初期,多采取保守治疗为主:如静滴抗炎、对症治疗,早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等,若检查鼻咽部未见明显肿物及分泌物者,可行鼓膜吹张按摩,但成人分泌性中耳炎多反复发作,对于反复发作,且迁延不愈者,我们可行鼓膜切开、鼓膜穿刺,必要时可行鼓室置管术,但手术只是治疗的一方面,围手术期的护理在减轻患者心理压力、促进患者术后恢复方面起到总要作用,现我们选取2015-12至2018-12我科收治的成人分泌性中耳炎并行鼓室置管患者50例,术后取得良好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共50例,平均年龄40±12.5岁,男女比例:3:2,本组患者均为分泌性中耳炎,且均为保守治疗无效,在局麻下显微镜下行鼓室置管术,患者仰卧侧头位于手术台上,患耳朝上,常规消毒,铺无菌洞巾,用2%利多卡因2ml在患侧耳轮切迹处做浸润麻醉,而后在外耳道3、6、9、12点处骨软骨交界处分别给予浸润麻醉。麻醉满意后,显微镜下于患耳鼓膜紧张部下方做一放射形切口,抽出鼓室内积液,硅胶管置入鼓室,使其镶嵌于鼓膜上,尾端露在外耳道。置管自行脱出者1例,分泌物或者干痂堵塞置管口者9例,置管脱落后穿孔不愈合者2例,经进一步治疗后均痊愈。
2 围手术期护理体会
2.1 术前准备及护理
2.1.1 术前护理 入院后即为患者提供良好就诊环境,病房舒适整洁,采光、通风良好,态度温和有礼,责任护士术前详细的向患者介绍手术方式、预期效果及手术室环境,解释手术的必要性及本病的有关常识,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及恐惧感,使其能够积极的配合手术,减少患者焦虑、疑问、不合作等问题,促进战胜疾病的信心。使其以最佳的状态配合手术。
2.1.2 术前准备 完善术前检查,包括常规检查(血常规、小生化、术前七项、血凝五项、心电图,超过60歲患者需完善心脏彩超检查)及听力相关检查(纯音测听、声导抗、耳声发射、脑干测听、颞骨高分辨率CT),注意保暖,避免感冒,术前1天,需在大夫指导行行耳道准备,清理耳道内耵聍,备皮(耳道口,剪除外耳道耳毛),必要时可行双氧水清洗耳道。
2.2 术中护理 患者进入手术室后需手术室护士协助护理,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注意保暖,及时调节手术室温度或加暖被,指导患者积极配合手术医生进行鼓室置管手术,巡回护士在手术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的面色、表情,若发现患者不适,应仔细询问患者有无眩晕、恶心,有无胸闷、憋气及呼吸困难等,如发现患者精神过度紧张,可给予语言安慰,必要时可给予持续低流量吸氧,以患者憋气等不适,对于老年患者需给予持续心电监护,协助手术医师观察患者生命体征[2]。
2.3 术后护理 术后患者安返病房后注意患者病室内温度,注意保暖,注意观察患者有无眩晕、恶心、呕吐等不适,观察患者耳道内填塞之棉球,有无出血及出血的多少等,勿挤压患耳,勿掏耳,术后4小时可进流质饮食,多吃蔬菜、水果、禁吃辛、辣、刺激性食品,禁吃过硬、过热食物,禁烟酒,遵医嘱常规使用抗生素静脉滴注3天,用3ml浓钠加入7ml生理盐水行鼻腔喷雾治疗5d,同时使用双通喷鼻,使鼻腔和咽鼓管咽口黏膜收缩,保持咽鼓管通畅,有利于中耳通气与排液,用法用量,成人通常2喷tid,连续用药3天,术后第二天用硬性耳内镜检查鼓室置管的情况,观察置管周围鼓膜无充血,置管内有无搏动性溢液,鼓室置管位置,是否固定,有无脱落及堵塞等,观察耳道有无出血及溢液[3,4]。
2.4 出院指导 鼓室置管期间,尽量不要去人员拥挤的公共场所,避免上呼吸道感染,避免紧张劳累,保持耳道清洁干燥,禁止游泳、乘坐飞机,注意正确的擤鼻方式,避免鼻腔分泌物自咽鼓管逆行进入鼓室,勿掏耳,出院1周内门诊复诊,出院1个月内每周复诊一次,之后恢复情况良好可1月复诊一次,置管3-6个月无明显不适,可复查听力,一般若6-12个月置管仍未脱离,可至医院取出置管。
3 讨论
成人分泌性中耳炎是一组以中耳鼓室积液及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的中耳炎性疾病。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分泌性中耳炎病程达3至6个月以上者称为成人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慢性分泌性中耳炎多由急性分泌性中耳炎转化而来,原因有二:第一急性分泌性中耳炎未得到及时和恰当的治疗,第二急性分泌性中耳炎反复发作,迁延转化而来。本组病人采用显微镜下鼓室置管术,使中耳鼓室内的积液得到引流,消除了鼓室负压,同时促使鼓室黏膜、咽鼓管机能恢复正常。实践证明,鼓室置管术+围手术期的精心护理,可有效治愈成人分泌性中耳炎,解除患者心理负担,减少术后并发症及听力的恢复,临床效果满意[5]。
参考文献
汪吉宝,黄选兆.实用耳鼻喉科学[M].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837-840.
王红杰,腺样体摘除及鼓膜置管治疗小儿分泌性中耳炎30例临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08,14(15):55-56.
郑玉程.微创硬管耳内窥镜下鼓膜置管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观察与护理方法[J].黑龙江医学,2014(7):853-854.
周静.鼓膜双孔穿刺联合鼓室注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效果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8(9):42-43.
富东娜.鼓膜穿刺结合鼓室注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25例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7(35):9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