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护理中偏瘫肢体康复训练护理的应用及对改善肢体功能的影响
2019-10-21伍小敏段雪娇鲁娜
伍小敏 段雪娇 鲁娜
【摘 要】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加强偏瘫肢体的系统康复训练护理对肢体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选取脑梗死患者100例,均为我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随机分组,就行常规康复指导(对照组,n=50)与针对偏瘫肢体行系统康复训练(观察组,n=50)肌力改善总有效率、肢体运动功能展开对比。结果:观察组肌力改善总有效率经评估为98%,高于对照组7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前,肢体运动功能评分无差异(P>0.05),干预后,评分较前均有升高,观察组升高程度更为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重视针对偏瘫肢体加强系统康复训练,可增强肌力,改善肢体运动功能,具有非常重要的开展价值。
【关键词】脑梗死;偏瘫肢体;康复训练;肌力;肢体运动功能
【中图分类号】R6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9)17--01
脑梗死为临床脑血管疾病领域多发性病理类型,由急性脑血管循环障碍诱导所致。病发后偏瘫为患者最常见症状,因患肢持续长期制动,可明显增加关节痉挛、肌肉痉挛等继发性不良事件发生风险,促使肌体运动功能显著下降,进而影响到整体生活质量[1]。本次研究针对所选病例,重视针对偏瘫肢体进行系统康复训练护理,取得了理想效果,现总结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脑梗死患者100例,均为我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随机分组,观察组50例,男26例,女24例,年龄介于44-73岁之间,平均(56.72±2.19)岁;病程介于11-22h之间,平均(14.24±2.21)h。对照组50例,男28例,女22例,年龄介于42-74岁之间,平均(56.75±2.19)岁;病程介于11-25h之间平均(14.20±2.91)h。组间自然信息均衡可比(P>0.05)。
1.2 方法 对照组进行神经内科常规康复指导,观察组重视针对偏瘫肢体行系统康复训练,具体包括:(1)被动训练:在病床上开展被动训练,依据从小幅度至大幅度原则,循序进行,并对肢体按摩,以促关节活动度恢复,避免肌肉出现萎缩的情况;(2)主动训练:指导患者主动对关节、肌肉活动,如轮椅转移、抬腿运动、自主翻身、摆腿运动等;(3)卧及坐位训练:评估患者病情,结合评估结果,对训练强度设定,将床头适当垫高,坐位时间延长,以促腰背肌功能恢复;(4)待病情好转,即积极开展床下训练,如独立脱拐行走,平路行走,上下楼梯等。
1.3 观察指标 (1)观察干预后肌力恢复效果;(2)平均随访3个月,评估肌体运动功能,即采取FMA量表予以评定,为百分制,评估分值越高,肢体功能改善度越佳。
1.4 评定标准 依据Brunnstrom 6级评分法,对肌力改善情况进行评定,基本痊愈:干预后肌力恢复至IV级;显效:提高>II能;有效:提高I级;无效:无明显变化。
1.5 统计学方法 文中相关数据均在SPSS22.0中输入完成统计学处理,组间计数资料肌力总有效率采用(%)表示,进行检验,计量资料肢体运动功能评分采用()表示,进行t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肌力改善效果 观察组肌力改善总有效率经评估为98%,高于对照組7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肢体运动功能 两组干预前,肢体运动功能评分无差异(P>0.05),干预后,评分较前均有升高,观察组升高程度更为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脑梗死患者在病程早期重视肢体康复训练护理工作的开展,可使中枢神经可塑性明显提高,促呈损伤状态的组织、器官生理潜能得以修复,为脑部侧支循环有效建立提供了理想条件,进而发挥对中枢神经功能重塑促进的作用[2-3]。本次研究中,观察组通过系统的、循序渐进的康复训练护理实施,包括被动、主动运动及卧位、坐位、行走练习等,有效提高了康复效果,促使肌力及运动功能改善良。结合本次研究结果示,观察组肌力改善总有效率经评估为98%,高于对照组7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前,肢体运动功能评分无差异(P>0.05),干预后,评分较前均有升高,观察组升高程度更为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脑梗死患者重视针对偏瘫肢体加强系统康复训练,可增强肌力,改善肢体运动功能,具有非常重要的开展价值。
参考文献
王琪娜,纪蓉,阮海玲,等.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在脑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J].中国医药导报,2015,12(35):123-125,131.
詹霞,周丽,于丽瑛,等.脑卒中后偏瘫的转归与康复训练时间及强度关系的研究[J].中华脑科疾病与康复杂志,2015,5(4):226-231.
管穗丽,易朝晖,黄志军.强化康复训练在脑梗死恢复期患者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5,12(10):154-155.